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处州孔子庙碑》与丽水孔庙的命运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撰写的《处州孔子庙碑》曾先后载入明朝成化版《处州府志》卷一和道光十六年(1836) 由县人陈棠整理刊行的《丽水志稿》卷三中。
丽水孔庙位于莲都区政府对面檡山的西南面,檡山因山多檡木而名,后因有孔庙,又称庙山。丽水孔庙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为处州刺史、邺侯李繁所建,至今已有1100 多年。
李繁,(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李泌之子。曾任太常博士、大理寺少卿、弘文馆学士,世袭邺侯。因太常寺少卿权德舆奏斥其无行,被外放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任士曹掾。后得李泌故人援救,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任处州刺史。他到任后,首先建置庙学于檡山。元和十五年(820),韩愈正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任刺史,李繁特意邀请博学高才的大文学家韩愈为孔庙作记。韩愈虽没有到过处州,然而对李繁“重其学问”,又念及以前交往“颇为拳拳”,于是就欣然命笔写下了传世名作《处州孔子庙碑》”。
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首先从儒家道统出发,比较祭勾龙(社神)、弃与祀孔子的盛况,指出“然其祀,皆无孔子之盛。”得出孔子“贤过于尧舜远矣”的结论,以证明郡邑建夫子庙的必要。其次,韩愈指斥时弊:不少地方的孔庙“不能修事”,“名存实亡”;赞扬李繁的盛举是“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已!”,肯定李繁以兴教办学为首务。韩愈向来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英才,唯才是举,故认为李繁的做法是符合治郡之道。第三作诗概括孔庙先后的概况,阐述建庙的深远意义。《处州孔子庙碑》碑文写成后,由于李繁调任他郡,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未及勒石。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829),才由新任刺史敬僚立石孔庙,司马任迪书写并篆额。处州孔庙因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而名声大振。后来唐碑不知何时失落?怎么失落?志书没有记载。现珍藏丽水市博物馆的《处州重刻孔子庙碑》,则是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书法家陈孔硕重书,王梦龙重立的。现在,它已入载《金石萃编》、《两浙金石志》、《栝苍金石志》和《中国书法大辞典》,成为书法艺术的传世珍品。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丽水孔庙。据《丽水府志》记载:丽水孔庙依檡山山势而筑,孔庙大门朝南,门的西边有一块石碑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大门两边各有四个厢房。从大门进去后是两口水井,再进去就是半月形的池塘,叫泮池,泮池中有廊桥,石砌而成,上有廊屋。再上去就是3 米宽的台阶,中间还有一座牌坊。台阶两边有许多石碑,台阶的最上面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雄踞在山巅,它四檐挑出,宽阔高敞,庄严肃穆。大成殿的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神龛,两旁的神龛供奉着其他神像,主要是四配十二哲。东西有两廊。据《处州孔子庙碑》载:李繁“既新作孔子庙,又令工改为颜子至子夏十人像,其余六十子及后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子、荀况?等数十人,皆图之壁”。
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崇圣祠,殿右有乡贤祠、名宦祠等。大成殿前有大成门、土地祠与官厅。门前有多级石阶,顺山势而砌成。殿的周围有许多房子,还有很多大樟树和松树,浓荫蔽日,风景很好。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外面,还有鹿、狮子、马的雕塑和绘画。石阶前面除半圆的泮池外还有屏墙。墙上书有“宫墙万仞”四个大字。墙左为礼门,右侧为义路,都连着桂山路。孔庙内外墙一律以红硃粉饰,故丽水人又称孔庙为“红粉墙”。丽水孔庙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就连北京、南京、杭州、烟台等地的孔庙也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