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地形、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栽种水果,四季瓜果飘香。水果是莲都农业三大主要产业之一,共有生产基地19万亩,产值和种植面积分别占了全市的一半,产量占了2/3。作为全国水果百强县,拥有全国无公害水果示范县、全省水果强县和“中国椪柑之乡”等众多荣誉称号。其中柑桔、桃、杨梅、枇杷为四大主要品种,牛头山蜜桔、下岙白枇杷、长懒无籽瓯柑、横岗迎庆桃在省、市、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来,一些水果产业发达省市和区域,通过土地集中和生产标准化,形成了规模优势,果品贮藏、加工业更是有了飞速进步,水果从育种育苗到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渐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我区传统水果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优势渐失,果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做大做强。
一、问题和困境
(一)水果产业生产与市场相脱节。莲都水果在经历90年代柑橘产业及桃产业辉煌后,由于缺乏后续产业研究支撑和组织标准化生产,目前仍处于品种混杂、小而散的产业布局,生产与市场脱节造成低效益和产业优势渐失。以柑橘为例,在沃柑、丑柑、春见三大晚熟品种攻势下,传统柑橘品种椪柑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难卖成了常态,多数柑橘园处于低投入甚至失管状态。桃产业仅有的优势为5—6月的成熟期优势,在北方晚熟桃迅猛形势下,高海拔山区的冷凉气候晚熟优势也将逐步失去。最受欢迎莲都特有的无籽瓯柑更是市场难觅,今年长懒只采摘了8000余斤,早早8元1斤被预订空。
(二)水果产业面临山区化、边缘化、老龄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近年来,果园逐步退出土壤肥沃、交通运输方便的优势平原生产区,向边远山区退缩。以2018年新发展特色水果规模基地为例,全区新发展规模基地36家,只有12家种植于平原地,仅占1/3。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边缘化、劳动力老龄化,加上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知识普及效果越来越差,原来的优势产业已沦为弱势产业。
(三)水果区域品牌叫不响。莲都水果发展偏于求全、求新、求异,产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延续性,始终形不成拳头产品,造成了目前小而散的局面,难以有效开拓市场。历史上桃产业催生的“九坑桃”、“山水桃”等一批公共品牌,因为缺乏地理标志、没有冠名地名,最后都有始无终,偃旗息鼓。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太平蜜桔”,市场上也难觅踪迹,满大街都是各地的假“太平蜜桔”。
二、建议
(二)打造区域精品果园。悠久的农耕文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传统历史文化孕育了莲都许多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太平区块独特的小气候孕育出品质极好的“太平蜜桔”和“丽白枇杷”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莲都水果产业一定要走精品发展之路,用最优品种,选最适环境,产最佳果品,迎合市场和消费者。
(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政府和农业部门要花心思大力做好农产品品牌塑造和形象宣传工作,牵头成立行业协会,统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管理,按标准许可经营。目前“丽白枇杷”已经拿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太平蜜桔”“莲都仙桃”等也要尽快启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
(三)建设水果市场。莲都是水果大县,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水果市场,建议政府尽快建设莲都区水果市场,可以考虑在太平乡选址,太平乡有人口集聚的潜力,交通也较为方便,是莲都区传统的水果之乡,“丽白枇杷”和“太平蜜桔”有一定的知名度。水果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莲都各乡镇的枇杷和柑橘大多已经向太平集聚,初步形成了市场,近两年的产值均超过2000万元。
(四)科技创新引领。要依靠省、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以及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传统水果种子资源库,通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拉长产业链,打造品牌,产后分级,组建销售网络团队,提升品质和效益,通过不断创新推进枇杷、桃、瓯柑等传统水果产业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五)发挥示范带动。我区太平“丽白枇杷”为例,曾获“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丽水市十佳枇杷之冠等荣誉称号。枇杷节、采摘游等农旅融合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中央7套《农广天地》、温州经济等作了专题报道,太平乡下岙村也成为了枇杷专业村。政府要总结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通过以点带面,来推动我区水果产业实现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