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年要选年度关键热词,“抢”字一定榜上有名。疫情期间,大家抢口罩、抢酒精、抢消毒水;复工期间,各地又使出浑身解数抢人才、报路费、免吃住、包火车、包飞机……“抢人大战”可谓愈演愈烈。
莲都要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人才大战中,我们更需要创下佳绩!尴尬的是,抢人大战中我们手上一直都没有制胜的王牌。再从人才现状看,我区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均,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从体量来看,目前我区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市14%,高精尖人才更是低到4.7%,而且这极低的4.7%中,83.3%集中在教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惊人的对比中充分暴露了我区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说到底,我区人才现状不是简单的谁之过,而是各种复杂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这三个问题:
一、聊人才环境不佳。
我区人才政策不够诱人,配套明显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没有抗衡的实力;与周边县市相比,也没有区位优势。加上我区产业集聚力不够,企业自身优势不明显,引才留才都很难。例如在我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仅54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仅14家。企业规模小,力量弱,知名度低,不可能有市场影响力,他们招一线员工都难,招引优秀人才更是难上难。
二、说人才分布不均。
就近些年人才政策落地情况分析,政策定位偏高、覆盖面偏窄,导致人才分布极其不均。据统计,目前被政策认可的人才,近七层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如果把电力系统和农商银行也纳入计算,更是接近了九层。换而言之,目前能享受人才政策的几乎分布在体制之内,而作为我区经济活力重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被真正认可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
三、看人才数据不明。
目前,我区人才统计多采用“统计+估计”的模式,明显存在评估体系不明朗、人才结构组成数据特别是技能人才数据不明确、供需矛盾不明晰等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至今没有开展精准而全面的人才结构统计,没有统一的人才信息库,没有统一的人才服务平台,没有紧缺人才的明细目录,没有数据发布的相关机制,多方位的缺失导致我区人才工作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配套建设很迫切,完善服务体系很迫切,因地制宜调整政策完善机制同样迫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高低问题上,既要重视洋博士,也要优待土专家。
在人才定位上,要聚焦我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注重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精准衔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用人目标上,要力所能及引入外来人才,吸引有才有识的洋博士集聚莲都;也要谋划本土人才回归工程,想尽法子吸引本土人力资源回流,搭建并拓宽各种平台,发现培育更多本土人才,助推人才梯队建设。在竞争区域上,运用错层策略避开热门区域,可着眼贵州、甘肃和东北三省等偏远地区。
(二)内外问题上,既要亲近体制内,也要善待体制外。
理清我区人才发展思路,明确我区人才发展目标,重新定义“莲都人才”的实质内涵。细化政策,增设类别,增加档次,建立更适合我区实际的人才评估体系,建立更为完善的莲都人才激励机制。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撑起场子,也要依托中、低人才厚实里子;既要厚待体制内,也要倾斜非公企业,甚至还可继续降低某些领域的政策标准,例如我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对我区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专才、偏才等技能型人才,更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去肯定、去培养,着力打破人才分布壁垒,努力拓宽政策激励范围。
(三)新老问题上,既要留住老同志,也要盯紧新生代。
建议尽快启动人才资源调查摸底工作,立体掌握我区人才数据信息。既要分类做好现有人才结构、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和综合研判,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发布、人才发展目标动态监测报告制度,也要做好新生力量、潜在资源的信息储备和过程跟踪,让立体动态的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也有必要探索培养或引进成熟优秀的第三方平台,依托更专业的社会服务助推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城市吸引力不强、政策驱动力不够等制约,我们只有结合本土实际,紧紧围绕政策、平台和服务等要素全面发力、精准发力,才能不拘一格降网罗人才,才能让人才建设实现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将莲都打造成丽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