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千年姜山——丽水县委大院今昔

发布日期:2020-09-01 15:39:21     文章来源:毛传书 访问次数:

  丽水市莲都区政府机关大院及边上的区政府宿舍院,昔日是一个整体。解放后统称县委机关大院。这个大院可是一处非同寻常之地。它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有见证现代历史的沧桑变化,还有丽水民众抹不去的苦难记忆。 

    

  千年历史文化底蕴 

    

  这个院子的中间,原先有一座山,名叫姜山。地点就在现在区政府办公大楼之处。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北宋大词人秦观谪处州监酒税时常居此山。山前即酒税署故址。山上有悬藜阁及元郑似山墓。历代有文人题咏。清代诗人端木国瑚有一首《姜山秦淮海监酒税处》: 

  莺花昨梦总飘零,一笏姜山似旧青。 

  木石流传余气韵,诗篇寄托有精灵。 

  小塍荒草埋吟屐,隔代苍苔出酒瓶。 

  太息藤州人去后,难将风月问园丁。 

  姜山悬藜阁,是元代著名戏剧家高明(字则诚,瑞安人,1305-1359)任处州录事时创作《琵琶记》的地方。对此道光《丽水县志》亦有记载:“悬藜阁,在姜山,元东嘉高则诚撰《琵琶记》院本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处州知府的诗人刘廷玑作有《咏悬藜阁》诗:“琵琶一曲写幽怀,自是千秋绝妙才。歌舞场中传故事,蔡邕真个状元来。” 

  在清代,姜山是乡人姚小园家的花园,当时大画家戴熙(?-1860)为园主人画过一幅《姜山读书图》册页。这幅画于咸丰二年(1852)的丽水风光画,有画家落款题记: 

  处州城内有姜山,北枕北郭,南临远山,周围仅二里许。山中只姚氏一书塾,有堂五楹,竹木环之,姚君小园,读书其中。嘱写图以记之,时壬子冬日醇士识。 

  末尾盖有“戴熙之印”图章。戴熙,字醇士,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为编修官。诗书画兼臻绝诣。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入浙江,以治团练,加二品顶戴。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杭城时,赋绝命词赴水死。著有《习苦斋画絮》和《习苦斋诗文选》、《宋元四家诗选》、《古泉丛话》等。 

  姚小园将其画宝之。次年作诗四首于册首,征求题咏。开头一首是这样写的: 

  姜山不改旧时青,许我争墩拓翠屏。 

  一卷芸编摊短案,三椽茅屋掩重扃。 

  窗虚最爱银蟾透,地僻都忘玉漏停。 

  藜阁清风忆淮海,至今犹得仰仪型。 

  他的诗,引来不少题咏,其中有一篇《序姚氏姜山读书图》,署名“岭南顺德李业修撰并书”。序文中“酒瓶出土,宋谪宦曾开监酒税之场;炬案交花,元才子尝著填词之本,”透出信息,当年曾挖出秦观监酒税时酒税署的酒瓶;同时佐证元高明在姜山写作《琵琶记》之事。对于《琵琶记》,另有说法是高明晚年在宁波写的。如《鄞志》记载:“明避乱,主于沈氏楼,作《琵琶记》成,清夜按拍歌舞,几上蜡炬二支,光忽交合,遂名楼为‘瑞光’。”《温州府志》亦记载:“明寓鄞之栎社,以词曲自娱。”故又有“属稿于栝,断手于明(鄞)”之说。即在处州创作初稿,最后在宁波完成。故两地交传为佳话。此说清道光版《丽水县志》亦有记述。 

  姜山还是宋代丽水抗金勇士姜绶和他的儿子著名诗人姜特立的故宅所在地。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姜绶,处州丽水人。金人再犯京师,内外不相闻,朝廷募忠勇士,赍蜡书往南京总管司调兵赴援。绶以忠翊郎应募,乃股藏书,缒下南壁,为逻骑所获,厉声叱骂,遂被害。建炎中,州上其事,官其子特立承信郎(《宋史本传》、《栝苍汇记》)。”姜特立以诗名世。其诗有唐贤风格,在南宋尤为铮铮。所著《梅山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姜氏父子是丽水的骄傲。 

  一个大词人,一位大戏剧家,一个大画家,还有这样两位乡贤,足以让姜山千年生辉了。 

抹不去的国难记忆

  从戴熙作《姜山读书图》的清朝咸丰二年(1852)到日寇第一次侵占丽水城的1942年,时间已过去整整九十年。此时的姜山已不再是姚家花园,它早已成了基督教活动场所,里面还有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名叫崇德小学。据基督教老前辈提供材料,清光绪六年(1875)丽水便有基督教建立。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籍牧师崔明道征得巨款,从已购的泰山弄地基兴建了礼拜堂(地点在今莲都会议中心后、食堂前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拆去)和西式小洋楼两座。一座在区政府大楼后面,为外国牧师居住,另一座在东边为区政府七号楼宿舍,是现存唯一的教会老房子。因多年失修,已无人居住。这幢房子曾是丽水县最早的女子师范,后改为崇德小学,直到丽水解放。解放初期,为中共丽水地委机关办公用房。 

  八年抗战期间,丽水曾遭日机狂轰滥炸,民众死伤难以数计。日寇于1942年、1944年两次侵占丽水,在丽水杀人放火、蹂躏妇女,无恶不作。丽水百姓难忘当年的深重苦难。据史料记载,日寇第一次侵占丽水撤退后,丽水城区范围内组织掩埋了尸体590多具。日寇第二次侵占丽水撤退后,掩埋了男女尸体584具。找不到尸体、下落不明的还有183人。 

  抗战期间,这姜山地块,有两件事让乡人永远铭记心间。一件是日机轰炸和日寇侵占丽水城期间,基督教会临时设立的救助丽水百姓的难民收容所。当年住在里面的瑞士籍牧师路新柏在两座洋楼之间,绘制大幅瑞士国徽,以警示日本飞机不可炸这两座洋楼。结果洋楼果未被炸。1942年6月24日,日寇侵入丽水城时,许多贫民和妇女、儿童、病弱的信徒及他们的左邻右舍,纷纷逃到教堂要求给予避难。路新柏牧师就与教会学校崇德小学退休校长纪成德商议建立“难民收容所”。留下女教师郭锡我、胡美恩、吴定如、吴秀兰等安排群众生活。腾出几间教室作难民临时宿舍。平日紧闭教堂大门,断绝与外界联系。难民的生活用品大多从家里带来。大家相互关心帮助,一起躲避灾难。有时日本兵也会到教会收容所来搅扰。路新柏牧师面对刺刀,出面周旋。难民营收容的一百多难民,都躲过劫难。此事丽水百姓代代传颂。南京河海大学丽水籍老教授张伯荃,曾就读于崇德小学。每次回家乡,都要到区政府大楼后面的宿舍院看看当年读书时的老校舍。前几年他得知要拆去大楼后面那幢外国牧师住过的小洋楼,回南京后对在宁工作的几位丽水乡亲讲了。不久几个人联名给区政府领导写信,建议区政府保护两幢小洋楼。信中说,两幢洋楼约“有百年历史,是与天后宫等同属丽水少有的建筑,有历史文物价值。”“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丽水,横行奸淫杀伐时,德国人在崇德小学范围设难民区,保护妇女老幼等城市居民。当年德国人设在南京金陵大学的难民营,载入史册,区政府大院内的二楼建筑,具有同类价值。因此建议对上述古建筑予以重视、保护和整修。”信上签名的除张伯荃教授外,还有南京军区师级干部吴星亮,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专家林祖庚,金陵科技学院教授李致文。因信是电脑打印各人签名的,张伯荃先生特意寄了一份给我。我家就住在两幢小洋楼边上,且已有26年。改革开放以来,也曾多次看见有外国人找来看小洋楼。有位外国人说,他是在这幢洋楼出生的,在楼前依依不舍。考虑到这幢楼的历史价值和党史意义,我曾于2003年12月2日给有关领导写过信,建议把小洋楼保护起来,加以修理,作为地方历史陈列之地,供参观游览。这不但有历史纪念意义,而且今后德国客人来丽水投资和观光,可增添话题,增进感情和友谊。但后来这幢洋楼还是被拆去了。姜山发生的第二件事是防空洞惨案。今莲都会议中心前东侧车道下坡地方,抗战时叫槐花树下,有一个邮政局的防空洞。1941年4月23日日机空袭丽水时,一颗炸弹落在防空洞上面爆炸。防空洞的洞门口被炸塌,洞中八十多人窒息而死。其中多数是邮政局职工和家属,有的全家不留一人。对于这次轰炸,新编《丽水市(县)志》如是记载:“1942年4月23日,日机八架轰炸县城,毁房2282间,伤亡121人,其中姜山背邮政局防空壕震塌,80余人罹难。”姜山槐花树下防空洞惨案,是留在人们心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解放后的“行政中心” 

    

  1953年春天调到丽水百货公司工作之后,因为字写得比较端正,有刻钢板特长,县里常抽去帮忙刻蜡纸,便经常出入县委机关大院。那时院内已不见有山。姜山已新造起一个长方型的四合院,地点就在现在区政府大楼地方,但宽度要大。进入大院的大门在今区政府东边宿舍院大门地方,是临街古民居大门。进大门是一条石子路,左边(现在大楼花坛之地)是一片竹林。不久就看到在这块地上动工建办公楼。由石子路上石阶至二道门,里面有个小天井,天井边上是收发室。再入内便可见旧教堂的洋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非常优美。据当年老同志说,解放初这院子曾是丽水地委机关所在地。基督教会的三幢房子是地委主要用房。造停车场拆去的那幢小洋楼,就是当年的地委书记彭瑞林,副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傅振军等领导住过的。西边的大教堂和东边曾作崇德小学校舍用的洋楼,是地委部门办公用房。姜山上的四合院则是地委办公需要新建的,建之前是老百姓的菜园。那时丽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碧湖。1952年丽水地区撤销,合并到温州,成立丽水县中心县委时,丽水县机关才从碧湖搬进这个大院。我曾多次听过中心县委书记李文辉作报告。但丽水中心县没过几年就去了“中心”,成为丽水县了。 

  1956年春,我奉调到县委办公室,住进了这个大院内。这时已做起新大门,就是现在区政府大门地方。大门口有武装荷枪站岗。有一个武装班住在门内边上。大门内是两幢新造的两层办公楼,红墙黑瓦,非常漂亮。右边一幢是县委用房,书记吴耀东、副书记张维森都住在楼上,一间卧室,一间办公用。楼下是县委办公室,县委农村工作部。左边一幢是县政府,当时叫县人民委员会。楼上住县长、副县长,楼下有县人委办公室,民政科、人事科、工商科、卫生科、文化科等单位。两幢新楼后面,便是姜山四合院,四面有廊,都是平房。此时大多以前在这个院内办公的科局已搬入新办公楼。原先的办公室成科局领导用房。一间房屋,用布帘隔成前后两段,前面办公,后面卧室。院子东边走廊北面有门。入内有两条石子路分别通向两幢小洋楼。左边连接现停车场这幢,当年是县委组织部,县委五人小组(肃反领导小组),县委选拔飞行员办公室。东边地委用过的那幢,楼上是县委宣传部、文教部、楼下是城工部、县教育局、手工业局,现九号宿舍楼(后称常委楼)地方为县机关食堂。当年机关人很少,县委一座办公新楼内也只有十几个人。宣传部连部长只有三个人。县委办公室也只有主任、秘书、文书、打字、文档、油印六个人。政府的科局一般也都是三、五个人。1957年我调县委机关报《丽水报》工作,报社全套人马只有四个人。那时大家都是年轻人,多数都没有家属,住大寝室,一个房间住十几个人。吃饭都在食堂,坐在一块也没有几桌。食堂西侧是旧有的教会小礼堂,前面有一口水塘。再往西便是大教堂,大门朝桂山路。教堂南边有一个篮球场。整个大院内到处绿树成荫、花木扶疏,石径小路,冬青夹道,建筑物与环境和谐统一,是一个园林式的机关大院。省里来的记者都夸丽水县委大院是浙江省少有的花园机关。此后多少年整个大院的基本格局都没有大的变化。只不过在靠近泰山弄东头拆去原食堂旧屋,建了一幢四层宿舍楼,因当时住的都是领导,遂被称为“常委楼”,即今九号宿舍楼。 

  大院开始大的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刘敬宗任县委书记时,在四合院边上(包括篮球场)造了一个大会堂。八十年代初霍在宝、张德堂担任书记、县长期间,在四合院后面坡地上盖起档案馆,接着拆去四合院,在原址建起一座四层办公大楼,大楼前面种了花草树木。同时,拆去旧教会小礼堂,填埋门口的水塘,造了大院内也是丽水城第一幢单元宿舍楼(现8号楼)。接着又利用建小水门大桥和括苍路的余钱改造修建了大门。大院里虽然添了现代建筑,但总体还是和谐协调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拆了白墙黑瓦的围墙、砍去围墙内的树木(现围在店内的一株银杏是在砍时被同志们保下来的),造起一排临街的店面,大院外观就不一样了。2000年之后,再次对大院作了大手笔的改造,在原有四层办公大楼外面做框架,将大楼升高五层,成为现在的九层办公大楼。同时拆了大门内五十年代造的两幢两层红砖办公楼,改造成现在的绿地,让汽车开进办公大楼的门厅前。旧会堂也改造成了现在的会议中心。加高的九层大楼比先前壮观多了、玻璃幕墙的会议中心更显示现代气派。花岗岩通道和人造草坪,展现了新潮与时尚。现代化后的大院已是旧貌变新颜,成为另一幅全新的图画。至此昔日的千年姜山除了宿舍院后院东边尚存一幢残破的旧洋楼外,其余已无踪迹可寻觅了。 

                                                                        

  附注:丽水县1986年3月1日撤县建市改为丽水市。2000年7月19日撤市建区,改称丽水市莲都区。 

    

  已拆小洋楼


  崇徳小学旧址


    

  作者简介:毛传书,丽水市莲都区政协退休干部,曾任丽水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