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万象山五十年风雨沧桑

发布日期:2021-01-22 16:53:25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位于丽水城西的万象山,雄踞瓯江北岸,俯临城市,近揽溪光,俨若图画,历来为处州名胜,早有“盖一郡之胜”的美誉。1981年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条目。

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万象山,在县治西南,城中之山此为最高,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元改为崇福寺。”由此可知万象楼在今烈士墓之地。那么在建万象楼之前这山叫什么山呢?又为什么称万象山为“城中之山”呢?原来,唐宋年间,现在万象山范围之内叫小栝苍山,也叫小栝山。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筑处州府城时,把万象山围在城墙之内,从此万象山成了“城中之山”。万象山以西仍叫小栝苍山,俗称“西山背”,一直叫到1978年新建万象山公园,把两山连在一起,统称为万象山公园。此后,丽水人又把中心医院后山叫作“西山”。其实这块山叫凤凰山,而非昔日县志记述的西山。

丽水有两座栝山,一座为紫金大侨南边的少微山,又名大栝山;另一座就是小栝山,即今万象山烟雨楼这座山,又名莲城山,亦名九盘岭。这山在古代是非同寻常之地。唐宋年间州治在山上。建有少微阁、莲城堂、莺花亭、点易亭、回溪堂、翔峰阁、凝霜阁等,著名的“南园”即在其间。元筑府城后,州治始迁山下。后来历经千年风雨,小栝苍山、万象山的古代建筑,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1953年我调到丽水时,除洞天楼外,山东边还有一个现代穹顶六角亭,叫“六也亭”(在今儿童公园内),据说是民国年间(1928)建中山公园时造的。这个亭孤零零屹立在山包上,很少有人上去。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和一位同事曾攀登上这个亭子。发现亭内还有一首署名“栝苍居士镜蓉氏”的题诗《游六也亭》,觉得写得还有点意思,遂抄了下来:

访道频行六也亭,题名半露藓痕青。

万家灯火罗芳句,四面云山拥画屏。

北屏广大森壁垒,南园依郭楼沧溟。

此间风味知无极,独借登临读志铭。

1983年园林部门重修了六也亭,将其融入新建的儿童公园景观之中。完工之后,我受命写了“六也亭”三个字,落款“一九八三年四月重修”。

五十年代前半期的万象山,林木葱郁,植被丰厚。洞天楼通往崇福寺(今烈士墓地方)的古道两边古木森严,高大的松树,顶天立地,尤其壮观。但上山的人极少。今烟雨楼那边西山更是人迹罕至。1957年春天,我和县机关一位同事沿柴草杂生的山间小道,艰难地登上今防空洞后面的小山岙。坐在大岩石上环顾四周,都是柴草树木,好象处在深山老林。当时曾听一个耄耋老人说,他小时候万象山曾经有过老虎,气象站小山坡(今纳爱斯广场西北侧)可以砍柴。清代嘉庆年间处州知府伊汤安在他的诗作《到处州任作》中亦有“清秋暮冷猿啼树,黑夜风号虎到门”之句。来到万象山深处,便会有真实可信的感受。只是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郁郁葱葱的万象山、西山几年后会变成不见棵树的光头山!

1958年大张旗鼓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全国上下掀起大跃进运动。下半年全民大办钢铁,大搞土法炼铁。“小高炉”遍地开花。当时称钢铁为“元帅”,有指示:钢帅升帐,一切都要“停车让路”。为办钢铁,农村主要劳力、城镇居民中的青壮年都集中去洗铁沙,烧木炭。我当时下放在联城乡风山前村的风鸣合作社劳动。先是跟着社员去港口洗铁砂,后上平阳岗高山烧木炭。每月进城一次,去县机关领取生活费。一次进城,发现万象山上的大树没有了,一打听得知是砍掉烧炭了。1960年我调到万象山下的县机关畜牧场。此时,万象山西山的树已全部被砍光,成了居民开荒扩种的度荒之地。山上凡有一点泥土的地方都被种上玉米、蕃茹。我曾在山上为一位大妈挑蕃茹,因扁担断了而敲掉一颗门牙,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万象山的树被砍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青田造瓯江水电站,丽水要成为库区。据说丽水城被淹水深有50米。丽水县委、县政府机关于1961年6月搬云和。后来电站停建,再于1962年4月份搬回。反正要被水淹,什么都无所谓了,连刘祠堂背的牌坊都被富岭下张供销社轻易拆去当作大门口架桥的材料,山上的树更不在乎了。

万象山重新植树造林始于1963年。据时任丽水县委书记的梁如志同志后来告诉我,1962年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同志来到丽水,汽车在桃山过渡时,看见江边万象山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到了碧湖就对他说,我们有些共产党人还不如和尚,和尚都会在寺庙旁边种上树。刚才过渡时江边那些山就在你们县委旁边,山上光光的,为什么不种树?梁如志说:那山上都是石头,不好种树。江华书记说:“石头可以打洞挑上泥种嘛!”就这样第二年开始在万象山大规模种树。后来还专门建立万象山林场负责培育管理。本人曾多次参加机关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上山种过树。之后,亲眼看着树苗长大成林,看着荒山重新披绿,并从此与这一脉青山结下不解之缘。对于四十多年来在山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件一件、一都记忆犹新。

1、1968年4月3日,“文革”两派武斗,万象山成了战场。这天上午,山上传来阵阵枪声,全城百姓为之惊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得知是“丽联总”、“革联总”(丽水地区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总指挥部和丽水地区革命造反联合总部)两派用枪武斗时,不少人上楼房高处观看。当时山上的松树还只有人把高,武斗人员跑动,都看得很清楚。我在太平坊县农业银行楼上,也看到了。战斗很快结束。据说是进攻的“丽联总”一方撤退了。也未听说有人员伤亡。多少年后,今九曲桥边上拂云亭之地还可看到当年一派做的工事。后来的年轻人还误以为是解放战争留下的战斗遗址呢。

2、1981年“4.4”大风劫难。万象山作为公园建设始于1979年。当年未见有规划。负责此项工作的刘文军同志也非园林专业出身,但他工作负责,虚心求教,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使公园的道路设置,楼、亭布局都比较到位。尽管当时资金有限,建筑物造得比较粗糙,但与自然环境协调,群众还是满意的。而且几十年过去,总体格局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使人难忘的是1981年4月4日,一场罕见的大风给新建的公园造成巨大的破坏。山上有一千八百多株树被狂风折断、刮倒或连根拔起。新建的望江亭、放翁亭和杉树亭被掀翻、砸烂。现在这三个亭都是灾后重建的。此次大风使水南村154间房屋倒塌,17人丧生,32人重伤,为丽水有史以来未曾有过。大风是4月4日晚上发生的,第2天早上我去万象山,见到处都是被风吹倒的树木,道路处处被堵,情景让人触目惊心。我曾以所见所闻写了《4.4大风纪实》,以告后人。

3、请专家做的三次规划。第一次1987年,与南明山、东西岩同时进行,由浙江大学建筑系陈正官老师带领学生做。在当年丽水市政府四楼会议室开过征求意见会。规划听取大家意见,拟将烟雨楼改为松风阁,另在南园临江新建烟雨楼。奇怪的是后来园林部门竟说是没有搞过规划。以致出现老年体协发文要在万象山挖山平地开劈锻炼场地,树立“样板”;还有人集资要浇水泥地做舞场,都无人过问。我为此写了《这样的“样板”要不得》、《我们该给后人留点什么》社情民意信息,经政协上报后,地、县领导都作了批示,这才得以制止。第二次规划是1998年,由杭州园林设计院做。持续做了三年。一次又一次修改征求意见会我都参加过。规划要恢复南园、重建莲城堂、莺花亭,并迁移烈士墓(另择地建烈士陵园),在原址恢复少游祠。最后一次评审会于2001年11月9日在市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刘秀兰副市长等领导参加。还有杭州请来评审专家,其中就有1987年做规划的浙大老师刘正官。刘秀兰副市长在会上提出要把原军分区一大片列入规划之内。我建议把括苍路以西包括区人武部都列入规划控制范围,与会者都表示赞同。这次会议,我总以为万象山公园的规划已经敲定。我想,有了这个规划,又有了撤地设市,按规划实施条件更好,至此万象山公园的保护也就画上了句号。然而使人不解的是,会后不到一年,又冒出了一个“万象山公园烟雨楼以东区块环境改造工程”。2002年10月在公园大门口挂出横幅,举行了开工仪式。接着便开始在山上大规模挖地浇水泥、铺花岗岩。上山的石板路换成水泥花岗岩路。九曲桥边的水池被用水泥钢筋填浅缩小改成一只大水盆。连烈士墓所在的整个山头都被用水泥花岗岩包裹、严封。见此情况,山上锻炼的市民大惑不解,认为这是用公家的钱搞破坏,反响很强烈。我发现这“改造”明显与规划相违背,于2003年1月29日在绿色环保协会的小报《绿色环保》上发表了《花了500万,万象山添了什么》。2月11日,又在浙江《联谊报》发了《是美化公园还是白化青山》一文。接着续写了《万象山公园岂能如此改造》社情民意材料,由市政协呈报领导(2003年3月13日市政协《社情反映》第5期),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徐俊作了批示。同时《联谊报》领导派两位驻丽记者对此事作了采访调查。4月1日,《联谊报》头版头条以半个版面篇幅发了《万象山公园岂能如此改造》大块文章。记者查明,在山上大浇水泥、大铺花岗岩,一违规划、二违计委立项批文。至此真相大白,但仍未能纠正。好端端的公园大门楼,也被拆掉用花岗岩重建,群众反映改建后的门面像陵墓一样。时代发展到回归自然的二十一世纪,万象山还会遭此厄运,让人感到困惑和悲哀。

4、未遂的儿童公园向后山扩建。1993年下半年,当时的丽水市建委决定将儿童公园向后山扩建。架设天桥与山上连接。要将九曲桥西边山上的树木砍掉,然后推山平地,四周围上铁丝网,成为儿童公园的一部分。此事已通过报纸、广播广为宣传。一天我见到一份扩建规划文字材料,得知扩建的理由是儿童公园太小了。我觉得此事决策有失误。儿童公园是八十年代初县政协常委、地区医院院长洪伟杰提案,经政协做工作,建设部门向政府写了报告,政府拨了部分款项后,再由当时县政协副主席李银通会同县妇联筹集社会资金而建造的。其时丽水县人口只有3万。到了九十年代,这个儿童公园显然是太小了,应考虑在新区择地另建儿童游乐场所才是上策,因为整个万象山公园都太小了。而九曲桥西边,树木郁郁葱葱,山体优美似“小鲤鱼背”,是万象山佳景,岂可毁景扩园?我在次日召开的市政协书画会会议上,讲了此事,并给大家看了扩建规划材料。与会书画界人士一致认为不妥,并立即去山上考察,然后统一意见形成一个材料《儿童公园不宜向后山扩建》。这个材料先在市政协内刊《意见与建议》刊出(1993年第五期),接着在《丽水日报》发表,终于引起领导关注。最后市建委未能实施此项扩建工程,九曲桥边这座山有幸被保了下来。

5、1996年滥伐松树事件。1996年5月,当时的丽水市园林处组织工人在万象山大规模砍伐松树,连小括苍亭边和江滨游步道旁的景观树都被滥伐。山上锻炼的市民看到这么多树被砍,十分着急,不断有人喊着:“为什么要这样乱砍树?你们疯啦!”但谁都无力阻挡。见此情况,我跑到市委主要领导办公室,向他反映万象山上大批松树被砍,情景惨不忍睹,请他上去看看。他回答先了解一下,之后未见采取制止措施。与此同时,我走访了林业局,得知砍树他们批过,批的是砍死树,而园林部门则说是树有虫要砍掉,说法不一样。为此我写了《八百多棵风景树为什么要砍掉》社情民意材料送给当时的地区政协。地区政协在《政协动态》(社情民意)内刊刊出。此刊有一份报送浙江省政协。1996年10月8日省政协《联谊报》头版头条刊出,改题为《八百多棵风景树被砍为哪般?》。当时的市建委主要领导有次在政协常委会上解释,说是省林业厅厅长叫砍的。他的话立即引起大家质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厅长决不会叫砍掉这么多好树、大树。于是市政协成立了一个调查组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有市政协副主席蓝仙翠,常委、林校老师王立勤和政协机关同志,我也参加了。经过调查,发现三张假报虫情的砍树报告。省林业厅厅长确实到过万象山(当时全省开展防范松材线虫病工作),看到万象山有枯死松树,曾指示取样送省检验。后来取样经省检查,排除了松树线虫病,这就没事了。要砍的话。把死树砍掉就是了。可园林处把死树留着不砍,却借题发挥,虚报有松材线虫病,大规模砍活树。以树卖钱搞创收。砍伐的规格明确在12.14公分以上。销售收入由园林处和林场两家平分。如5月份一次采伐35立方米,林场分得6277元。

政协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关于万象山大批风景树被砍的情况和建议》,于1996年10月15日在《意见与建议》内刊刊出后,引起《丽水日报》的关注。报社派记者进行了采访。11月1日,以《万象山松树被砍引起强烈反响》为题发表了记者采访文章,同时全文刊出政协调查报告。11月8日又发表了三位记者写的“万象山砍树一事调查综述”文章《实现优美环境,重在达成共识》。同时发了林业专家王立勤的文章,提出如此砍树违背有关法规,并质疑,既为防止病虫害传染,又为何将死树出售?报纸持续十多天对此事作了后续报导。发的文章还有《丽水林场就万象山砍树一事提出说法》(11.4)、《园林部门说法:监督稍有松懈》(11.5)、县林业局《关于万象山松树被砍的态度和意见》(11.7)、市民奕村《病树与病人》(11.7)、唐宗龙《珍惜身旁一点绿》(11.14)、萧萌《万象山的特色在林》(11.10)、吴积雪《朵朵青云随风去》(11.18)、王一民《遥想当年植树时》(10.10)等等。这期间《钱江晚报》还派来记者赵刚、邵大浪作了调查采访。10月30日《钱江晚报》头版发了《这千余株风景树何故被砍?》报导并配发了现场拍摄的照片。记者进一步查明,此次砍树承包给三个个体木材经营者实施。在万象山、南明山共砍松树1400余株,先后三次报批,一、二次1350株。第三次220株未批而先为。

万象山公园初建时,山上大部份是松树。也许是多而不贵吧,园林部门一直存在松树没有观赏价值的偏见,曾在望江亭边上搞过砍去松树种花草的“改造”样板。还准备把烈士墓东边这块山的树砍去改造成花坛(市民反对而未为)。其实万象山自古以来以松树为主要特色,有诗云:“青山佳气郁葱葱,爽籁松生满壑风。”松树外有形态美,内有精气神。杭州有“九里松”雨添特色,黄山有松而显精神,岂能说它没有观赏价值?而今遗憾的是万象山上的松树已寥寥无几,到了需要保护的时候,而失去的已永远也挽不回来了。

2006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