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村,是一个离市区不远,却又山清水秀的村子,为古时曳岭官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不仅有引人入胜的山水,更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慈孝”是官桥村响亮的名片。
在初春季节,记者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慈孝之村——官桥村,欣赏着村子美丽景色,感受着村子深厚的慈孝文化底蕴,耳闻目睹村子慈孝之风和村民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走进村子,立于田头村尾的家风、家训的告示栏,文化礼堂随处可见的孝字,以及孝德门、烈孝崖、孝悌墙、孝烈墙、孝园等,浓厚的慈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官桥村人传承慈孝文化朴素而又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我们官桥,关于慈孝的故事挺多的,而且代代相传,至今还在民间盛行。”当地街道干部王良平向记者娓娓讲述官桥关于慈孝的故事。
官桥慈孝文化缘何而来
很多人都听说过“烈孝崖”的故事,这是丽水古代孝道文化的经典传承,而这个故事要从官桥祝氏说起。
五代初,信安人祝寔(字茂之)任处州判官,遂举家迁居丽水县官桥里(今莲都区联城镇官桥村)。从此,祝氏在此繁衍生息,以孝治族,以儒传家,历代贤能辈出。
明成化《处州府志》中就有记载祝大昌(字公荣)的慈孝故事。他侍奉在父母之侧,极为和顺父母之心。常常没有等到父母开口即将父母要办的事情做周全。祝公荣次子,幼年时随母亲陈氏躲避战乱至官桥村南山中,突然与乱兵相遇。母亲自投绝涧,祝昆悲痛不已,也跟随跳下。乱兵过后,乡亲发现祝昆挂在悬崖的一棵大树上,因此得救。母亲陈氏也得到当地村民及时救治,很快康复了。后人在祝昆母子投崖处的崖壁上,阴刻正书“烈孝崖”三字,这也是烈孝崖的来源。
官桥慈孝文化曾入选民国时期课本
官桥村还流传着有宋元之际林家两代媳妇“周徐同德”的故事,曾选入民国时期小学“德育”教课本。清末民初湖州的蔡振绅先生编辑了一本《德育课本》里原文记载:周徐二氏。相继孝姑。失子复得。同抚林孤。
宋朝时候。林侑的妻子周氏,事奉婆婆非常孝顺。他所生的儿子就叫林江,娶了一个妻子徐氏。徐氏事奉周氏,也像周氏侍奉婆婆一般的孝顺。因徐氏丈夫在战乱中早逝,留下一儿子,婆媳两人相依如命。那时候徐氏还只有三十岁,有人劝他再嫁,徐氏对人终是这样说,我要养婆婆、教孤儿,给林家留一线的命脉。后来儿子林定老中了进士,追赠他的父母、像他一样的官衔。
在漫长的岁月中,正是这些浸透着慈孝内涵的民间习俗、村训族规,代代相传,慢慢沉淀,凝聚成一种深入乡民骨髓的文化基因,使得如今的官桥在打造“慈孝文化”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顺畅和默契。
用慈孝文化点亮美丽乡村
文化的启迪、传承和影响,需要找到与之相匹配、契合的载体,方能营造出更好的整体氛围。2016年,官桥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第四批一般村建设,在莲都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深挖孝道文化,修缮了林氏宗祠,修缮古民居约为4000平方米,更换了破旧的杉木椽子、屋顶的梁脊。
2017年,官桥村被列入莲都区2017年度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建设以慈孝文化为核心,开展了村口石雕、忠烈与进士文化长廊、孝道文化三角绿地等项目建设。
官桥村还注重把慈孝文化与家风建设结合起来,以“家风、家训”、“节俭养德”等主题教育活动来提升全村人的素养。通过深入挖掘各村家训、家规、家谱里与慈孝相关的内容,把慈孝文化与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并纳入到村规民约之中。
在慈孝文化的传承、挖掘下,官桥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花样村庄”等荣誉称号。
慈孝文化在文化礼堂延伸
把从前的宗祠变为如今的文化礼堂,是官桥人慈孝文化在文化礼堂的延伸。据介绍,文化礼堂是官桥村人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把慈孝故事放在这里展示,就是希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村民感化于慈孝文化,自觉遵循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在今年的春晚节目上,官桥村村民还特意组织表演了“党建引领,忠孝官桥”系列节目,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宣传慈孝故事,让文化礼堂更是成为了宣传新慈孝故事的主场。
文化礼堂外,一眼就可以看见一边的孝德门,街道干部和记者说:孝德门上的三个字就是他写的。孝园、孝悌墙、孝烈墙......只要来到文化礼堂就可以充分的的感受到官桥的慈孝文化。
据了解,官桥村村现有80岁以上老人3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133人。官桥村老人的长寿,离不开这山清水秀的环境熏陶,更离不开家人、邻里的悉心照顾,在慈孝文化的传承下,这里的老人脸上始终挂满幸福的笑容,在欢声笑颜中安度晚年。
得天独厚的山水养育了官桥人,而慈孝文化的传承,让官桥人享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和美生活。官桥的现代慈孝文化构建与传承已经有了一个美丽的开端,相信它也能在未来谱写出一段祥和、安乐的中华慈孝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