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我区工业转型升级
区政协经济委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导向目录和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我区提出“强一大、扶两特、育一新”,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工业赶超任务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开发,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空间。但由于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据统计,2012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26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0.06亿元,其中规模企业44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3家。主要产业集中在五金机电制造业、羽绒服装制品业、农林产品加工业、制鞋及革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业等,工业总量小、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体系,我区虽然在以阀门、轴承等关键机器基础零部件和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发展,在节能环保产业、物联网、生物制药产业也有所涉足,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二)资源要素制约,产业承接困难。由于全国各地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今后重点培育对象,高端技术、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向发达地域或城市集中,各地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其劳动成本更具优势、土地储备更为丰富、环境约束更为宽松,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更大。我区地处浙东南山区,经济欠发达,产业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在一定程度上对承接高端产业转移项目造成了不小压力。
(三)研发经费较少,核心技术缺乏。据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莲都区2011年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只有0.61%,而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基本达到1.5%以上。由于企业研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引进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对企业发展高科技产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带来了关键性制约。
(四)人才资源稀缺,创新条件较差。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存在人才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以及人才素质提升机制体制不完善、人才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和不足,不能有效适应企业和全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块状经济不明显,导致支撑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技术性服务业发展相当缓慢,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服务链,技术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明显。二是科技人才资源稀缺。对57家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调查发现,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108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7.62%;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总共59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69%,企业人才比率偏低。三是科技合作有待加强。由于企业承担项目转化的能力、企业对项目把握能力不强和融资困难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开展的项目合作比较少,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积极补课,更需进一步地的赶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抓紧编制出台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把生态产业集聚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创业创新型企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对象。借鉴杭州的初创型企业五年培育计划(雏鹰计划)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五年培育计划(瞪羚计划),完善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对成长性好、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推动它们脱颖而出。
(二)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培育政策环境优势。对那些能够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附加值高、产量链长、拉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供给等方面,制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二是修订完善扶工政策。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点奖励对象,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我区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资金要向技术创新领域倾斜。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科技政策,加大对行业创新领军企业的支持,通过领军企业的技术辐射,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有效引导和促进我区科技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创新平台,增强研发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构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我区产业发展现状、企业科技创新特点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从提升轴承、阀门制造产业入手,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积极打造金属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我区广大轴承、阀门等金属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等技术服务,实现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二是建立两创服务基地。集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吸引科技人才创业,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基地,推动科技型小企业聚集,实现高科技小企业的定向培养,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完善的服务,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创新活力。三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企业产学研结合,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运行机制,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引智力度。人才是科技创新、企业转型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动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才的潜力。二是积极开展人才的柔性引进。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最大程度运用外面的人才资源,鼓励企业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大吸引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建立符合高层次科技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实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引导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