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经历丽水撤地建市几件事

发布日期:2020-09-10 12:57:02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经历丽水撤地建市几件事

  


一、取

  1999年底,国务院决定撤销丽水地区,建立地级丽水市,同时撤销县级丽水市,改为市辖区。由于市名未延用有1400多年历史的处州,而是用了县名丽水,在筹建工作中,取区名成了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的事。当时丽水市(县)初拟叫莲城区,因与福建省连城县同音不能用。12月17日,时任丽水地委副书记施基成专为此事召集丽水市有关领导商量,本人被点名叫去。会上初定丽阳,与江苏溧阳同音不能用;后拟定万象,又与老挝万象译音同也不可用。接着丽水市四大班子连续两天开会,为区名事伤透脑筋。从瓯城、丽城、明秀、州城,最后确定州城。这个名字明确市属区在州城,与其他市、县有别,同时与温州鹿城区、金华婺城区、衢州柯城区、杭州上城区、下城区相对应,在几个名字中认为比较合适。

  19991227日,当时丽水地区机构改革暨区划调整领导小组 登报发布有奖征集区名决定,公开向社会广泛征集区名。入围奖10个,奖金500元,中选奖金5000元。1230日制定了《征集市辖区区名的评选办法》,由地、市共同设立评选委员会。评委会由相关单位和相关专家11人组成,本人为评委成员之一。并于200014日,出席了评委召开的评选会议。从会上发的《征集区名汇总》材料看到,此次区名征集活动,参与人数2290人次,拟名808个。提名最多的名字叫“丽莲”,130票,其次“丽州”,99票,第三是“莲州”,84票,第四是“丽瓯”,79票,“莲都”排在第五,67票。在评委投票中,州城未能上去,第一轮投票时只有时任丽水市委副书记汪帆和我两票,而莲都有9票,高居第一;第二轮州城被除了名,莲都8票,依然高居榜首。最后定下莲都,还有一个“明秀”作候补。

  “莲都”之所以为评委青睐,一是认为丽水自古以来有“莲城”别称,二是盛产处州白莲,有种莲传统。其实,莲城是处州的雅号,唐、宋处州治在小括苍山(今万象山烟雨楼那座山),“众山簇拥,状如莲花”,指的是山岳形胜,而非荷花莲子。而处州白莲产地在原宣平县,别称宣莲。丽水富岭乡的处州白莲为改革开放后引种。此外,在地名字义上“都”比州大,“十州一都,十都为一国”。都,是大都市,属省一级,国都所在之地称为“首都”。考虑这些因素,会后我曾给省政府及省民政厅写信反映,盼望上级领导机关在审批时能把住关,并尊重丽水市(县)的意见,最好还是叫州城区。但信寄出没有回音。

  给一地一方取名字,首先要搞清“辈份”,不能把辈份搞乱。丽水的撤地建市,实际是恢复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州”,应该叫处州市丽水区(据说是主要领导误认为处州是处理犯人地方之故)。州用了县的县名,等于老子用了儿子的名字,区用了州的“莲”号,又上了爷爷的“都”辈,乱了伦理,以致此后一系列问题说不清楚。例如丽水二字又是县名、县级市名,现在又是地级市名,许多文件材料括号括了又括,当代人都搞不清楚,后人得花力气考证了。更麻烦的是历史文脉脱节。丽水接不上处州,莲都接不上丽水,后来以“绿谷文化”取代,“绿谷”是什么?全国自称“绿谷”的地方有几十个,都是自己叫叫。“绿谷”为当代新词,上不接处州,下融合不进丽水。至于莲都这个新区名与有1400多年历史的丽水县更是难以对接。一套《莲都历史文化从书》就叫人看不懂,因为历史上没有莲都。

  为市辖区取区名的这段经历,给人留下诸多思考,诸多启示。取名字看似小事,实是大事,定了就改不了,在取的过程一定要慎之又慎,尽可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尤其是辈分纲目一定要理顺,好听不好听还次要,把辈份搞乱了,就麻烦了。

 

二、为行政中心选址

  原中共丽水地委、丽水行政公署,是省派出机构。机关在今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现市建设局、水利局大院。建立地级丽水市,就是恢复延续千年的“州”一级行政建制。为适应发展的新形势,须选址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并且已作了初步规划。

  2000年6月16日,当时丽水地区计划委员会召开行政中心选址征求意见会,叫了丽水市(县)六位老同志。一道去的有蒋元本、王继武、黄献进、王庭璋、张霞飞和我。会上地区计委领导纪介三介绍说:行政中心地址,规划地点在厦河村附近,到那里一看,对面山上坟太多,不好。后来叫专家选,选在汽车客运中心(东站)对面。现在想听听老同志的意见。我发言提出两个地点都不合适。下河附近对面山上坟多问题不大。这块山叫少微山,很吉利,主要是太偏;东站对面地势低,是大水窝。唐代州治在附近古城,因“屡有水患”搬至小括苍山(今万象山烟雨楼一带),此处要排除。最佳地点在丽阳路、紫金路交叉处花园饭店后面(当时还没有花园路)农科所西边。那地方北靠丽阳山,南对少微山,天地开阔。丽阳山为丽水出处,少微山为“少微处士星名州”得名,有意义。二是地处中心、办事方便;丽阳、紫金路名吉祥。三是地势高,无水患之忧。同去的几位老同志意见基本一致。计委领导纪介三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老同志厉害。次日叫我写了一份书面材料。原文如下:


关于“行政中心”选址的意见

  丽水市区东低西高,南低北高,为防遇50年以上洪涝,选址宜偏西偏北。东南地势最低,不可选;西南厦河附近,临近瓯江、面对少微山,风景好,但位置偏了些。最佳位置在花园饭店后面,丽阳路、紫金路交叉处附近。这地方有以下特点: 

  1. 地处中心,前面天地开阔。北依丽阳山,南对少微山。丽阳山为丽水出处,下河对面的少微山与处州来历有关。《辞源》有条目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州时,与天文有关。当时江浙一带属少微四星中的处士星分野,故“以处士名州,少微名山”。少微山旧有少微星君祠,还有妙成观、紫虚观,是一处名胜之地。可重建恢复。

  2. 地处南北中轴线上,各县来往办事方便。

  3. 丽阳、紫金都是吉祥之名。

  4. 地势高,千年一遇大水,平安无事。


策划处州公园浮雕内容

  处州公园地块原先规划建行政中心大广场,后来因中央有指示广场不可建,遂改为做公园。建成的公园南北两侧有十块浮雕墙,向人们展示丽水的悠久历史、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笔者是最初策划文本提供者,文本是十个历史文化名人,后来领导意见每个县都要有一块,最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这样,原先没有的县得到满足,但被去掉的是李邕、秦观、范成大、高则诚四位给处州山河添彩,为中国历史增光的重量级历史文化名人,成了难以弥补的欠缺和遗憾。 

    

最初文本的产生

  2005年3月8日,市建设局在处州公园筹建指挥部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征求对处州公园浮雕的意见。邀请参加会议的除杭州请来的两位设计人员外,有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小丽和我,还有时任丽水市文广局文物处处长王国平先生(会议将结束时才到)。会议由时任市建设局副局长、处州公园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季包献主持。他讲了公园设计有十块浮雕,要不要搞?要搞,做些什么内容?有一种意见展示全市山水名胜,如仙都、石门洞等,合适不合适?想听听各位的意见。我发言提出,既叫处州公园,就应反映古处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山水名胜,原生地很近,不能把浮雕做成旅游产品广告牌。可以在处州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山水名胜作为背景结合在一起。如黄帝乘龙飞天,以仙都为背景;欧冶子铸剑,以龙泉山水为背景;段成式治恶水、秦观丽水行吟、詹南二司马造通济堰,以丽水风光名胜为背景。还应有一个反映处州历史沿革的标志性东西。设计者和与会者都赞同我的意见,确定十块浮雕总的主题为处州山水人文和地域文化。我答应由我尽快草拟一个文本。 

  因为时间紧,我手头有资料,第二天我即写出文本稿《处州公园浮雕设想》。十块浮雕,十一个历史名人构成图画。每幅都以人物为主题,山水名胜为背景。人物的选择除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铸剑大师欧冶子之外,鉴于处州公园地点在市行政中心大楼前面,我考虑了三条标准:首先是历史文化名人;第二是在处州做过官,任过职;三是有政绩、有口碑。应是外地人有认同感,本地人有自豪感的对祖国、对处州有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我选了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建造通济堰惠及千秋万代的詹、南二司马;任过栝州(处州曾改栝州)司马和刺史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678-747);曾任处州刺史,在任内治理恶溪,变恶溪为好溪的唐代文学家段成式(?-863);曾被贬处州监酒税,在处州留下千古绝唱词作《好事近》、《千秋岁》的北宋大词人秦观(1049-1100);南宋著名诗人,曾任处州郡守,在任内建平政桥,修通济堰,造莲城堂的范成大(1126-1193);元代著名戏剧家,曾任处州录事,在处州姜山悬藜阁创作《琵琶记》的高明(1305-1359);明代著名戏剧家,曾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曾任处州总管府判的乡贤刘基(1311-1375)。十幅画的题目是: 

  1. 黄帝乘龙飞天; 

  2. 欧冶子铸剑龙泉; 

  3. 詹、南二司马筑通济堰; 

  4. 李邕处州翰墨缘; 

  5. 段成式治恶溪; 

  6. 范成大造平政桥、修通济堰; 

  7. 秦少游处州行吟; 

  8. 高明姜山撰写《琵琶记》; 

  9. 汤显祖在遂昌; 

  10. 刘基石门洞读书。 

  每一题都写了人物介绍和山水背景,似连环画的脚本,便于设计者创作。 

  文本打印后,市建设局即电传给杭州设计单位杭州建境环艺雕塑公司负责设计的孙彦鸿先生。同时我给市政协当时提案委员会主任陈云飞先生看了,他认为设想很好,可作为政协信息先报给领导,让领导了解情况,心中有数。于是我改题为《关于处州公园浮雕内容的建议》,加了一段开宗明义的话,作为社情民意信息材料由莲都区政协上报市政协。市政协于2005年3月31日第3期(总215期)《社情反映》刊出,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此间,我还接到杭州负责设计的孙彦鸿先生电话,对文本的构想很满意。我个人还单独送给刘小丽看,同时广泛征求地方上了解丽水历史的老同志、老先生的意见,大家都认为文本概括浓缩了处州历史文化。作为处州公园十块浮雕的内容很合适。

 

每个县都要有一块所作的调整

  文本得到市建设局领导的肯定。后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指示处州公园是全市人民的公园,十块浮雕的内容要全面反映,各个县的内容都要有。于是属于处州府,即市所在地的七位历史名人只留下三位,一位段成式作市本级,另二位造通济堰的詹、南二司马归莲都区。其余四位李邕、秦观、范成大、高明便被删去了。尚缺云和、景宁、松阳、庆元四县没有符合三条标准的历史文化名人,用什么内容补上呢?考虑再三,松阳选宋代女词人张玉娘、庆元菇神吴三公,景宁畲族风情,云和先推辛亥革命名人魏兰,后是玩具城、仙宫湖。考虑魏兰是近代的,玩具城是现代的,仙宫湖勉强可以作为瓯江文化内容凑合。初步确定后,设计单位画了设计草图来丽。市建设局副局长季包献请我当顾问,要我陪同两位设计人员,携图去松阳、遂昌、龙泉、庆元、景宁等县(市)征求意见,了解情况。5月12日从丽水出发,飞车跑了四天,上午松阳,下午遂昌,连夜赶龙泉住宿,次日上午龙泉开会听意见,下午即去庆元,庆元活动一天,第四天经景宁回丽水。为了增加设计人员感性认识,看了松阳延庆寺古塔,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庆元香菇博物馆,上了龙泉凤阳山。所到县都听取园林文化界人士的意见,感到收获很大。如在遂昌座谈会上,与会美术界人士对画稿持否定态度,认为创作者不了解汤显祖,不了解《牡丹亭》,不了解《十番》古乐。提出画稿上的汤显祖,头上戴的、手上拿的都不符合那个朝代作为县令的汤显祖。为画稿的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最后定稿,一一作了纠正。 

    

文字说明的“难产”

  浮雕说明文字的撰写,应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因为每一幅画的主题我的文本都已写清楚。未料到这每块浮雕百把字的说明文字,却成了一个难题。第一稿是7月27日我在温州女儿家写的,是市建设局徐军龙先生打电话要我写。当时我策划文本带在身边,很快就写好传真给他。我这一稿文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每幅字数限在150字之内,且都有主题。之后他们又请丽水师专赵治中老师写了一稿。赵老师这一稿文字长些,且多文言,不易懂。接着又叫相关的各个区、县各自写,由市方志办综合。2005年9月8日市政府在五楼会议室召开浮雕文字评审会,时任副市长黄文秀和副秘书长钭革非参加。参加评审的主要是“名人南明”专家组成员,有吕立汉、赵治中、吴克裘、吴刚戟等。会上评的综合稿,文字更长,且更说不清楚,没有被通过。最后研究决定由专家组分工写。仙宫湖这一条分给了我。我提出用瓯江文化角度写,大家同意我的意见。2005年9月14日,市政府再度召开专家会议,研究浮雕文字稿。这一稿由于是专家分工写,政府归纳而成,标题、文字格式都不统一,且连主题都变了,如“詹、南二司马筑通济堰”只剩“通济堰”三字,成了介绍通济堰的文字。云和依旧是仙宫湖和玩具城。我在会上再三提出“詹南二司马筑通济堰”不能写成通济堰介绍,大家意见就是统一不起来。一是认为两个人物无详实史料。二是画面上有宋代三洞桥,不能只有二司马。三是什么通济堰的名字是后人取的,连专家都统一不起来了。最后由市政府文化处胡和平先生综合意见,再作改写。后来就成了现在刻在浮雕墙后面那些文字,多是风光名胜和特产介绍,没有主题了。只有我把仙宫湖作瓯江文化写的这一条基本被用上。 

  此外还有处士亭内的《处州碑记》也在我的文本创意之内,我草拟了一篇通俗文稿,简要介绍处州的来历和处州十县的形成。赵治中老师也有一篇。评审会上有人提议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王翼奇先生写,大家表示赞同。现刻在碑上的就是王先生的作品,文章写得很好,只是用的是文言文,能看懂的人太少了。 

  经历处州公园浮雕诞生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叹,要做好一件事,实在是太难了。 

                                                               

2014.10.8

(丽水市政协文史资料《撤地设市建区》专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