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您当前位置: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有效扼制农业劳动力断代

发布日期:2020-09-10 10:21:03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有效扼制农业劳动力断代

区科

“再过十年、二十年,会耕田耙地、会插秧栽苗、会装配锄头者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不是戏言,这是对我区种养业劳动力已经出现断代现象的忧虑。据调查,我区劳动力年龄内长年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不到5600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仅占3.4%。导致十年间由副食品生产区演变为消费区,出现了果蔬等农产品“季节性外调、常年性输入”的现象。

一、造成我区农业劳动力断代的原因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幅度下降,农民也要大幅度地转行。但是,我区农业劳动力减少过快,出现断代,还有诸多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减少。2000年以来,我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农村劳动力总量以年均4.5%的速度减少。

(二)选择农业的兴趣降低。农业本身高强度、低收入,社会上又歧视农民,老一代农民不会长期务农,新一代农民不愿务农,学生不肯学农,考入农林类大学,还是选学法律、工商管理等非农专业。

(三)政府扶持力没到点。近年来,各级反哺农村、扶持农业、补贴农民的力度空前。但是,扶持政策过分追求“高、大、新”, 发展重点与自然资源不相匹配,政府目标与农民意愿不相一致,使真正的农民得不到普惠。

(四)农业生产效益下滑。我区农产品缺乏规模优势,受全国性高物流成本影响,区内外市场不断萎缩,农业效益下滑。2000年以来,我区农民人均种养业纯收入年均增长6.7%,低于人均纯收入总量增幅4个百分点,仅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幅快1个百分点。

(五)农业劳动强度上升。农业生产过度强调人为调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过度依赖大跨度流通,导致地力衰竭、耕作条件下降、流通强度加大、病虫危害难以控制。

二、扼制农业劳动力断代的建议

农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缺失的基础产业。稳定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巩固我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区居民副食品消费量和农业生产条件测算,本地产品要满足60%的供应量,至少需要具备熟练技能、长年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1.5万人。要摒弃“政绩农业”,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我区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的根本点、出发点和突破口,以“推进农民职业化,实现农民经营性收入达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工作目标,在发展导向上、政策扶持上、经营机制上,营造留住农业人才的有利环境,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使农业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

(一)明确莲都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区水果、蔬菜、生猪等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根据居民收入、副食品消费资料分析,生猪、柑桔等普通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而森林蔬菜、牛羊肉等优质产品却呈现超高需求弹性系数。区政府要立足莲都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能力,围绕服务浙西南中心城市,确立“稳定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自给率”的发展定位。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措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附加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发展趋势。以城乡居民和生态旅游消费需求为依据,编制优质蔬菜、水果、畜禽等的生产规划,确定每一个品种的年度生产规模,实行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标准,提高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把握程度。让农民有好收入,让市民有好东西吃,让更多的人看到莲都绿色农业的优势和希望,从而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去。

(二)创新莲都农业的经营机制。我区农业自然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很难全面实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而且,还要面临着城市扩容的巨大压力。要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统领下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规模农业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林业生产提倡规模化经营,大田生产以适度规模、精细化生产为主,有条件的乡村通过农业资源流转,实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区市场管理局、农办、农业局等职能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深入村户做好政策宣传,帮助农户依法办理家庭农场工商注册,推进农民职业化,指导农户根据自身特长、自然条件,选择经营主业,确定生产规模。推行自然农业为主、设施农业为辅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我区名优品种多、地型地貌种类丰富的农耕资源优势,实现主要副食品周年均衡、原生态、无公害生产。

(三)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业是远离消费领域的初级生产阶段,农民是弱势群体,区政府要通过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业,缩短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保护农民的基本经营收入。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形成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区农技人员的专业特长,实行“包村结对”,开展保姆式的技术服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享受城镇劳动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完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财产抵押担保贷款额度,实行农业生产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建立服务城区、产品质量、最终效益等为主要指标的绩效测评体系,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以奖代补”的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创办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自我调控、自我服务能力。

(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人类流动的趋势表明,城市劳动力回归农村,工业劳动力回归农业是很少、也是很难出现的。当务之急要加强留守农民技能培训,选派科技人员与留守农民建立“一对一”、“面对面”的技术辅导,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实现留守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有效扼制农业劳动力继续流失,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不足。以绩效测评结果为依据,政府买单,选送业绩突出的中青年农民到大专院校接受正规专业教育。利用与日本山岛市的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农民、农技人员到日本实习,学习他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做法,学习他们绿色生态、精耕细作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农业技能教育,增加他们对农业的认同感,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才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