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丽水县因何得名?现存各版地志,均袭明《栝苍汇记》以“丽阳山之水得名”之说,这是错的。成书于唐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志》说地非常清楚:
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
今读赵治中先生在其所著《处州史话》一书《栝苍·丽水·莲都》一文中说:“《元和郡县志》这段记载是张冠李戴:是括苍县东北的好溪本名恶溪、‘大恶’,非‘丽水本名恶溪’;‘湍流阻险’、‘五十六濑’,均是写好溪地理形势,并非丽水县西南大溪的状貌;恶溪也并未改名丽水,改为好溪是南朝陈代之事,并非在‘隋开皇中’。新增的丽水县在栝苍县西边,取名丽水那也应是在栝苍县改名丽水县,即中唐大历十四年(779)的事。”我觉得赵治中先生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赵治中先生说丽水并非本名恶溪,恶溪也并未改名丽水,那么首先让我们弄清位于丽水东北部,现呼好溪的那条河流的名称嬗变过程。从《栝苍汇记》所引时任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时丽水市境属永嘉郡)“出恶溪至大溪,水清如镜”一语来看,在南北朝好溪是名为恶溪的。又据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称:“唐大中间(847—859),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此说在各种府、县志中均见之,不过多了一个所谓水怪的传说,增添一点神秘色彩。《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大中之前,因此作者不知后来改称好溪之事,所以仍称它为恶溪。赵治中先生把文献记载的恶溪在唐大中年间改呼好溪,认为是“南朝陈代之事”,这暂且不论,关键是古称恶溪今呼好溪的这条河流,在隋、唐时是否名为丽水?
隋开皇至唐初时间相隔甚近,《元和郡县志》是唐朝国家级地理书,是当代事件的实录。作者李吉甫历任唐重臣直至宰相,掌握大量典籍图册,熟悉当时掌故,他是最佳的历史见证人。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历史来印证。在括苍县升为括州的唐武德四年(620),属于婺州的永康县也升为丽州,民国时期永康县城就叫古丽镇,丽水好溪发源于今磐安县大磐山西仰曹尖,这里唐时属于永康县,且为永康县最高山峰,被称为众山之祖,诸水之源。永康时称为丽州,说明它与丽水县有着共同的渊源。
丽水县究竟因何得名,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丽水县名的肇始与演进。《元和郡县志》新旧《唐书》均告诉我们,最初的丽水县,是在唐武德四年讨平李子通后从括苍县析置的,《旧唐书》更在《地理志》概述中说到“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可见当初的丽水县就是为了安抚降臣而临时设置的。等到政局稳定的时候,就来个“悉令并省”。武德八年丽水县重新归并括苍县。到了大历十四年因括州和括苍县的“括”字,与新即位的德宗皇帝李适的“适”字(kuó)同音,为了避讳,遂以隋时所置的处州作为州名,而以唐武德四年析置的丽水县名,作为括苍县名,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点上,赵治中先生说:“丽水县是由李子通析置括苍而新增的,时间在唐武德四年”。在唐朝的历史上,李子通已于武德四年被讨平伏诛,又岂容他在武德四年来擅置新县?
为什么唐武德四年会以丽水来名县呢?当然与隋开皇间改恶溪为丽水有关。赵治中先生在前已说到唐武德四年新增了丽水县,接着又说“取名丽水县那也应是在括苍县改名为丽水县,即中唐大历十四年”。事实上大历十四年是援引武德四年曾经用过的县名来替代括苍县名。如果要到158年后才取名丽水,那么武德四年,新增的县该叫什么呢?
对于丽水县名,究竟缘于恶溪改名丽水(今呼好溪),还是缘于丽阳坑?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地理状况来进行辨析。唐武德四年从括苍县析置的丽水县,史书和方志均未详其疆界,赵治中先生说“(丽水县)其坐落的位置在西,两括苍县则在其东”,如果真如其所言,则丽阳坑在北而不在西,丽阳坑在当时括苍县城郊,当时属括苍还是丽水?没人能说清楚,再者丽阳坑不过是流程十里的山涧,而丽水(好溪)全长132.7公里,流域面积1259.35平方公里,在括苍县境内长98.7公里,流域面积1006.4平方公里,在唐初括苍县境包括今丽水市区与莲都区,青田、景宁、云和等县,缙云县大部分原宣平县划给武义县部分以及青田县划归文成县部分,当时析置的丽水县境域虽不明确,但以事实与情理推之,丽水这条河流当在其域,故以名县。丽阳坑不过是条小涧,且在括苍还是丽水尚不可测,因此丽水无论如何也不会以“丽阳山之水得名”。顾名思义,倒是丽阳山因在丽水之阳,而得此名,正是由于恶溪在隋、唐时名为丽水,而丽水适在其境,就用以名县称为丽水县。《元和郡县志》的说法,是任何人推翻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