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您当前位置:

委员声音:挖掘通济堰历史文化,讲好“中国莲都”故事(图)

发布日期:2020-09-10 10:20:53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张小平委员发言,通济堰是莲都一张金色名片,在座的各位领导、委员都非常熟悉。通济堰是谁建造的呢?大家都知道是詹、南两位司马,如果再有人问我们,詹、南两位司马叫什么名字,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了。对于这样一个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的国保单位来说,始建者都不清楚,这在大力推进“中国莲都”建设,讲好“中国莲都”故事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通济堰的建造距今已经过去1500多年的时间,许多史料已经遗失,考证起来难度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比如,清编《丽水县志》记载詹司马墓葬在碧湖,且古人有祖坟需要子孙留守看护的习俗,詹司马必有后人居住在丽水。但寻找所有处州《詹氏家谱》,却没有发现詹司马的记载,再查《中华詹氏大统谱》,发现处州詹氏的始祖是叫詹至彪的人。他曾担任骠骑、长史、南郡太守的官职,并且是梁武帝时期的官员。据此,我们推测詹至彪先以“骠骑司马”的官职,主持修通济堰,再授为永嘉郡长史。至于提拔为“南郡太守”一职,经查没有实据,这可能是詹至彪因殉职于“通济堰”工程任上,而未能赴任所至,这在古代有许多案例。詹至彪应该是通济堰始建者,处州詹氏始祖,卒于莲都,葬于莲都。这样,通济堰的故事就真实而丰满起来了。至于南司马叫什么名字,还没有发现有关史料,可能是詹至彪死后“通济堰”工程的继任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一个工程有两位司马来建的缘由。上述仅是依据现有资料的推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要厘清历史真相,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深挖、整理、研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济堰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因此,我建议本着尊重历史、感恩先贤、服务当代的精神,请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设立相关通济堰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组织更多专家、社会人士参与对通济堰建造的历史背景和始建者等一些悬疑问题进行必要考证和系统研究整理,为“中国莲都”增添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