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毛传书特辑】1957年的《岩泉》文艺刊物

发布日期:2020-12-24 17:25:26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丽水县有一个震惊全城的《岩泉》刊物案件。当时被指控为“非法刊物”、“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的武器”。应邀担任业余编委成员和发表过作品的业余作者,大多被打成“右派分子”、“极右分子”,由此历经二十二年的艰难岁月。而今这个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平反也已三十年,这样的事现代人是难以想像的,但历史上却真实地发生过……

《岩泉》文艺刊物是1956年下半年开始筹办的。

195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举国欢庆的锣鼓声中,北京召开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预示着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会后,浙江省召开了全省文学创作会议,贯彻全国会议精神,研究如何繁荣文学创作。当时丽水县属温州管辖,有3人参加会议,分别是县教育局局长钱松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王一民、县文化馆文艺干部纪乐。钱松龄还担任温州专区代表团团长。

1956年下半年,丽水县在工人文化宫召开了全县业余创作会议,贯彻省会议精神,建立了丽水县业余创作中心小组。同时根据省文化局领导指示:省里只有一个《东海》文艺月刊,园地有限,各县可举办业余文艺刊物,为业余作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园地,决定将当时县文化馆编的32开本不定期油印刊物《丽水文艺》,扩大为16开本的文艺双月刊,并定名为《岩泉》。意思是丽水的业余文艺创作如山崖间一股清泉,终会汇成溪流,融入大江大河。刊名的字,曾请当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张宗祥先生写过,因他写的是繁体字,未被采用。当时我们都不懂书法,只认为繁体字不能用,因此大书法家的字也无人赏识,最后要我书写简化字刊头,现在回过头想想,也有点滑稽。

为把刊物办好,还决定聘请当时丽水的三所著名学校丽水中学、丽水师范、丽水林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担任业余编委。被聘的有丽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开文、高中语文教师王宏光,丽水师范语文教师咸维新、朴新鲁,丽水林校语文教师施次晨。另外还有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语文教师郭遵天和县文教局干部叶英儒(未具体参与工作)。主编是时任县委党校副校长的钱松龄,副主编为王开文。我被聘为编委秘书。出版发行工作由文化馆文艺干部纪乐负责。

我当时是丽水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文化科干部,科内分工搞科普工作(县科协在文化科内),与文艺界的人接触不多。但那时正对文学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我还是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初中班的学员,郭遵天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一天他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丽水要办一个业余文艺刊物,叫大家投稿。这之后我就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习作《周长水》给了文化馆纪乐。没几天,纪乐给我看了王开文老师看了我的习作后写的意见:“能写到这个水平就不错了,除《岩泉》刊用外,建议向《东海》推荐。”1957年初,我从杭州参加省第一次科协会员代表大会回来,即得知要我担任《岩泉》编委会秘书的消息。那时文化科已与教育局合并为一个单位,叫丽水县文教局。由许继善担任局长,原教育局长钱松龄调县委党校当副校长。这事是文化干部叶锦告诉我的。不日便收到正式聘书。请示领导,他说此事他知道,叫我为党多做些工作。1956年正是周总理提出“向科学进军”号召,这一年,机关里要大家订出学习计划,争取在几年之内成为有专长的人才。我当时正在刻苦用功学文化,求知欲很强。心想,自己从小没书读,现在能与这么多语文老师接触,有机会就近向他们请教,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聘请,并积极为之奔波工作。写稿、组稿、送稿,刻钢板、校对,我几乎包揽了所有杂务。1957年春,我调当时的县委机关报《丽水报》工作。报社领导还决定和《岩泉》举办联合征文活动,刊登了《丽水报》、《岩泉》联合征文启事,分别在《岩泉》第4期和《丽水报》上刊出:

《丽水报》、《岩泉》双月刊联合征文启事

为繁荣文艺创作,为业余作者互相观摩、学习,特举办这次联合征文。办法如下:

一、只要是正确反映我县人民各方面生活的作品,不管诗歌、小说、寓言、特写、通讯以及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等都可参加。

二、收稿日期即日起到10月31日止。

三、作品经评定录取在丽水报副刊和《岩泉》上刊出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有一定水平的并负责向《东海》文艺推荐。

四、来稿请用稿纸横写清楚,寄丽水报社或文化馆,并在信封角注明“征文”字样,以便及时处理。

不用稿件,一律负责退回。

丽水报编辑部/《岩泉》双月刊

1957年7月25日

这期间,其他县也办起了类似刊物,如乐清的《雁荡》、平阳的《布谷》,龙泉、庆元、云和、景宁四县合办的《林海》等,一时间出现业余文艺的兴旺景象。然而,好景不长,丽水报刊出这个联合征文启事不到一个月,县机关反右派斗争学习开始。此前在全国“反右”运动中,文艺界、文艺刊物首当其冲。北京抓《文艺报》,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集团头目。浙江抓省文联主席宋云彬、《东海》主编郑伯永。一时间好像文艺界、文艺刊物都有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丽水反右运动中,《岩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武器”,被当作“反动刊物”处理。还有说是县委没有批过,是“非法”的“右派刊物”。编委成员除叶英儒一人因挂名未参加活动幸免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打成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主编钱松龄被划为“极右派”,后被押送龙泉荷村劳改农场劳动教养。这个解放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曾冒生命危险为地下党印传单的印刷工人,那时正当壮年,因此由县委党校副校长变成了阶下囚。被送龙泉劳动教养的还有编委、丽水师范老师咸维新。我调丽水报工作时,组织对我谈话,叫我先去工作,以后送我去大学深造,培养成无产阶级自己的专家。由此而改变了命运,历经二十余年艰难岁月。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业余作者也未能幸免,所牵连的人包括印刷厂刻钢板、印刷的工人,成为震惊丽水城的大案。被划为“右派”的人均被下放农村监督劳动,每月只给8元生活费。几年后“摘帽”,工资还被降数级。

在机关反右派运动尚未正式开始之前,《岩泉》副主编、丽水中学王开文老师在温州中学教师学习班上就被打成右派。一天我被叫到组织部,由当时负责整风运动的县监委(监察委员会)书记崔盈三对我谈话。领导开门见山说:“今天找你来,是为了《岩泉》刊物问题,你要认清形势,老实交待……”我当时年仅22岁,十分幼稚、单纯,听领导像审问一样,边上还有人作记录,心里就来了抵触情绪。我认为《岩泉》刊物是党领导办的,自己是组织叫去为党多做工作的,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好交代的。此前《岩泉》第4期已刻印好,待装订。  

在这期内有作品的孙世森和王一民两位领导同志曾到印刷厂把自己的作品撤下,以致这期刊物的目录上留下两条黑杠。他们肯定已知道县委对《岩泉》的态度。但我对此毫无觉察,照样把刊物发出。到组织找我去谈话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接着我被调回文教局。局领导派我去碧湖组织文艺宣传队宣传反右派。工作中途被叫回参加机关反右派学习。运动整到我时,还喊着:“真理只有一条,历史会作公正结论的!”我被认为是“对抗运动”,机关反右派运动开始后,第一个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

《岩泉》文艺双月刊,免费送阅,不收刊费;编委成员,业余操劳,没有报酬;作者投稿只为交流学习,没有分文稿费。它本是党重视文艺事业绽开的花朵,是编者,作者无私奉献社会的一块文化园地。纯粹是为了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新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终于还了它的本来面目,并且从历史档案中发现县委批过。1978年11月31日中共丽水县委下达了县委(1978)245号文件《关于给文艺刊物<岩泉>平反的通知》。文件说:“1956年9月丽水县教育局、文化科、工会、团县委联合召开了县业余创作会议,传达了全省青年业余创作会议的精神,并经文教部长陈文批准,建立县业余创作中心小组,试行地方性刊物《岩泉》。自57年2月至8月,不定期出刊四期。同年8月31日,县委整风领导小组向地委作了《关于<岩泉>刊物的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的报告》定《岩泉》为资产阶级反动派向党进攻的武器。现经查明《岩泉》的创刊,出发点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它所刊登的文章基本是健康的。把《岩泉》定为‘资产阶级反动派向党进攻的武器’是错误的。经研究,同意给《岩泉》文艺刊物平反,对因此而受牵连的人一律给予平反。”丽水县委这个文件下达,使《岩泉》刊物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我等一批受牵连的同志都得到了平反。以往大家都不知道《岩泉》是上述这四个单位决定举办。并经县委领导批准办的。看了文件,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觉得这简直是开玩笑了。

1957年丽水县城人口不到3万,干部只有几百,中小学教师、医师都加在一起,也只有千把人。反右运动中就有109人被打成“右派分子”、60多人被打成“中右分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经过复查,这些全部为错案,先后都得到改正。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