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的处州府城,始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全城共有六个门,北面的为前门,叫望京门,也叫丽阳门;南面的为后门,叫南明门,又叫大水门;西南面的叫括苍门,又叫小水门;东南面的叫行春门,又叫厦河门;东面的叫岩泉门,又叫虎啸门;西面的叫通惠门,又叫左渠门。古城墙总长约5公里。在古代已是一座颇具规模、很有气派的府城了。

府城内,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山地、水田和菜地,山就有九座:万象山、檡山、梅山、富山、枣山、姜山、茭山、锦山、月山。万象山,今烈士墓这座山。檡山、梅山、富山相连,在城中央。山上有孔庙,今为休闲绿地。梅山1978年扩建中山街炸去。富山在梅山边上,古称三皇岭,有刘基祠堂。枣山在纳爱斯广场西北侧。姜山在今区政府大楼所在地。囿山在囿山小学边上。茭山在今军分区大楼后面宿舍区。锦山与茭山相对,月山在万象山东,详址已难确认。清道光丙申《丽水志稿》记载:城内有五条街,纵向三条,横向两条。分别是东直街、中直街、西直街、北横街、南横街。中直街是主街道。从大水门到仓前过刘祠堂背,转至今大众街到府前,西折继光街到太平坊,再右转今中山街北上到丽阳门。东直街南起厦河门,至丽水中学边上的龙门岭,折西北至文昌阁(今图书馆地方),从今文昌路到虎啸门。西直街,自小水门至白塔头孔庙大门前到通惠门,即今桂山路。南横街自下河门至小水门,即老大猷街。北横街自虎啸门至通惠门,即今继光街。府城的繁华地段主要在中直街中段和南段,即今府前至三坊口、刘祠堂背和仓前街。府前有府治在今文化宫之地;仓前街连接大水门码头。一头政治中心,另一头水运中心。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基本格局没有多大变化。不同的是多了一条环城公路,建于民国27年(1938),长5.1公里。汽车由丽阳门入内,左转灯塔路,到城东路,右转沿城墙边前行,中间经过老火柴厂内,直到厦河门,再西折从大水门城门洞到江边码头。装货后,在城墙外溪滩西进,开上小水门城缺,再右折至今大会堂到通惠门,转今军分区大门边上折北从通惠园小区西侧依茭山北进过运动场到今城西菜场边,向前至后庆桥,与丽水至龙泉公路连接。为了通汽车,后庆桥边上古城墙被挖出一个豁口做公路。城内几条街道与距当时一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间记载几乎完全相同。先前的中直街依旧是主街,只是叫法不同了。从丽阳门到太平坊,叫中山街。从府前到三坊口叫大众街。过刘祠堂背下至仓前叫仓前街,南端则叫南明门直街。从丽阳门到太平坊,两边全是矮房子,街面也很窄。大众街多数房子都是抗战期间日机轰炸烧毁后重建,街面有所拓宽,街道两旁几乎全是那年代时尚的二层假洋楼(钉板条外抹泥灰做的假墙),垂直门面,没有屋檐。当时的大店三和布店、国泰药房的洋楼有三层,门面很突出,似鹤立鸡群,成为街市一景。从刘祠堂背到大水门,老房子居多,但都低矮陈旧。刘祠堂背的古牌坊、古栝树都还在。今人提起丽水的古民居必言谭宅,那时丽水还有明代古民居——御史王一中故宅。在大众街与今新囿山路交接之地,1958年毁于火灾。
东直街走向也与史书记载一模一样。那实际是一条弯曲的小道、冷弄。从厦河门经龙门岭到新囿山路这一段至今还在。以前从厦河门到丽水中学大门口是一大片菜园地。所谓东直街是穿过菜地的小路。而从文昌阁(今图书馆)到解放街,再由解放街至继光街这段路,现在叫文昌路,也是一条冷弄,继光街到岩泉门才有一段街面,叫岩泉街。解放前两边都是旅馆、歇店。解放初中国花纱布公司设在附近,但没几年便并入百货公司。西直街,即今桂山路,也是一条小弄,南边临近小水门才有一段街面,稍热闹些。三条直街,名直而实弯,只一条中直街可称为街。
北横街和南横街于1940年抗战期间命名为继光街和大猷街,同时命名的还有仓前的卢镗街,是为了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卢镗,以激励民众抗战斗志。继光街从太平坊到府前一段是商业街,原先叫驿前街,比较繁华。太平坊以西、今市经贸委大楼地方,民国年间是专员公署机关所在地,俗呼“大衙门”,抗战期间被日本飞机炸毁。府前以东也很冷清,没有市面。街两头北边都是水田、荒地。今文化宫、体育馆、纳爱斯广场,抗战初期是丽水县政府、公安局所在地。抗战期间房屋全被日军烧毁,成为一片废墟。大猷街在命名前东段叫应星桥街,为古处州文化街区,有古城门、老君庙、应星楼、巽峰阁等古迹。西段叫南明门横街,为商业街,比较热闹。近小水门的天主堂(今江滨中学之地),是丽水城的一个标志。高高的红色尖塔和顶端巨大的十字架,老远就会映入眼帘,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建筑,很突出。天主堂附近有一口古井叫花楼井。附近居民都吃这口井的水。井大而深,其水冬暖夏凉,清澈透明,是丽水城最有名的古井之一。奇怪的是1958年万象山的古树砍去之后,这口井就干涸无水了。
卢镗街在命名之前,东面一段为仓前横街,西面叫梨园铺。命名后,东面从丽水中学大门口经过至环城公路。丽中前面、东面都是菜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东面做了一个大操场。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庆祝大会都在这大操场开。“文革”初期重要的群众集会也在那里举行。1968年丽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启用新的人民广场(今纳爱斯广场)开万人大会之后,丽中大操场便不再作举行群众大会的场地。八十年代初,这个操场作为宅基地造了宿舍楼,后来丽中又围进前面一大片菜地,做了现在用的操场。从那时起,卢镗街就只通到现在的丽中西大门。今中山街以西的卢镗街西段,穿过天后宫大门口广场到今桂山路,这条街也是小弄,现在基本保留原状。只是天后宫没有了,石板广场和戏台也没有了。天后宫原是县文化馆所在地,1975年被拆毁的。戏台则是后来县文化馆造办公楼拆除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丽水老街最繁华的地段是府前到四牌楼,其次是四牌楼到刘祠堂背。府前虽然没有了州治衙门,解放初即有中国百货公司丽水支公司单位在此,开设有百货、棉布两大门市部。紧挨着还有中国土产公司、县供销社门市部、百年老店生生堂。附近还有一个大“行基”——泥地广场,在今继光街至工人文化宫这一地段,东西宽相当于现在的两条街面。广场中间有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广场是集市(行日)农民进城交易的场所。每逢农历三、八“行日”,十分热闹。从广场到四牌楼街上都是人,走路十分拥挤。那时丽水的街道铺的都是溪滩石,只在路中间铺一块石板。五、六十年代,有过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改石头路为青砖路。第二次刘祠堂背地段改道。因这段路坡度大,手车拉货上坡很艰难。县政府于1964年拆迁民房,将大众街南扩,再西折至仓前街。在这段新街铺了红砖路面。当时的机关干部都参加了义务劳动,我也参加过。大众街南扩新街道为什么会向西偏斜?是为了保护左边人家的两株古铁树而避让。1978年建万象山公园时,两株古铁树被移植到望江亭边上,供游人观赏,成为公园一景。
老城街道变化最大的是1978年。当时县里拆除了丽阳门,打通了梅山背,改造扩建了一条从丽阳门直通大水门的中山街。但今天回过头来审视,拆了丽阳门古城门,实在是太可惜了。梅山不炸去,留着做公园,也有特色,而且大水门江边古城墙也不会被土石方堆埋。由此可见,做一件好事多么不容易,光有好心还不够,还得想得更远些,那就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不过,世上万事,有得有失,有失有得。这条新中山街从根本上改变了丽水处州老城的格局,成为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两门”的中轴街,直到今天还是丽水整个中心城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老城的第三次大的变化是1983年。八十年代初,云和紧水滩建电站。因运输重型设备,需加固桃山大桥。当时丽水县委、县政府,以大桥加固款为底,向省里争取资金,新建了小水门大桥。这座桥的建成,不仅结束了丽水城自古以来靠摆渡、走浮桥过江的历史,而且还配套建设了一条连接丽龙路的括苍路。由小水门山边入城,穿过通惠门城墙旧址,到莲城宾馆。使昔日“开鬼店”的左渠门外成为闹市。与此同时,灯塔路也被改建成大街,并西扩与括苍路相交。东面由城东路出城。灯塔路原是环城单线公路,只有中山街至城东路一段。原市委办公之地,抗战时是郑宝琳开的燧昌火柴公司。“文革”期间还是环城旅馆。百大数码城是原百货公司仓库。原市政府办公之地,解放初是一片水田,后来造了几幢二层楼房,为环城旅馆一部分。“文革”中,成为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楼房先由二层加高为三层,后又由三层加高至四层。直至扩建为市政府机关大院。大门口的城东路,原先右转灯塔路,前面为城墙,没有路。六十年代在今丽水日报对面造了新汽车站之后,打通与丽青路、丽阳路(当时叫丽温、丽金公路)相接。
继灯塔路出城之后,接着解放街东扩至城外。解放街原先只有四牌楼到桂山路一小段,解放前叫陈诚街。这段街,东有戏院(旧址为东岳宫),西有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边上还有法院。来往的人多,但商店很少。四牌楼以东原为一条小弄,叫王衙弄。解放街东扩,在弄两边拆了不少民房。接着城外的大洋路开始建造,从此揭开了丽水新城区大建设的序幕。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