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处州会馆小史
会馆是旅居异地的同乡人, 为联络乡谊以及防范异乡人的欺凌而结成的民间社会组织。北京为明清和民国初年的京师,浙江在京同乡人数众多,几乎所有的府县都在京城建有会馆,以便来京同乡能有暂时居住地和方便联络乡情。
北京的处州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青田人韩锡祚(清代杂剧、传奇作家,青田鹤城人,乾隆十二年<1747> 举人)首先倡议,后因韩锡祚出任江苏松江道尹,而由青田人端木国瑚(清嘉庆举人,善诗文,在北京任内阁中书舍人)和遂昌人吴世涵(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向处属十县乡绅募捐,购得北京外城骡马市大街的西砖胡同北头路西6 号(现北京宣武区西砖胡同17 号)的一座四合院式民居为馆舍。另据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载:西砖儿胡同有处州会馆,唐之悯忠寺也。会馆大门悬有木匾额,上书“处州会馆”四个大字,落款为“萧山汤金钊”。会馆前后两进,各有五间,中有天井,两侧为厢房,旁门开在簪儿胡同(现培育胡同)1 号。馆舍房屋大小共二十二间,另有南跨院有灰顶小房六间,民国三十二年(1943)又在馆舍南跨院空地隔出南北墙一道,添置小灰房两间。馆舍左侧为空地,约有八分(533 平方米),为当年武举参加会试时练武的场所,整个会馆面积约有1.31 亩(873 平方米)。会馆内常有处州各县来京投考的学子暂住,多时达二十到三十人,也有些家境清贫的学子,长住馆内,而无需交纳房租。民国前只许参加科举的学子居住,民国后只需经馆长许可其他同乡也可暂住。
自清末取消科举考试后,不再有投考的学子前来投宿,至民国初年时,处州会馆已是一片萧瑟,馆舍颓败不堪。到了上世纪20 年代,随着各级学校的普及,来北京就读高中、大学的学生和政、军、商各界来京者日益增多,由旅京学生组成的括苍学社也常借用处州会馆召开会员大会。面对破败的馆舍,在京同乡商议重修处州会馆,于是在1924 年由在京的60 名同乡联名发出《修建北京处州会馆募捐启》,向在京和在乡的各界人士发起募捐,发起人中既有军政界的要员,如夏超(青田人,曾任民国浙江省长)、樊光(缙云人,同盟会早期会员)、赵舒(缙云人,光复会早期会员)等,又有当时的在校学生,如何联奎(松阳人,北京大学学生)、沈作乾(丽水人,北京大学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