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莲都乡村“丧夕道场”风俗(第一期)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2:27

莲都乡村“丧夕道场”风俗

“丧夕道场”是民风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杂糅儒家的忠孝、佛家的戒律和道教的丹鼎而成。而民风民俗,往往都是代代相承,人人相习的,且普遍有着相对的稳固性与群体性。至今莲都城乡结合部或乡村,或多或少的还遗留一些旧风弊俗,置办“丧夕道场”。有亲人过世,必须要在亡者生前住宅为之设坛念经,道士俗称为 “丧夕道场”。通过开坛诵经,呐喊招魂,灵前召请,禅悔皈依,攻破地狱(男性),破血河(女性),接七引魂,超度亡灵等程序,才能完成以慰亡者在天之灵的谶语。

办丧夕道场,整个仪式由道士与和尚共同主持进行。开坛前,在中堂堂壁悬挂一幅“三宝画”(即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宝画”下方竖摆着呈文“传递”冥府各部门的文牍,点燃香烛,顶上依次垂挂二道启建、八仙对、一道启建、为便于悦目,启建一般都采用红绿黄白等颜色的纸张书写“唪经解结铁围功德( ) 或血河功德”(女)的内容文字。门庭中间置两张八仙桌,案桌上置有羹饭和水果碟以及摆满和尚道士开丧所用的天地钹、大鼓、手炉、木鱼、宝钟、钟捶、磬、嘀铃、戒尺等法器以及供伴奏的唢呐、二胡、笛子、长号等乐器。案桌前面围挂一幅刺绣着金玉满堂和龙图案的桌围。大门口左右侧贴上门对。整个丧夕道场渲染着一派肃穆、深沉的气氛。

开坛前,必须要在家门口燃放鞭炮,在一阵紧一阵锵锵有力的天地钹和铜锣声、大鼓声中,子女穿孝衣上灵堂哭灵,道士在诵经声中漫步灵堂,在亡者遗像前恭读“诚意书”。仪式完毕,道士手持沙净碗沿住宅四至沙净一遍,然后回到案桌前诵经。做完整场道场,一般要念三堂经,分别是《弥陀佛经》、《新经》、《大悲咒》。
道场序幕从“灵前召请”开始。先召菩萨,后召灵魂。意即通过诵经,招亡者灵魂回来,亡灵才能超度上极乐世界,免遭误入地狱受苦受难。召请菩萨和招回灵魂后,通过对亡者的诵经达到对亡者的劝善,希冀亡者通过皈依、禅悔让其灵魂在地府也要遵循佛教的戒律积阴德、行善事。

开丧前,道士在案桌前地上铺好红毡子,并在红毡子上用米画出佛像,男死画地藏王,女死画目莲。在佛象左侧置放五盏油灯,意谓通向冥府需要照明道路;右侧置放五碗香米,供插香用,意谓五方灵魂童子。铺五块五色布,象征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如若是“破地狱”时,还要放上五块覆瓦,瓦旁备有“金元宝”,“纸锭”等礼品,也分五方排列。“破地狱”时,和尚赤脚手持禅杖,意谓攻破地狱时应向各部门官员行贿并不露声色,禅杖上缚着三尺三寸的黑色禅杖布,意谓五岳三十三重山和三十三昼夜的乌云遮日,身穿袈裟,引领众子女走五方,绕佛象循环而行,口诵佛经。亡者子孙身穿孝服,各人手持一支佛香,跟着最前头的是执魂幡和捧香炉碗的亡者长子、女婿,跟随和尚而行,顺绕三圈,逆绕三圈,叫做“随和尚”游说有关部门。在“破地狱”时,和尚口念佛经,用禅杖击碎瓦片,子孙则持香下跪,如此反复六次,将五块瓦片全部击碎。与此同时,道士数人则在中堂,口中念经,敲打法器,与和尚默契配合。击碎的瓦片迅速由持香先生检走,并将瓦片旁的“金银财宝”连同三宝画下方待呈的文牍,转移门口“纸钱锅”里焚烧,意即已打通地狱各有关部门关系,并接获礼物。执掌官员将核对亡者姓名籍贯等身份,然后打勾、接受、造册,释放亡者出地狱。最后,子女亲属逐一向佛坛合掌三拜和奠酒。三堂经开丧完毕,表示亡者愿意接受诵经,训诲思想,并皈依禅悔,然后召请菩萨下凡,做通地藏王思想工作,才能名正言顺地抵达极乐世界。
丽水人死后七天叫做“七日”,以人死后,游魂漂泊不定,所以要接七招魂。“七日”也叫“头七”,要请道士接游魂归家,即由道士带领亡者儿子、女婿等亲属到城隍庙或郊野招魂。招魂者身穿孝服,手执“魂幡”、香炉碗,其他亲属跟随在后。来到郊野的地上燃鞭炮,点香插烛,摆羹饭。招魂仪式由道士主持。招魂时,道士诵经。仪式完毕,要沿原路返回,临进家门,要放鞭炮接引。这种陋俗,至今尚未根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封建、迷信、愚昧和落后色彩的丧事丧俗亦会随着时代的文明而逐渐被剔除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