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大会发言
发挥通济堰水系作用 再现江南水乡风采
2020-04-27 09:32:51

  闻名于世的碧湖通济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仍保留着完整的灌溉体系,如大坝、概闸、干渠、毛渠、石函、湖塘、叶穴、斗门等等。它的拱形大坝,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拱坝,位于堰头村的石函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 ”。通济堰干渠自大坝起,纵贯碧湖平原,至下圳附近注入瓯江,全长约为22.5公里。干渠从通济闸起,分凿出支渠48派(条),各分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干渠根据地势建有6大概闸、72座小闸进行调节,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长藤结瓜式的竹枝状水利渠系,使整个碧湖平原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因此,通济堰成为我国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碧湖重现江南水乡的基础。 

  碧湖以湖得名,也以这条通济堰而闻名,因通济堰水系的形成,在碧湖这块平原上,曾有数以百计的大小水塘星罗密布,也有曾像“湖底”这样的“湿地”,水乡之名名符其实。但目前碧湖水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济堰淤积严重。通济堰干渠、支渠由于多年河沙淤积,渠道河床大幅抬高,严重影响堰渠作用发挥。二是湖塘填埋普遍。碧湖平原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塘,随着城、乡建设需要和人为因素,遭受到填埋,既使少量剩余的池塘也大多与通济堰“隔离”,不再相通,形成一潭死水。使昔日的水乡遭受严重削弱,灌溉工程也受破坏。如石牛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村边的十多口水塘现已全部填埋而供农民建房。碧湖文一路边上的“湖底”作为通济堰水系组成部分,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通济堰水系的破坏,造成四方面不利影响: 

  一是影响灌溉。因水量减少,在目前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夏季下游1万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困难仍时有发生,许多昔日的粮田已不能再种水稻,粮食生产能力难以保障。 

  二是影响排涝。渠道淤积,导致排涝不畅,通济堰整体防洪排涝能力已明显不足,几乎每年都有涝情发生,一旦遇到连续强降雨,魏村、上街村、郎奇村、白口等区块农田时常受涝,损失严重。 

  三是影响水质。由于堰渠水量小、流速慢,影响流域水质,虽经“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等行动,水质有所改善,但去年以来水质反弹情况严重,渠道中水葫芦泛滥成灾,支渠毛渠尤为严重,引起恶性循环。 

  四是航运功能丧失。通济堰除灌溉、排涝等功能外,从前还有运输功能。《通济堰志》有:“从前,堰水仅止灌溉田禾,今则舟楫通行,更不可一日无水”的记载。元明之际,保定村堰岸这旁置窑烧瓷,得通济堰水利而孕育出灿烂的青瓷文化。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济堰干渠还能通舟放木,上游群众常通过松阴溪、通济堰运输货物至碧湖赶集。现如今多年河沙淤积,干渠河床大幅抬高,航运功能早已丧失。 

  通济堰水系之所以淤积严重和水系遭受创伤的主要原因: 

  一是通济堰闸改造不合理。通济堰的水量调节主要依靠堰渠上的概闸,现有概闸72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紧靠拦水坝的第一道进水闸——通济闸。1989年,通济堰进行大整修,将原木叠梁结构的进水闸和排水闸门,改建为混凝土平面闸门,采用启闭机操作。但因开启时水泥闸板从底部上升,淤沙、垃圾容易进渠道,常常引起渠道淤积。反而不如历史上的木概枋启闭,开启时从上部一节一节提起枋木,而最底下概枋常年固定不动,能有效阻挡淤沙流入渠道。 

  二是清淤机制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碧湖平原种植水稻的农户大幅度减少,改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对灌溉要求降低,因而一些毛渠因长期没发挥作用,而淤积荒废、填埋等现象也有。以前每年由村里组织农户开展集中清淤活动现已难觅踪影。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有限的水利资金更多的投向防洪堤、“千库保安”等大项目上,清淤工作容易被忽视。 

  三是管理机制不全。由于规划原因,对水系、池塘保护不重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受道路建设、农民建房、环境整治等影响,随意填塘现象时有发生,政府管理缺位。 

  我们认为,恢复通济堰水系,打造碧湖“水乡之城”,对推进碧湖建设社会长久发展,打造莲都城市副中心意义重大,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注重水系衔接。从碧湖的“湖”特色上下功夫,发挥“湖”的独一无二资源,依托通济堰整体水系,打造自身特色,才是碧湖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积极争取文保部门的支持,制订通济堰水系恢复建设规划,与碧湖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有机衔接,以江南水乡的定位,全面启动水系恢复工作,推进碧湖特色小镇建设;与古堰画乡景区建设有机衔接,挖掘通济堰水系、湖泊相关历史文化及观光旅游资源,从广度及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古堰画乡景区;与九龙湿地建设有机衔接,恢复通济堰水系和部分池塘,互联互通;与碧湖排涝工程新治河有机衔接,增强汛期排涝功能,恢复当年的江南水乡盛景。 

  二是改造通济堰闸。建议由水利、旅游、文保部门分工负责,委托高水平的专业机构科学设计、论证,对通济闸进行全面改造,改造既要充分尊重历史原貌,也要兼顾耐用、实用。其中:外框架可以改造成仿木质,也可换成条石;闸门可恢复成木叠梁门或混凝土仿木叠梁门,考虑到原木叠梁门人工启闭费时费力且不安全,可仍沿用梁架机械启闭装置,底部概枋要始终固定,阻止淤沙入渠。 

  三是开展渠道清淤。对通济堰淤积情况进行全面勘察、测量,摸清现状,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清淤方式,对渠道连片水网整体清淤,有效增加水流量,增强灌溉、排涝能力,提升景观度。其中:上游通济闸至三洞桥要恢复2米以上水位,其他干渠恢复1米以上水位,再现昔日渠水盈盈景象。在清淤方式上,可按传统做法,分段分村投工投劳,集中时段清淤;也可政府统一规划向社会招标开展统一清淤。在资金整合上,积极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两区”建设等涉农项目,并将每年清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四是创建美丽河湖。建议结合古堰画乡5A景区创建,开展通济堰水系美丽河湖建设,在全面清淤的基础上,根据渠道常年水质变化、水量情况、空间形态、植物、水生动物等情况,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挖掘通济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文化设施;强化生态岸坡、健身绿道和亲水便民设施建设;再现千年黄金水道,前期可在通济闸至三洞桥近300米的堰渠上开设小型游船等水上游乐项目,适时可延伸到概头村的开拓闸;也可考虑在老碧湖镇区段开发水上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