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关于承接历史 打造以“莲”为特色的养生福地的建议
提 案 人:民进莲都区委会
承办单位:区农业局
提案内容:莲都,古称括苍,唐大历十四年(779)更名丽水,雅号“莲城”。这里峰峦叠翠,岩壑幽深,瓯水苍山,风景如画。清著名词人朱彝尊《送李司训琇之栝州》云:“我闻栝州洞天福地有其四,近在缙云丽水青田间……芙蕖面面峰回环。”境内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区域旅游品牌的战略思路。区委、区政府以莲都“处州白莲”传统特色品牌为着力点,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符合市委、市政府总体战略要求,是一项富民强区、提升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好项目。
一、发展“莲”产业的优势
(一)历史渊源与特色品牌优势
莲都与“莲”的关系历史久远。一是治所(即今市区)地理面貌似“莲”。据《浙江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唐中和间(881-885)处州府治自括苍山麓括州城迁小括苍山上(〈方舆记要〉卷九四),这里‘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建成后遂称‘莲城’”。现存丽水古诗词中,最早写到莲城的是北宋钱竽七律《少徽阁》中有“好山晴后见莲城”之句。二是植莲有悠久的历史。据《处州府志》载:“自萧梁詹南司马疏导水利,有濠河二处……其壕阔处,半植荷芰,名荷塘……”,由此推算,植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因自隋开皇九年(589)置处州以来,州治都设在莲都,故把产于莲都的莲子称为“处州白莲”。它具有粒大、饱满、色白、肉绵、味甘等五大特点,与福建武夷山产的建莲并称“江南二宝”,名扬四海。
“处州白莲”又称“宣莲”。明英宗即位(1436),张居正执政时推行了一项重大财政体制改革,即将实物折算成白银纳税,导致白银需求急剧增加。作为全国三大产银地之一的处州,盗采白银现象非常严重,明朝廷对此进行了重点打击。迫于生计,正统九年(1444)处州爆发发以叶宗留为领袖的矿徒起义,丽水县宣慈乡(辖地为今老竹、丽新、巨溪、联城部分和武义县柳城镇)陶得二率众响应,起义军队伍发展至数万人。景泰元年(1450),兵部左侍郎孙原贞领兵万人到处州镇压义军,义军内部徐浩八、王孟昭不仅率部三千五百余人投降,并带领明军从后路包抄义军,致使义军大败,陶得二被俘杀。景泰二年(1451)七月,明代宗采纳孙原贞的建议,把宣兹乡从丽水县划出,置宣平县,仍为处州府管辖。清嘉庆六年(1802)宣平(即原丽水县宣兹乡)产的处州白莲被列为贡 品,因而也称“宣莲”。今“处州白莲”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证明商标。
(二)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优势
莲子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因其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常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显著;所含非结晶形生物碱N-9有降血压作用。莲子芯味苦,故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扩张外围血管,降低血压;莲芯还有很好的祛心火的功效,可治疗口舌生疮,并有助于睡眠。莲芯碱有一定抗癌及抗心律不齐等作用。
莲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远高于普通作物,且管理简便、环保,植莲符合“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是农业农村增收的好途径。莲的主产口“莲子”亩产可达200斤,超市每斤售价达50元,商户的收购价每斤也在25元以上,就莲子一项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种莲可套养泥鳅,据专家介绍,单养泥鳅亩产量可达2000斤,若套养亩产量以500斤计,按目前市场价,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以种莲形成的观光旅游、农家乐、莲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三)文化价值与附加价值优势
莲(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它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蔚为壮观,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而今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更是得到了广泛运用,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爱莲、赏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华深远的文化中。北宋周敦颐赋莲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使之在国人以目中成为“君子之花”。荷花中国画传统创作题材,画家常常以荷入画,可工可写意,清新淡雅、意境深远,历代都出现了一批以画荷著称的丹青高手。摄影家也乐于将镜头对准荷花,用摄影手法展现荷的风姿。
植莲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莲的观赏期长,主观赏期可达三个月之久,与一般花卉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乃至“荷尽已无擎雨盖”,皆可入诗、入画,有不同情趣和意境,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旅游资源。我们应把握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将种植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摄影写生基地,增厚其文化底蕴。这两大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家乐产业的兴起,进而产生新的饮食文化,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二、打造以“莲”为特色的养生福地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发展“莲”产业,涉及发改、农业、农办、旅游等多个职能部门和相关乡村、企业和农户,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乡村、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建议将基地贯穿东西岩、三岩寺景区,并将其包围其中,充分利用景区周边丘陵梯田的地理优势和水源优势,突破以往荷塘平面化种植的局限,形成梯田植莲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景在“莲”中,“莲”在景中的特色,给予景区新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在主种植区内选择若干个环境优美的村落,精选观赏性佳的花色品种,着重发展旅游观光、农家乐产业,创建摄影写生基地、“莲”文化展示基地。在规划中的丽水机场空中大门前亮出“莲”之都的靓丽名片。
(二)重在引导,适当扶持。
农业、农办、旅游部门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处州白莲”悠久的历史、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前景,提高农户种植的信心与积极性。农业部门做好优秀品种引进培育工作,在增产、提质上下功夫,加强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初期重点扶持几个示范村和示范户,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示范村和示范户带动周边群众,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注重龙头企业培育,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扩展产业链。政府适当投入资金改造重点观光区的观光路径、基础设施,创造一个集赏莲、品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村生活乐园。
(三)立足文化,做强品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软实力,是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处州白莲与龙泉青瓷、宝剑、青田石雕等不仅是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地理证明商标,而且在历史上也曾被列为贡品,其本身就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处州府志、丽水县志、宣平县志等史料对其都有相关记载。丽水古代有关“莲、荷”的文学作品更是丰富多彩,许多还是出自古代诗词大家之手。民间的一些习俗和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都与莲密切相关,这些无疑是地方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深远的“莲、荷”文化和国人爱莲情结,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做强“处州白莲”品牌的基础。丽水是中国摄影之乡,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在国内外摄影界有着重大影响,借助这一平台,把“处州白莲”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丽水每年都吸引了数万人次美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创作,“莲”基地不仅提供了绝佳的写生创作场所,还能借此规模宏大的文化活动,提升影响力。我们应当立足现有文化优势,不断丰富“莲”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促产业发展,以产业提高地方文化品位。
发展“莲”产业,是传统特色优势品牌产业对“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又一诠释,也是农业产业深化转型的有效途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产业效益,还将大大改善环境,凝聚人气,扩大对外影响力,秀山丽水的莲都,将是世人养生之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