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入籍丽水的刺史王元(第一期)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2:25

入籍丽水的刺史王元

曾在处州任过州官的王元,是北宋时期的历史名人,但《宋史》中无传。《宋史》提到过的两个王元:一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马步军总管王元;一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主管殿前司的王元。两人均是武职战将,与处州任刺史的王元并非同为一人。

王元在处州任过州首,这在方志中多有明确的记载。最早的文字,当是何镗总纂的《栝苍汇记》。其卷之五《官师志》中,“知州”一栏就列有:开禧赵 王 元嘉定王梦龙“开禧”,为宋宁宗的年号,时间是自1205 -1207 年,前后一共只有三年。赵在开禧年间任职处州,另有两个材料还可佐证:《宋诗纪事》:赵,号竹潭。忠简后人。开禧间,为处州太守。有《烟雨楼》诗。案:诗集《东堂联句》同赵和仲,即此行作。《烟雨楼》诗,亦当同咏。(陈思《姜白石年谱》疏)开禧二年丙寅 ⋯⋯秋至栝苍,作登烟雨楼《虞美人》词。与处守赵东堂联句。(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见笺校·行实考·系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第317 页)是否开禧三年赵任满,随即由王元接任?王元接任仅一年,是否就卸任致仕?则方志缺乏记载,更无其它佐证材料。对王元较为具体翔实的记载,当推清同治版的《云和县志》卷十二《人物》:王元,字常侍,本贯江西石磕溪人。登景德间(1004-1007)进士。初授延平令,奉使辽北。归擢处州剌史。范仲淹、欧阳修咸以诗赠行。莅官廉能,有惠政。致仕后,占籍西阳乡之桑田。子孙世家矣。

北宋王元因与汉代之王元同名, 故又取名元清。出身于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王氏系出姬姓,肇始于周。周灵王封太子晋于太原,晋就成为王氏鼻祖。嗣后,王氏渐显于秦,扬名于晋,“王、谢”齐名。东晋昱公出守会稽,成为浙江王姓始祖。至唐,王姓已是鼎族高门。王孝由会稽迁到江西南昌。王元远祖王朴,为五代后周枢密使;祖父王沔,为北宋参知政事,后迁奉国侍御使、银青光禄大夫,知开封府。王元的祖籍,是江西石磕溪。真宗初,进士及第,初授延平(今福建南平市)知县。王元曾奉命出使辽国,不可能仅凭七品芝麻官。在宋代作为出使者,朝廷一般都会冠以更高的头衔,临时假充某一官职。因而,出使前委王元以御史,应是情理之中。御史掌“分察百寮,巡抚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之职责,品秩虽不高,而权限却颇广。对于王元来说,御史并非职事官衔,而仅是叙阶之称。他就以叙阶之御史身份,奉命出使辽国。到达辽北后,虽长期被羁留,却能坚守节操,不辱使命。晚年回朝廷后,受到皇帝的褒奖与恩封,擢为朝散大夫,出守处州剌吏。在宋朝,朝臣离京出任地方官,欢送仪式颇为隆重:宣抚使范仲淹、翰林学士欧阳修、谏议大夫王素、枢密杜公、参知政事王曾等文武官员,曾设宴十里长亭饯别,并以诗赠行:王侯释官(舍弃京官)辞帝阍(宫门),行行飞旆(燕尾形的旗)连春云。舟迎日望东走,江花飞接天上人。苍山此去应千里,民仰摅才(发挥治世才干)劳抚宁(安抚社会)。莫叹衰年(衰朽的生命)会晤难,还期联武(共步)趋枫宸(宫殿)。(范仲淹《常侍公剌史处州》,

《处州古代诗词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31 页)诗作首联为叙写:上句叙说王元辞去京官而去地方任职,下句写出发时的景象与季节;颔联是设想:想象乘舟出行的路线,及江上行舟的情景;颈联述说到任的地方,百姓对王元的殷切期望;尾联在抒怀:莫叹衰年就别易会难,还期待日后共步宫廷。范仲淹吟诗后,当即被欧阳修推为“擒文范公真健者”,赠诗则被评为“老笔腾烟推独写”。

时年射策法青春,一十三载经风尘。辽北归朝白发新,恩封剌世东浙滨。诏赐琼林宴武臣,芙蓉绣缛荣锦茵。金花斜押乌纱巾,玉醑(美酒)光浮瑶海银。⋯⋯明日谢恩朝礼毕,去马萧萧蔼行色。故人云集唱《骊驹》(告别之歌),大向沙头张饯席。(欧阳修《送常侍公剌史处州》,出处同前)节选的七言歌行体诗作,先叙写王元的经历:年轻时考中进士,后又久经风尘。有人据“一十三载经风尘”,断定王元“奉使辽国十三年”,似与其经历不相附。次写,王元归期得赐琼林宴请,其场面盛大而热烈。接着,写王元辞京赴任,故人云集长亭饯别、赋诗送行的隆重场与深厚情谊。面对皇帝的垂爱厚恩与满朝文武官员的盛情欢送,王元也赋诗酬答:晨风吹洛水,飘然离帝乡。

君恩一何厚,分符守栝苍。苍山隔千里,道路阻且长。宾朋互骈集,饮饯倾壶觞。我生已衰迈,鬓发披如霜。努力事圣君,欢会不可常。遥望春波绿,碧草萋以芳。挥手一长叹,垂涕沾衣裳。(《出守栝苍酬范希文、欧阳永叔饯别作》)古诗感情真挚,层次分明:先写自己的离京赴任,次写宾朋的盛情饯别,再写自己虽年衰发白,仍会努力事君,末写春别时的感伤情怀。

“莅官廉能,有惠政”,是记述王元在处州刺史任上的宦绩。他为官清廉,擅长政事,施行仁政,惠及百姓。“致仕后,占籍西阳乡之桑田”,指的是王元到年迈辞官退养,就落籍入户栝西古乡——丽水西阳乡之桑田,即今云和城郊之拓野庄。关于占籍西阳乡桑田的原因与经过,王存义有云:(王元)尝偕同次子惟孝公访西乡浮云,进入峡谷,豁然开朗:谷口即见狮蹲象踞,灵龟汇水口;南瞰龙腾虎踞,古隘显雄关;西有灵际高峰,石屏出云表;北望鹿鸣凤舞,双鲤越龙门。山奇水秀,群峰环峙。因择村前广袤,村后临流,民风淳厚,勤劳俭朴之浮云盆地——柘墅村而定居。(2006 年《重修王氏宗谱·序 )柘野是地处沙溪与后山之间的一个古村落,原名高隐庄。在唐宋前,为丽水西阳乡之中心。南宋知州范成大和官居右司的王东里将西阳乡改名为“浮云”。柘野原长约数里,后被大水冲毁,仅留村头,即现今的村头村,离县城约四、五里。王元定居柘野后,还在后山的景德寺建了第四殿——观音堂,以之为家庙。子孙就在拓野庄繁衍生息,王元也就成了今天云和县王姓的始迁祖。。传至十二世孙王宽,携子挺、严在凤山之南开发荒地和建筑街衢,为明景泰三年(1452)建县奠定基础。经过36 代的繁衍生息,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王姓已有8249 人,已成为云和283 个姓氏中第一大姓,占全县总人口的7.4%。王元子孙也有外迁至景宁、青田、文成、泰顺、福建寿宁等地,繁衍了近万人。

2007 11 12 日, 云和王姓子孙在清理元代王挺始创、明代修建的王氏宗祠(1990 年定为县文保单位,位于县城解放街北司前巷10 号,座北朝南)时,在望板之上意外地发现一块“圣旨匾”。匾为香樟木质,长215.5 厘米,宽87.7 厘米,厚6 厘米。匾的四周镶有红褐色边框,上面精雕有6 条祥龙。匾中间阳刻的圣旨原文:奉天承运皇帝制诰曰:国家刺史之设,典领州郡,责在守土、保民也尔。福建延平府延平县知县,由进士甫膺兹任,劳心吏治,惟__寅惟清。嘉尔贤能,用畀行人之职。乃羁辽北,二十有五年,毋有二心。是用擢尔为朝散大夫,晋阶刺史,俾守栝苍,以奖尔忠尚。其绥靖封疆,抚辑人民。毋废朕命,钦哉!

天圣四年十月二十日圣旨匾全文共123 字(标点为本人僭加),具体记录了王元的仕宦经历和被宋仁宗褒赐出任处州刺史的经过。圣旨匾弥足珍贵。它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王元生平中原来一些模糊、甚至似是而实非的问题:王元授延平知县并非荫封,而是“由进士甫(才)膺(领受兹任)”;在任上,他“劳心吏治,惟寅(恭敬)惟清(廉洁)”。也正因土王元心存敬畏,恭敬谨慎,清正廉洁,宋仁宗才嘉奖他“贤能”,并委以出使辽国的重任;虽然被辽国国王羁留北方达25 年之久,而王元“毋有二心”,坚守节操, 不辱使命,始终忠于赵宋王朝;回归宋廷后,宋仁宗随即擢拔他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为朝中散官,因是按资历升级,多为官吏叙阶之称,职事虽重要,但品级并不高。刺史为职事官,为州郡的行政长官,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所以诏书中称“晋阶刺史,俾守栝苍”,以褒奖其对朝廷的忠诚与品格的高尚。期望王元“守土”浙江西南,平定边境,“保民”——安抚百姓,使其和安相处。“天圣”者,为宋仁宗年号。“四年”即1026 年。“十月二日”,表明诏书下发时间。由此看来,朝廷权臣政要在长亭饯行送别王元赴任栝苍,当是下诏书的五年春天。此时王元已年过古稀。明何镗编纂的《栝苍汇记》卷之五所载王元在“开禧”任处州知州,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十三《职官志上》载的“庆元”(1195——1200)知府“王元,字常侍,丽水人”,都与“圣旨匾”述说内容明显不符。《处州历代诗词选》说王元于“庆历元年(1041)刺史处州,同样与事实相悖。“年已七十有一”,当指出任刺史年龄,但与书中实年(957——1052),也是自相矛盾的。

王元任处州刺史有几年?致仕以后状况如何?志书均无记载。从族谱只知:其子惟善、惟孝、惟良分别卜宅龙泉、云和、松阳,占籍三邑。从县志的“子孙世家矣”可知,其后代当为世代显贵的望族。其卷十一、卷十二,就录有宋、元、明三朝王姓登仕版者:

(宋)王 抱 字素袍,处州刺史元之孙。大观四年(1110),以春秋释褐授乌程主簿,旋擢大理寺评事。勤敏莅政,廉洁律己。

王东里 字侨卿,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同登王佐榜进士。仕右司。

王 桷 绍兴十八年戊辰科,同登王佐榜进士。(元) 王 挺 字立之,今坊郭人。由人才荐授闽清县尹。莅官清洁,卓有政声。创义塾,建民间藏书的挂一楼。

王 严 字敬之,挺之弟,少负俊才,善词赋。咸淳末,以宣蔚李公珏荐授官,固辞。王 淮 仕松江路判官。王 寄 仕本县尹。(明)王伯机举明经,仕石埭知县。

王德升 字伯允,今坊郭人。通易经,隐居不仕。王德培 字仲益。⋯⋯洪武间,以明经征至京,引疾归王德均 字志衡。⋯⋯ 明初,屡征不起。

王存诚 以儒士征授上林院典簿,寻擢监丞。

王一卿 嘉靖四十年(1561),以明经领应天乡荐。初授凤阳令,有贤能声。三载改刑部主事,累功至云南苍梧兵备兼广西按察司分巡道。

王 济 南靖知县。以诗文名世,或从事教职者,亦不计其数,多名满两浙,誉播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