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作风建设年活动简报(第60期)
作者:   来源: 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0-07-30 01:45:08
 

第60期

 

                                                                                    2006年7月12日

 

 

讲演文章之七:

 

责任的诠释

双溪镇 余琳

 

你们知道“1*1*1”的答案是什么吗?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许你不屑于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听听双溪镇的一位住村干部是怎么回答的。他在自己的《住村工作笔记》中这样写到:“1*1*1>1,每一天村里的每一件需要我去做的事情,我都尽力去办。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尽力去完成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得到令老百姓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大于1’。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结果都是零。”

就是这样一道不是数学公式的“公式”,除了每天挂在双溪镇政府的墙上,还挂在我们每一个驻村干部的心里。在双溪镇,有这样一位干部,他叫武希福,是全镇最年长的干部。就是他,却主动请缨要求住到章山村。这是全镇最偏远,而且不通公路的贫困村。每一次都要爬上一个半小时的陡峭山路才能到达。到了这里,你才知道什么是贫困村,祖祖辈辈生活的座座高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却也阻碍了他们致富的步伐。去这样的地方,别说老同志,就是年轻人也要皱眉头。然而老武却三天两头跑一趟,看看这家的桃子长得怎么样了,那家的茶叶是否卖出去了,村头五保户家里的困难是否解决了……群众的急事、难事,老武摸得一清二楚。但是,他清楚的知道,早日修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路才是这里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自然也成了他挂在心上的头等大事。为此,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寻求部门配合,做好群众沟通。在他的努力和镇里的支持下,长达8.3公里的康庄路提早一年通到村里。看到农户不再为桃子的销路发愁时,老武和老百姓一起开心的笑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双溪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住村干部就是这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而我要说:责任就是撬动地球的支点。如果你是一名人民警察,惩强扶弱,除恶扬善就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是一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你的责任;而我,是一名住村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就是我神圣的职责。

村双向选择后,我跟随姚顺苗副书记一起住进了莲房村。这是一个有着1500多人口的大村,由于各种原因村里的大小事务陷入了半瘫痪状态,就连让农民得实惠的新农医都难以开展。看着别的村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我只有干着急。姚书记一边想办法一边鼓励我说,新农医是政府给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这个好政策惠及最多的人。在此后的半个月里,他带着我早出晚归,走家串户,偌大的村子转了不知道多少圈,外出丽水务工农民家里也被我们跑了个遍。期间,我们遭受过白眼和冷遇,甚至有人质问我们:“你们这样卖力,拿的回扣也比较多吧?”开始时,我有些委屈,甚至动过不想干的念头。然而想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是和姚书记一起,不厌其烦的向每一位村民宣传新农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诚心感动了群众,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到目前为止,莲房村已有数十位村民享受到了新农医的好处,那一句句真诚的“谢谢”让我先前的委屈化为乌有,也掂量出“你对群众用真心,群众对你有真情”的份量,更让我感受到履行责任的神圣与快乐。

这,只是我在住村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我相信,全区有多少个村干部,就有多少个动人的住村故事。看:在田间地头,村干部带着专家为农民科学种养指点迷津;在危急关头,驻村干部挺身而出,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在夜深人静,村干部与群众促膝长谈,谋划着村里发展的新思路;在寒冬腊月,村干部为低保户送去爱心被、暖心油和慰问金……我们的村干部就是这样,用平凡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用真挚的情感,谱写着干部群众的鱼水之歌。他们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世的壮举、没有不凡的业绩,有的只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悉心牵挂,和为群众做好每一件实事的拳拳真心,这就是村干部的风采,这就是村干部的境界,这就是村干部对责任的诠释!

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村干部,但同样肩负着神圣的职责,我们是党和群众的联络员,是干部和群众的协调员,是农村发展的指导员,是群众需要的服务员……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我们不怕劳累,不怕误解,不怕烦琐,不怕清贫……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付出。

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青春和智慧,用热情和才干,用责任和汗水去谱写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吧!

 

讲演文章之八:

 

为住村联心喝彩 为乡镇干部祝福

仙渡乡

 

      今天,让我们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大地,投向在广阔土地上实践梦想的人们。

当中央第8个一号文件如期公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时,视野中熟悉的土地,忽然间感觉到是如此的新鲜而又充满活力,它承载着中国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希望与梦想。

所有的梦想都需要靠人来实现,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都是勇敢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住村联心制度就是你们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册在手、两夜三天、三权落实、四卡联心、五个配备、六员职责,这一脍炙人口的“123456”,就是“住村联心”制度的高度概括。住村是形式,联心才是目的。只有真心为民、真心爱民、真心利民、真心富民,群众才会与我们心心相印。

是的,百姓在你心中的份量有多重,你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就会有多高。到乡镇工作的第一件事,就让我受到强烈的震撼。

那是前年的12月,已被任命为仙渡乡组宣委员的我,因为迎接省级文明城市大检查而推迟报道时间。12月24日,刚刚送走检查组,我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马上去报到,7天内完成联系村的新农医收缴任务。我惊呆了,7天时间,1200人的贫困村,这个任务怎么完成?这对于还未上任的我来说,真是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而且没有退路。经过一番了解和调查,我决定发挥自己在综合部门呆过的优势,采用“城乡共建”的办法,来试着解决这一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经过积极筹划,结果,我担任过农村指导员的城南村伸出援助之手,向皂树村提供5000元的资助,为老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第二天,我一报到就下村里开会,研究新农医收费问题。村干部有畏难情绪,他们认为新农医要求以户为单位交费,如果一家5人,就要交100块,村民穷,村集体更穷,实在交不起,任务实在难以完成。我思索片刻,提出建议:是否让每个农民只出10元钱、村集体出5块钱、我想办法解决另外5块钱。这一方案打动了村双委干部的心。说干就干,我们兵分两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冒着鹅毛大雪进村串户,深入农家边宣传、边收费。天黑了,我们还在农民家里收费,鞋子湿透了,嘴巴说干了,心中却很高兴,因为任务完成得不错,第一天就收了30%。第二天、第三天……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爬上位于山顶的梅隆小村,跑遍丽水的所有社区继续收缴新农医。有些农民虽然不理解、不配合,但是看到我们顶风冒雪来到他们面前,讲解政策,宣传新农医的好处,他们终于被感动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最主要的是赢得了老百姓对我们乡镇干部的信任。有一位原本不交的农民,经乡村干部再三做工作,才勉强参保,想不到一个星期后,就住进医院,花了2万多元钱。区新农医办公室在春节前及时将6000多元报销款送到这户农民家里,成为全区第一位领到报销款的农民,这时全乡轰动了。

正因为“联村连心”,使得我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使得我顺利地完成了由机关干部到乡镇干部的角色转换。皂树村有一位9岁小女孩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花了20多万医疗费,家里已无分文。村长带着女孩的父亲来找我,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为他们想想办法。这时有人对我说,女孩的爷爷曾在钼矿纠纷中围攻过我们,为什么还要帮他们?我知道,钼矿纠纷确实闹得很大,而且区里对此事早已定性。到底是帮还是不帮?说实话,当时我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最后我决定,还是要来帮帮这位可怜而又无辜的孩子,我想人心总是肉长的,我们的诚心总能感动村民,这样既有利于钼矿纠纷的解决,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于是,我亲自撰写求助信,发往各有关单位,还带着村干部跑市区民政局、慈善总会等有关部门。一时间,政协朱主席等领导来了,区民政局、计生局等有关部门领导来了,市区慈善总会、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来了,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终于,小女孩得救了,小女孩的父亲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象这样的事我们已经经历了许多,觉得很平常了。同样,这些事又何止我一个人经历过呢?仙渡乡老同志何德龙在今年6月初的暴雨中连续四天住村指导,及时处理好了一次危险的泥石流灾害,受到全区通报表扬;石牛办事处主任叶荣儿同志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中,风雨无阻,天天巡回在移民点上,被称为移民的贴心人;白云街道的徐爱宣同志多年来从事基层党建工作,成为一名时代先锋;巨溪乡的陈良富同志安心山区,热心为民,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党员,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好样的,中国的农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充满希望,他们是中国农村的脊梁,我为自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当关注三农的口号刚刚喊出的时候,人们还只是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是当农业税取消、“十百工程”实施、新农医推行等措施不断推出的时候,当先进性教育、住村联心制度在农村深入开展、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党中央和上级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良苦用心和坚定决心。

作为处在新农村建设一线的乡镇干部,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充满期盼。让我们为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声喝彩,为家乡莲都的跨越发展大声喝彩,为深入民心的“住村联心”大声喝彩吧!

讲演文章之九:

根植沃土系民情

黄村乡 曾 锋

 

2001年,我怀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来到黄村乡政府工作。选择了把真情和汗水洒向这块土地,就意味着要为更多的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开始全身心投入,不断追求一个扎根于百姓的自己,住在村里,与百姓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时时刻刻情系百姓

下郑村,在丽水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点;在莲都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圆圈;在黄村乡,只是群山间的一个小山村。

可是,就是在这里,我领教过台风的淫威,淋漓过暴雨的肆虐,看到过寒雪的纷飞,也品尝过烈日的炙炎。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不方便,多少次,我迎着风霜雨雪,只身徒步行走6公里的山路,到村里做工作。

忘不了,第一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开了新农医动员会后,村里群众对新农医政策还是不理解,愿意参加的人很少。对农民来说这新农医是件大好事,大家都应该享受,眼看着缴费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怎么办?冒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我连夜进村,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向每一个村民解释政策的内容,向每一户人家宣传政策的好处。这雪一下就是三天三夜,这工作一做也是三天三夜。终于,在缴费截止日期到来之前,村民们都主动来报名、缴费。他们说:曾锋,就冲着你在大雪里来回奔走,在山路上摔得一身泥巴,我们相信新农医政策,我们相信你是真的为我们着想,费我们交。而在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之后,我连夜赶回家,因为第二天,就是我举行婚礼的日子。

忘不了,下郑村“康庄工程”上马。群众说,这下好了,政府出钱修路,咱们就等着水泥路完工了。我说,是的,钱虽然是政府出的多,可这路还是咱们的呀,这路的质量和生产安全咱们得把好关啊。那好,你是副乡长,你先去。行,顶着烈日我就在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了十多天,渴了,掬一口山泉,饿了,嚼几片饼干。在我的带动下,下郑村的村民们对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也主动加入了协助工程施工的行列。

忘不了,那次村里打来救急电话。由于长期干旱,全村能喝的水只能顶两天。挂了电话,我立即动身下村,在40度以上的高温下,披荆斩棘,徒步来回二十多公里找到了水源,同时立即安排好了第二天的村饮水工程建设,再一次让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说:政府是为我们老百姓干实事的。

忘不了,忘不了……

忘不了驻村工作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忘不了驻村工作里的艰辛,更忘不了驻村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与充实感。

也许,我是一名尽职尽责的乡镇干部,但我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近两年来,我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我结婚,没有请过婚假;买房子和装修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忙活;2006年3月31日早上,女儿出生了,初为人父喜悦掩盖了我一个通宵的疲倦,可在高兴的同时心里却一阵阵酸楚,这段时间正好是森林防火期,我昨天刚刚在村里做好部署,答应过村民,要和他们一起设岗巡查的。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再看看摇篮中熟睡的女儿,我不知道怎么开口。一口一口的喂妻子吃粥的时候,我的眼睛红了,妻子问,你怎么了?我说,没有,是单位里还有工作要做。妻子静静的看着我,过了许久,她说:“你去吧!我能照顾好自己!”那一刻,我分明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不舍,但是,我必须走,村里需要我,我不能对村民言而无信。中午11点的时候,我已经和我的农民朋友在一起,走在防火巡查的山路上。

很多时候,我对我的家人心怀愧疚,因为我总是为了工作而不在她们身边。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对我的家人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更有信心不懈地投入工作。

而同样,在驻村联心的过程中,我也拥有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经历,让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成长……对农民的理解,对“三农”工作的领悟同样也在一天天地加深。

是的,今天的农民,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的农民了。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就像那出脍炙人口的戏剧里的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高度,应该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的信任,把农民满意度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护和爱戴。而这,也正是我为之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看到如今的下郑,村庄绿了,道路宽了,房子新了,生活好了。每每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爱心的纽带。我的真情将永远与百姓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