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山城,别称莲城,已有悠久的历史,而今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然而丽水何以称莲城?真正知道历史渊源的人恐怕就不会很多了。许多人误以为是古代丽水遍地荷花,盛产莲子而来。显然这是望词思义的想象。因为志书记载完全不是这回事,且历代写到莲城的古诗词,也从未见有荷花莲子的描绘。在现存丽水古诗词中,最早写到莲城的,要数北宋钱竽的《少微阁》诗了:
少微阁应少微星,
点点云间分外明。
过雨晓来添练水,
好山晴后见莲城。
昔年人物不常有,
近世英豪多间生。
顾我把麾惭坐稳,
落霞孤鹜看题名。
钱竽是北宋政和年间(1112—1115)处州太守。这首诗是他在处州任上写的,至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后来被收入历代《丽水县志》、《浙江古今地名辞典》等志书之中。另外还有明代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绝句:《午日处州禁竞渡》也写到莲城:“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历史文化名人的诗作,使莲城之名得以广泛传播,代代相继。只是他们均未在诗中道出莲城的由来。
其实莲城的雅称比文人诗中写的要早得多。据《浙江古今地名辞典》记载,莲城之名出自丽水的地形。“唐中和间(881—885),处州府治自括苍山麓括州城(今古城)迁小括苍山上(今万象山烟雨楼一带)。〈方舆纪要〉卷九四记载,这里‘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建成后遂雅称莲城。” 后来小括苍山又称莲城山。南宋范成大还在山上建了莲城堂。此外《括苍金石志》作者根据元代《万象山崇福寺记碑》( 沙门明本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 对此有另一说法:“余又思处郡城向名莲城,识者谓旧城在小括苍山,众山环簇,状如莲花,故名。果尔则今府城不得有此称矣。读碑文‘ 处城有山,屹立闤闠中,名万象,形同莲华(注:华、花同字),下瞰城闉,溪流环绕’则莲城未必因此而得名。”认为丽水称莲城出自万象山“形同莲华”,与前说虽有差异,但指的亦是山川形势,与荷花莲子均不相关。
自唐中和年间至今,丽水的莲城雅称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40年代后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丽水城关还称莲城镇,但未闻有人将莲城与荷花莲子相瓜葛。这些年,不知起于何时,莲城与荷花莲子“连”上了。甚至直接与处州白莲挂钩。殊不知处州白莲产于宣平,世称“宣莲”。由于人为牵强附会,把本来出自山川形态的很大气的名字弄得小俚小气,且导致诸多混乱。前些年把荷花评为丽水的市花,可丽水遍城不见荷花,有名无实。在此次公开征集丽水市辖区区名时,众拟的808个区名,有一小半与荷花莲子相关,有的干脆叫“荷花区”。近日见报纸公布一组丽水城市雕塑设计图样,竟又是荷花仙子主题。杭州搞了个西子姑娘至今还有骂名,丽水还以莲城去附会荷花搞什么荷花仙子,岂非要贻笑大方?丽水是国家自然生态示范区,九里、奚渡,是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大门,也是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大门。搞城市雕塑应把视野放开些,落眼全地区,要与生态示范区相配套,搞出体现自然、生态、远古、苍茫,体现我区历史文化内涵和大山精神的浑厚大气的作品,这才是丽水自己的城雕。
莲城气质是浑厚的山而不是纤巧的莲荷;是云天汉子,而不是阁中闺秀。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从历史渊源上认识它的来历,这一赞美丽水山岳形胜的雅号必将延伸出更有意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