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捷,但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风险,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会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造成自己或身边人的财物损失。那么,究竟有哪些情形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呢,警方梳理了以下几种情况,请广大市民注意防范。
一、连接免费WIFI
很多人为了图方便,经常会连接免费WIFI,但事实上,有些免费WIFI是“钓鱼WIFI”,一旦连入,短时间内就能窃取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密码,甚至包括网银的密码、证劵账号密码等。
警方提示:出门在外不要随意连接免费WIFI,如果确实需要连接WIFI的,一定要明确WIFI的正规来源。
二、快递单当垃圾丢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但很多人在收货之后就直接将快递单和包装袋一起当垃圾处理了,却没意识到快递单上有清晰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等重要个人信息,如果被有心人捡到,不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还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
警方提示:收到货物后不要图省事,应立即将个人信息销毁。
三、见码就扫
如今,“扫一扫”变成一种潮流,可是一些网友见码就扫,不看说明,也不问来源,认为扫一扫就有惊喜。殊不知把深藏木马病毒的自动下载链接扫了下来,个人信息就这样被泄露,后悔都来不及。
警方提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扫码,在明确二维码的来源和正规性后,再考虑是否扫码。
四、废弃手机、SIM卡当废品处理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大家手中不用的手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直接就将不用的手机丢弃或者卖给不法商贩,但却没想到手机和SIM卡里的个人信息直接就落入了别人手中。
警方提示:不用的手机和SIM卡尽量不要拿出来专卖,最好能够销毁,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五、简历随手扔
在招聘会上,经常会看见一个人带几十上百份简历,只要感兴趣的就随手把简历递过去。许多简历被遗弃在展台前面,其中包含了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学校信息等,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警方提示:投递简历要有的放矢,招聘会后注意回收被遗弃的简历。
除了上述几种情形外,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大家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果被骗,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向警方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