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梅簃随笔》选录(第一期)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2:17

《梅随笔》选录

《梅随笔》是清嘉庆年间一部反应当时处州历史风貌的重要著作。知晓此作,已是多年前的事,但一直未能谋面。今年春,偶遇金华张根芳先生。张先生是金华地方文史专家,原金华县文联主席,致力于金华方志、风俗、金石、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张先生为《梅随笔》作者张作楠的后裔。多年来,一直关注张作楠生平、著作的材料搜集,期间曾两度来丽水查阅有关张作楠的材料,但收获甚少。后张先生不远千里,赴北京觅得《梅随笔》善本,并予影印重刊。张先生对先人的崇敬之情,对文史事业的不懈追求,实令人感动!

我有幸得到张先生所赠的《梅随笔》重刊本后,如获至宝,连读两遍,收益颇多,尤其发现其中所载诸多内容为补丽水历代方志之缺。

张作楠(1772-1850),字让之,号丹村,浙江金华潘村乡( 今曹宅镇) 龙山村人。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光绪《处州府志·职官志上》有其传。因家贫,由嫂变卖首饰细软助其赴考,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中进士。十八年,授处州府学教授。后历桃源、阳湖等县知县,太仓州知州、升徐州知府、淮徐海通兵备道等职。以不得于当道,厌倦官场,将改简,遂乞假归。优游林下者十余年。

“梅”,为张作楠在处州任上之寓所。《梅随笔》为张作楠众多重要著作中的一部,作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至二十三年(1818)九月,共分4 卷,7 万余字,是反映张作楠在处州府学教授任上的经历,是研究张作楠在这一时期极为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丽水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我于2012 年冬着手点校此作,并与莲都区档案局商定于2013 年夏重版。现择文中部分与丽水地方史志密切相关的内容,先期与文史同行及读者共享。注:“【】”内文字为张作楠本人按语;“()”内文字为吴志华点校文字;黑体标题为吴志华加注。初至栝苍修筑梅嘉庆壬申( 清嘉庆十七年,1812)冬,余选处州教授,客有自栝来者告余曰:署西有“梅”,海盐吴兰陔【懋政】教授时所筑,地仅十笏。四围竹木交荫,颇饶幽。辄及到栝,则破屋垣,荒草没踝,求所谓“梅”者,不可得,亦并无竹树,惟老梅偃卧墙阴而已。询之旧吏,始知吴去后,旋为厮养舍。近有姚姓者,来摄学篆,筏竹为薪,赭其园,尽鬻木之可材者,惟此梅以不中绳墨,得免。余搜承尘上,得兰陔手书“梅”额,因略修葺,仍悬旧额而下榻焉。筑梅,时为乾隆壬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余是年始生,今四十二年矣。

北有小轩,南向为治事处,老屋数椽,不蔽风雨,每诵髯翁戏子,由时辄讶。若预为余赋者,轩旧有额曰“兰心”,为海宁张荔园【骏】题字,拙跋语亦近俗,属丽水徐芸亭【望璋】书,小如舟额,易之。

处州郡学处州郡学,旧在山巅,即元和中李邺侯【繁】所建,昌黎(韩愈,字昌黎)为之作记者,今为丽水学(丽水县学)。郡学在府治南迎秋山。【俗名“龙门岭”】。郡志载:宋康定初,孙威敏【沔】(孙沔,时任处州知州)始徙今地。考郡守题名及苏舜钦记,威敏之来,实景四年(1037),迨宝元二年(1040),席侯已至,则学庙经始当在景、宝元之间矣。明伦堂东,旧有御书楼,万历中,郡守任可容改称尊经阁。【见郑汝壁记】后灵芝产于学庙桂树,郡守郑怀魁又颜其堂曰“芝桂”。郑公有《芝桂堂颂》。旋因名宦祠圯,暂以此楼供名宦,移藏书于明伦堂左右。今仍之。余请于涂瀹庄郡伯【以】(涂以,处州知府),拟以戟门外更衣所三楹,改祀名宦,仍藏书于楼,以复旧制。惜郡伯迁去,逐中止。堂东西旧有六斋。宋知州王建。又有退思堂,明郡守周祺建,今久圯矣。

处州沿革处州以“处士星”名,本汉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吴晋为松阳县,属临海郡。刘宋时,属永嘉郡。隋平陈,分松阳东乡置括苍县,始以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开皇十二年(592),改为栝州。大业元年(605),又以栝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栝州。大历十四年(779),以犯太子适,嫌名复改为处州。而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宋属浙东路。元以处州路为总管府,属浙东。明太祖己亥(元至正十九年,1359)十一月改为安南府。【《府志》失载,宜依《明史·地理志》补入】寻曰处州府,领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龙泉、庆元七县。正统十三年(1448)。土寇叶宗留等作乱。抚臣孙元贞平之。疏请割丽水宣慈乡置宣平县。景泰三年(1452),复请割丽水浮云、元和二乡置云和县;割青田柔远乡,置景宁县,共领十县,今仍之。【按:唐嗣圣初,分永康及栝苍余地置缙云县。

景云二年(711),复析栝苍东境,置青田县。

松阳县,唐武德三年(620)改为松州;五年(622)升总管府,六年改都督府,八年复废为县;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改为长松县;晋天福四年(939),吴越王瑾复以白龙现于白仍山,改为白龙县;宋咸平二年(999),郡守杨亿始请复今名。

龙泉县,本栝苍黄鹤镇,其地有剑池,又名“龙渊”,唐避高祖讳改“龙泉”。乾元二年(760),始置龙泉县。宋宣和四年(1122),诏天下县镇悉避“龙”字,改为剑川。绍兴元年(1131)复今名。

遂昌县,本汉太末地。吴赤乌二年(239),分置平昌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遂昌。唐武德八年(625),并入松阳。景云二年(711),刺史孔琮奏复今名。

庆元县,本七闽地。五代王审知掳闽置松源镇,属龙泉。庆元三年(1197),始析为县。明洪武二年(1369),革县为巡检司。十四年(1381),复建县,属处州。】

处州府城及各县城处州旧城,在今郡城西小栝苍山。今郡城为唐末卢约窃掳时所筑。然凝霜阁,宋咸平中郡守杨亿建。莲城堂,乾道中郡守范成大建。烟雨楼,崇宁中郡守杨嘉言建。遗址俱在旧城。则南宋时,尚未从治也。迨元至元中,修筑新城。始因旧址之半,南以溪为池,西就山为城。于是,旧城鞠为茂草矣。嘉庆乙亥(二十年,即1815 年),学使者汪瑟庵先生廷珍,以烟雨楼莺花亭命题试士。遂昌戴缙《烟雨楼》云“俯瞰春城似画图,一天烟雨影模糊。霏霏瓣落梨云湿,滑滑声争竹径呼。高槛依然平雉堞,前溪错认是鸳湖。当年衙散登临日,笠屐风流比大苏。”《莺花亭》云“百花深处啭莺儿,唤醒孤亭客醉时。薄谴任他驰白简,旧班无复缀彤墀。纫兰结佩灵均赋,丸乐飞声杜老诗。宋代铜驼荆棘里,留传独有党人碑。”

郡城周七百九十二丈,门六。【北曰“望京”,东曰“岩泉”,东南曰“行春”,南曰“南明”,西南曰“栝苍”,西北曰“通惠”。南明月城辟左右二门,右门不启,土人谓可御火灾云】郡治在枣山南麓。左为同知署,又左为丽水县署。【县治旧在县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后徙茭山左。元大德六年(1302),知县尹民望始建今治】外九县惟青田、庆元有城。【青田城门四:东曰“龙津”,西曰“锦屏”,南曰“行春”,北曰“丹山”。庆元城门四:东曰“仁丰”,南曰“济川”,西曰“熏阜”,北曰“云龙”。缙云关门三,云和关门二,缙云(应为赘字,前已有述)、松阳、遂昌、龙泉、宣平、景宁、关门各四】

处州山水处属各邑皆倚山为城,惟郡城稍平旷,然郭外诸罗列如屏障,有环滁皆山之致,故旧名“莲城”,象其环簇若莲华也。城北诸山来自龙泉,白云岩东历黄鹤岭,迤北为大民山,又东析为稽勾岭,又东为梅田山,又东南为寿元山(又呼“陈寮山”)。山之西南为茭杯山,又西为白云山,其东为丽阳山,丽水出焉。即丽阳溪。县所由名也。自寿元山南下,越濠入城突起为枣山,折而西为茭山,为万象山,为华祠岭,为姜山、山。迤东为富山、囿山【即圭山】、天皇岭、迎秋岭、山堂岭。复由万象山西出城为小栝苍山,峙为九盘岭,为郡城右臂。其由梅田山东历冯公岭,过大姥山东七十里为苍岭。【在缙云仙居二县界】又西南折而东至佛头岩,为郡城左臂。郡南诸山则自黄鹤岭迤西七十里为大杉源山。【山西为云和,东为丽水。又东七十里为大连云山。在沙溪与青田之小连云山相属】又东为大梁山、天师岩、天马山、南明山、巾子山、少微山。

南明门外大溪曰“练溪”。源出查田,东北过留槎阁,东下二百里会浮云溪水,五十里至堰头,会松遂二县水,又五十里过镜潭,迳三港口,会黄村水至苏埠,南绕郡城,又三里与好溪合,是为西溪。好溪源出大盘山,西南九十里会苍岭水,下九盘山至东渡,又五十里迳突星濑,灵山而西,又十里与洞溪合,东出佛头岩,是为东溪。与西溪会岩下,由石帆过青田至永嘉入海。

万山之水汇东西二溪,二溪下流仅凭佛头岩下一线为尾闾。故遇山水暴涨,郡城即受其害。按旧志,唐显庆元年(656),大雨,水溢城下,溺死者七千余人。开成三年(838),水高数丈。宋明道二年(1033)。水坏民田。熙宁八年(1075),大水入城。宣和六年(1124),水高三丈余。绍兴十三年(1143),水高于城,漂没三千余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统五年(1440)、成化九年(1473)俱大水。正德五年(1510),平地水高三四丈。嘉靖四年(1525),大水。七年(1528),又大水。十一年(1532)七月,大水漂溺数百家【七月二十八日】。二十七年(1548)、三十年(1551)、三十四年(1555),又俱大水。隆庆三年(1569)、万历二年(1574),俱大水。三十七年(1609),大水漂没官民庐舍无算。天启三年(1623)四月,大水。崇祯七年(1634)六月,东溪水涨,自缙云县至下河,淹没田庐无数。八年(1635)五月,大水坏城,居民淹死者甚众。十五年(1642)六月,大水,东北乡田庐荡尽。 国朝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大雨,山崩,冲坏庐舍,压溺死者无算。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大雨,四昼夜,水高于城丈余,栝苍、南明、行春三门皆坏。五十三年(1714),水湮城。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四日,大雨,舟行城内外,几成泽国。前教授张荔园(即张骏)穴壁聊板扉,载家口至圭山,得免。

处州离省七百五十里。庆元,又在府城西南四百里,山径崎岖,向来不但赴乡试者少,即府院试亦多托故不到。今与龙泉、遂昌、景宁皆随棚,府考士始便之。【青田县,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缙云县,在府城北九十里。松阳县,在府城西一百四十里。遂昌县,在府城西二百里。龙泉县,在府城西南三百一十里。庆元县,在府城西南四百里。云和县,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宣平县,在府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景宁县,在府城南一百四十里】

处州官制处州十邑,系松阳、丽水、青田三县所分山多田少,土瘠民贫。阖府地丁不及外间一望县。故十县皆简缺,惟丽水、龙泉二县丞为繁却。丽水县丞分驻碧湖镇。龙泉县丞分驻安宁镇。国初,处州设副将一员,辖左右二营。康熙四十八年(1709),闽匪彭子英等扰松、遂、龙、云四县。事平,始题请移平阳镇驻处州,改协为镇。辖中、左、右三营。【每营游击一,守备一,千总二,把总四】五十二年(1713),题设丽水城守营,添守备一员。雍正九年(1731),改都司。【千总一,把总一,外委千总一,外委把总二,各营驻札所。总兵官驻府城,中营游击守备驻府城,左营游击驻守龙泉,守备驻云和。右营游击驻府城,守备驻遂昌。千总六,员三,驻府城,分防青田、龙泉、宣平各一。把总十二,员五,驻府城,分防缙云、龙泉、遂昌、松阳、庆元、云和、景宁各一,分防者皆一年践更。丽水营千总,永防碧湖,外委把总轮防碧湖,余驻府城】

处州水利郡城旧有二渠,由通惠门引丽阳溪水入城,以防火患。一自清香桥下,经净池至黄灵桥,东南出岩泉门外;一自清香桥外循街而南,达终濠头,东过梨园巷,绕后市抵应星桥下出城。明以前屡浚屡塞。顺治庚子(十七年,即1660 年),郡守周公【茂源】浚之。康熙戊辰(二十七年,即1688 年),郡守刘公【廷玑】复浚之。嘉庆庚申(五年,即1800 年),大水灌城,渠复塞。癸酉(十八年,即1813 年),涂瀹庄(即涂以)郡伯复浚之。郡伯又拟修城西水障,惜迁去不果修。【障在栝苍门外,扼上流之水,使不至城下。元时,郡守韩斐修之。嘉靖戊子(七年,即1528 年),郡守潘润复修之。近障石渐颓,恐久不补筑,水刷城根也】

栝苍门外浮桥,旧在南明门外,后移于此,为七邑孔道。宋郡守范成大所创也。康熙甲寅(十三年,即1674 年),毁于闽寇。雍正已酉(七年,即1729 年),郡守曹公抡彬重建。【旧名“平政桥”,今曰“通济”】迄今以时修治。又龙泉县有济川桥。【在留槎阁】宣平亦有通济桥。皆栝郡大桥也。

处州志书缺误之陈见《处州府志》修于雍正癸卯(元年,即1723 年),体例烦冗,亦多舛。如学校门,全载从祀诸贤,历代封号,编年系月岁盈一册,为详所不当详。【内称“壤子驷赤、石子作蜀、奚子容箴、公子肩定、左子人郢”,是不知壤驷、石作、奚容、公肩、左人为复姓矣】

艺文门除真西山、叶石林、叶水心非处州人,遗集无须着外,如:俞文豹《吹剑》;刘炎《迩言》;龚原《易解》;叶味道《四书说仪》、《礼解经筵讲义》;赵顺孙《四书纂疏》;王梦松《论语解》、《学庸解》、《孟子解》、易解、《书解》、《礼记解》;余学古《大学辨问》;洪师中《乐闲集》;季致平《精览归一图解》;尹起莘《纲目发明》;王毅《讷齐集》;叶子奇《草木子》、【按:《明史·艺文志》有《草木子余》三卷】《太元本旨》、《元理管窥》;王廉《茭山集》、《南征》、《迂论》;刘基《覆瓿集》、【按:《明史·艺文志》有拾遗二卷,皆元时所作】《眉公集》、《文成集》【按:《明史·艺文志》又有词四卷】、《礼贤》、《翊运》、《多能鄙事》《天文秘略》、《观象玩占》、《玉洞金书》、《灵棋经注》、《皇极经世解》、《稽览图解》、《一粒粟地理漫舆》、《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披肝露胆》;刘琏《无隐集》《偈颂自怡集》;刘《越吟稿》、《易齐稿》、《恩遇》、《闻见》、《闲闲子集》;毛仲理《数启》;朱应钟《阳仲诗选》;郑还《图学蒙谈》;何镗《翠微阁集》、《栝苍志》、《栝苍汇纪》、《名山志》;楼公璩《栝苍志补遗》;王一中《瑞芝堂集》、《经书疏解》、《东延疏草》、《録勳疏草》、《柱下焚余》;李邦梁《积石山房集》、《老子元解》;刘应时《易解》、《四书讲义》;郑赓唐《两汉语林》、《春秋引断》、《读易》;郑汝谐《论语意原》;何《西汉补遗》、《孝经本说》;何侑《览古史断》、《存齐集》;汪瑛《抱关稿》、《西岩集》;黄中《西野奏疏》、《南窗纪□集》、《吹剑集》;叶士宁《知非集》;项应祥《问夜集》、《醯鸡斋稿》、《国策脍》;林椅《周礼纲目》;梁椅《论语翼》;叶云《通鉴发挥》;陈汝锡《鹤溪集》;蒋存诚《国子先生集》;林越《汉隽》;朱筠《竹轩小集》;胡份《鄱阳诗集》;羊永德《指南集》;刘澹然《干溪集》;龚敦《元建中列传补述》;管师常《白云翁集》;鲍慎繇《夷白堂集》;鲍彪《书解杜诗注》;范霖《历代编年图》;郑元佑《遂昌山人杂》、《山居集》;项垒《山中言志》;叶登龙《读易记》;陈康《通鉴节要》;叶《和陶集》;叶复《石山樵唱》;陈镒《午溪集》;潘初《雉足稿》;潘伯济《巢云集》;黄池(即黄梦池,黄许之孙)《石楼文集》;祝金《吟痴集》;吴允传《郭阴吟稿》;吴绍生《默斋集》;金文《好生》、《履素闲吟》、《东游稿》;叶《遵制》、《椒山文集》;何焘《四书集义》、《春秋诛意》、《效颦记》、《苍螺》、《青桂轩集》;蒋谧《慰思集》;王润孙《易图集解》;厉光《潜居集》;包瑜《通鉴事类》、《左传事类》;叶愚《如存集》;王涛《愚泉集》;叶叙《用拙集》;郑禧《周易本义音释》、《范文正公年谱》、《东湖集》、《吟鞭小稿》;周景辰《东蒙集》;包文举《雨巷集》、《和陶集》、《璧水集》、《海岱集》;季仁寿《读书记》(亦称《春谷读书记》)、《四书质义》、《策枢通览》、《诗林钩元》、《弓冶》、《春谷集》;吴廷桓《咏诗》、《槐溪吟稿》;潘辰《南屏遗稿》;潘援《东摘稿》;王养端《震堂集》;黄九章《秋水斋集》;叶澳《四书注翼》、《易通》、《淇筠志感》;黄九鼎《湖山百咏》;徐应乾《昌岩藏稿》、《士林正鹄》;郑子寿《淑芳堂稿》;郑日强《易说四书》、《镜哦松草》;叶曾《梅下余言》;陈偕《天台纪胜》;田君有《太极通书说》、《春秋管见》、《太元准》、《易说》、《忝同契辨》、《诸史类考》;李灏《悯志稿》;王用臣《明志》、《忏巷初二三集》;叶永华《藕孔集》、《读书日记》、《河图衍义》;童进思《溪上吟》、《童子离骚》;叶芳萼《西昆集》;辜存衷《瓯庐集》等皆不着,为略所不当略。

他如志疆域,称青田西南至福建政和县七百七十里,是不知中间尚隔景宁一县矣。【又云府城南至温州府六百三十里,尤错舛】志沿革,称唐武德四年(621, 以栝州犯太子适名, 复改为处州。按唐德宗名适,栝州改处州在大历十四年(779)。今误云武德四年(621),是不知德宗建中元年(780)上距武德四年已隔一百六十年矣。又旧治在城西小栝苍山。误云在城东七里。

刘基即入《人物志》,又误入《名宦传》;鲍彪即入《理学传》,又复载《文学传》。此外难以枚举。予与徐芸亭【望璋】拟仿康对山(康海,明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武功县志》例,以山川、城郭、古迹、宅墓并入《地理》;以官署、学校、津梁、市集、并入《建置》;以祠庙、寺观、并入《祠祀》;《艺文》则用《吴郡志》例,散附各条另辑小纪,以便检寻。惜各县志残缺。近事无从采访也。偏隅私记类出庸手,附会夸饰,百孔千疮。故毛西河(毛奇龄,原名,又名初晴,字大可,号西河,学者称其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城厢人,清代学者)有《萧山县志》刊误,然未有撰志之人,自列入《名宦》、《文学传》者。《处州府志》为黄平曹公抡彬修。公自列《名宦传》,颂语累幅,岂秉笔者以此献媚,不及检欤?又《青田县志》,为雍正戊申(六年,即1728 年),知县张皇辅、教谕钱喜选修。二人俱自列《名宦》。互相夸赞,更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矣!

丽水教谕、桐乡屠纯渚【本仁】,博综群籍,熟于史例,新城涂瀹庄郡伯在都久知其名。嘉庆辛未(十六年,即1811 年),涂公以御史出守栝州,下车即以《丽水县志》相属纯渚分门排纂垂成。而涂公迁去,惜县人少留心文献者,纯渚亦自矜贵,不肯出其藏稿,遂不果成。使有贤尹索其旧稿,辑而刊之。从未必方驾武功朝邑,视处郡各志不可以道里计矣。

处州历代祥异《(处州)府志》载成化乙巳(二十一年,即1485 年),乡民艰食,山中箬竹皆生米,采之可饥。宣平山中更多,收至千余石。按史载,竹结实如麦,见于晋元康、宋乾兴中,如米则见于唐开成、宋咸平中。又《七修类稿》载,嘉靖二十年(1541),昌化县竹叶间苞络成,实如米。稍黑炊而食之,味少涩。和始为饼饵最佳,其地遂就丰熟。又《真珠船》载,嘉靖丁未(二十六年,即1547 年),商洛汉沔大饥,竹遍生实,又多竹,饥名赖之。则竹实疗饥信矣。

嘉庆辛未(十六年,即1811 年),处州大旱,斗米六百钱,贫民掘野蕨根实之。根竭,复掘腻石,杂、番薯,作饼充饥,即俗所谓“观音粉”也。予同年钱塘陆心兰言曾据以入奏。按《文苑英华》载,元宗时,王奏武威郡天宝山周围五六里,石化为,村人取食,甘美益人。【孙逖表云,岂来牟之足喻,何雨粟之能方】《宋史》载,真宗时,慈州山生石脂,如面,可为饼饵。又泰州生圣米,大如芡实。苏、秀二州,湖中生圣米。又《闻见言》载:崇祯中,杭湖山间,忽生异石,色白微赤,体软质细,状如茯苓,研之可作粉面。民竞取杂糠,敷为饼,食之,得活者甚众,俗号“观音粉”。迨岁有收,此石即坚不可复捣,捣亦不可复食云云。然吾乡辛未岁(清嘉庆十六年,即1811 年),亦旱,饥民取此粉食者,多肠胃症结死,《言》殆故神其说耳。至元十年(1273),遂昌元坛村古樟结实如梨,樟今尚存。居民有采其实所售者云,能疗心胃疾。常山姚榆庄【儒】任遂昌教谕,时以数颗见赠,形如豆蔻,色黑而坚,未知果能已疾否。

青田以田产青芝得名,故又号“芝田”。按郡志载,宋大观三年(1109),丽水童子周智庐墓。庐中产芝。一茎七叶。郡守以闻徽宗命与商山节妇,同编入《时政记》。【孝童墓在山北麓,其所居之巷曰“孝童巷”,在府城西】又(建中)靖国元年(1101),遂昌紫极寿光宫殿柱上生芝九茎。又万历丙午(三十四年,即1606 年)夏,府署北园产芝二本大,径尺许。郡守郑怀魁为作双芝亭。时府学亦有芝生于桂树。是秋,丽水王一中、胡庭宾、金大仁俱隽。胡以书冠其经;王次年会试复以礼冠其经;公去士民建三芝祠祀之。

康熙辛酉(二十年,即1681 年),丽水雨豆,或黄或赤,大如绿豆,坚不可食,种之不芽。占者以为屡丰之兆。已而连岁有秋。

嘉定癸未(十六年,即1223 年),遂昌产瑞莲一柄双花。

绍兴丁卯(十七年,即1147 年),龙泉主簿厅前偏池开并头莲。【主簿韩元吉即池边建双莲堂】
绍定戊子(元年,即1228 年),有村民献双莲花三,双莲实二,郡守高以孙(误,应为“高似孙”)赋诗云:“晓阁初晴公事少,野人来献并莲图。”又郡志载,通惠门外引丽阳溪入濠,偏植茭荷,故塘曰“荷塘渠”、曰“莲渠”。今郡城内,惟右营箭厅前有荷池花。时好事者争携
往游,欲求菱藕,佐馔虽有力者不能得矣。

万历丙申(二十四年,即1596年),郡学生连理木,郡守任可容立石志之,今石尚存。
处州俊才大鹤山在青田,即道书所称“元鹤洞天”也。《永嘉志》载,青田有__双白鹤,年年生子,子长飞去,故又号“鹤城”。《府志》载,永乐庚子(十八年,即1420 年),鹤大集。是秋,乡闱获隽者十六人。后有鹤至,必验。嘉庆戊午(三年,即1798 年),县人端木子彝【国瑚】与予同举于乡。是岁,鹤竟不来。或云子彝别号“鹤田”,其名适验。亦奇然。青田人名鹤者,何以不皆隽耶。语小岘曰:“此青田鹤也。”小岘因请于阮公,得读书西园,故诗中及之】徐芸亭,辛酉(清嘉庆六年,即1801 年)拔贡生。居贫力学,虽居城市,人罕见其面。工行楷,有书癖得密笈,常典衣购之。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61 年),始举于乡。丽水自乾隆癸酉(十八年,即1753年),林鹏举隽后脱榜,已六十三年矣。是岁,丽水吕协六【亦调】,青田孙心斋【经邦】,皆荐而未售。二君并积学能文,与芸亭友善。

嘉庆己未(四年,即1799 年),予与永康应藕船【泰华】同北上。藕船带有《滑疑集》。舟中读之,知为青田韩湘严先生[ 锡胙] 撰,欲夺不得。及到栝,则其子【作荆】、侄【作苏】皆府学生。以是集为贽,惬甚。湘严尝自镌印章,称青田第二人。按青田自刘文成后,文笔无及湘严者,非夸语也。

癸酉(清嘉庆十八年,即1813 年)秋,闻人说祝敏南遗事,作传纪之。即而其孙恩亭【诏】,来问字,请以此传勒之家乘。予书卷贻之,并题其后云:“后汉虞诩,祖父经,为郡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厚,尝称曰:‘吾决狱六十年,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三公耶。’故字诩曰升卿。”今诏居贫,能力学,书卷以赠,其勉追曩哲,毋使升卿独擅美前史也。

丽水何堂先生棣,以龙游教谕退老家居。品高养邃,灵光岿然。家有亭馆之胜,予每月必数过其家。至则开尊清,命子学洙,孙云蒸、云杰辈,更待左右。先生善饮,年八十犹能连进巨觥。予不解饮,恒以茶代。先生尝取耿希道(耿南仲,字希道,北宋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易主无咎。“无咎”在补过之意。作读易图,命予为之说,悬之座右,可谓老年好学矣。

丽水诸生褚兼善【英达】,贫而好学,予初未之识也。后莲城书院会课,涂郡伯(即处州知府涂以)以“桃李无言”命题,限“军”字韵,众疑笔误。褚生来问曰:“题语出《史记》李将军传赞,军字或因此乎。予始知其会读史汉,随举他传试之,俱能举其词。一日复试《康诰解》,生仅依《孔传》敷衍,为涂公所摈。乃从予治经,业日进。惜未几,以羸疾卒。生初来时,会拟作《康诰解》示之,生即手一通去。今检敝簏手迹,宛然曷胜悼怆!
处州历代名宦处州历朝以来,多名太守。如唐则李北海【邕】、李邺侯【繁】、段柯古【成式】;宋则杨大年【亿】、孙威敏【沔】、刘真州【大中】、范石湖【成大】。后人访求遗迹摩挲旧碣,辄徘徊不忍去。近则新城涂瀹庄郡伯以、阳湖吴见楼郡伯光悦,并以御史出守处州,洁已爱民,较若画一。涂公严气正性,人不敢欺;吴公冰壶朗照,人不能欺。涂公下车之次年,修西堰,堰成,灌田二千顷。吴公复访求段柯古旧迹,开北堰,引好溪水,直抵城下。令郡东、西田凡受二堰水者,皆岁获丰收。昔时硗确尽化腴壤矣。

又丞以下,亦代有名人。如唐李阳冰为缙云令;宋刘琦坐论王安石,秦观坐苏轼党,并谪监处州酒税;明苏伯衡以编修任处州教授,顾宪成以铨部郎谪郡司李(笔误,应为“司理”),汤显祖由徐闻典史量移知遂昌县;近则李许斋方伯【庚芸】,于嘉庆初,由平湖令升处州同知。

明谢子襄由青田令擢处州知府。按《明史》,子襄名衮,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中,由荐举授青田知县。永乐七年(1409),课最当迁部,民相率诉于上官,乞再任。上官以闻,帝嘉之,即擢子襄处州知府,俾得治其故县。子襄治处州,政绩益著。郡有虎患,岁早蝗,祷于神,大雨二日。蝗尽死,虎亦遁去。有盗窃官钞,子襄檄城隍庙,盗方阅钞密室,忽疾风卷堕市中,盗即伏罪。民鬻牛于市,将屠之牛。逸至子襄前,首若有诉,乃捐俸赎,还其主。叛卒吴米据山谷为乱,朝廷发兵讨之,一郡汹汹。子襄力止军。城中毋出。而自以计掩捕之。获其魁。余悉解散。为人廉谨,历官三十年,不以家累自随。二十二年(1424)卒。《处州府志》既列之《郡守传》,復複见青田《贤令传》二传。事同而略变其交。且误“建文”为“洪武”,误驱蝗除虎为令青田时事。而擒叛卒一事,则削而不载。

处州城隍庙今处州府城隍神,相传即前守永济杨公【成龙】。公于乾隆己亥(二十年,即1755 年),知处州府,治尚清简,官无废事。此庙即公所建也。按古今灵异之事,见于记载者。若刘阮为九江真人;吕诲侍上帝南游;柳子厚为罗池庙神;陶隐居,为蓬莱都水大监;郑槐公为太阳都大监。事涉荒渺,儒者弗道。然聪明正直之士,其生也有自来其死,也有所归。近如吴斗文英,应东岳之聘,【见徐滨溪《信征》】吴梅村为泰山府君。【见王阮亭《感旧集小傅》】施范环代魏文台【即司冠象枢之父】监岳祠。罗含康见仁和柴虎臣,为冥官;陶国器为东岳判官,郁肇名为泰安州城隍【并见吴宝《瞻园杂志》】;裘文达公为江神[ 见卢绍弓《抱经堂集》];朱梅麓为河神【见《金华诗》】;沈绎堂为文昌录宰,周祚隆为本境土地,吴我赤为临浦堰江王庙土地,李焕然代城隍点册【并见东轩主人《述异记》】;孙伯谋将尧卿俱为冥判官【见陆丽京《冥报》】;徐成民书为书生,夜则判断冥事【见僧戒显《现果随》】;则韩擒虎及范文正、蔡忠惠之为阎罗,容或有之矣。
至本地之人为本地城隍,或本地之官为本地城隍,如南海周新为浙江观察使,即为杭州城隍【见陆次云《湖
杂记》】;山左梁浩然由严州府擢宁绍道,即为彼土之神;陆清献公为嘉定令,即为嘉定城隍,并见董阆石《篿乡赘笔》。汪上育为大理府知府,既为大理府城隍【见其孙云壑《修撰诗》】;即墨李毓昌即为莱州府城隍【见马秋《药诗集》】;与杨公事恭观亦异乎。《明史·礼志》所云:城隍之神,非人鬼者矣。按《明史·礼志》:洪武二年(1369),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先儒谓既有社,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祀典无之,惟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庙于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众于史,又不独唐而已。宋以来,其祠遍天下,或锡(同“赐”)庙额,或颁封爵,或迁就传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按张说《祭荆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庶,是依则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岳渎诸神之坛,乃命加封爵,三年诏去封号,止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造木为主,毁塑像。

白云山求雨致妻亡命。处州山岚多瘴,客其地者,触之辄病。余初到时,随班祷雨白云山,归即寒热交作,昏不知人。时曹孺人因途中触瘴,病起,余复病。侍汤药七昼夜,困惫不支,又闻医者不肯为余下药,呕血数升,次日遂卒。二十四年贫贱夫妻,竟从此诀。余时尚迷弗觉也。病间后,鳏鱼不眠,挑灯起坐,忆孺人遗事,命纸记之,得数十条,题曰:“牛衣锁语。”每一披阅,黯然神伤【时又戏撰《丹子传》】。初,予既浚郡学泮池【嘉庆庚申(1800),山水灌城池,淤为平地】,丽水吴秉恬【圣愉】捐资建桥,其上因与相识。及余病,中遭曹孺人之丧,秉恬即来经纪丧事,兼为余量水称药病。脱始去。少陵云:“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秉恬突过古人矣。

考府城法海寺十八罗汉法海寺,添塑十八罗汉像。吴秉恬属余题梵号。按十六罗汉见《纳纳达(密)答喇传》及《法住记》,而十八之名不见梵典。盖佛薄迦梵般涅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阿罗汉。故张僧繇卢楞伽所画罗汉相,亦皆止十六也。惟东坡十八罗汉赞,备书梵号。前十六与法住记合。后二人,一曰“庆友”,一曰“宾头卢”。然宾头卢即宾度卢跋罗堕名,乃复见恭读高宗纯皇帝御制唐贯休《十八罗汉赞》,始知西域十六应真外,别有降龙伏虎二尊者。一为嘎沙鸦巴尊者,一为纳纳达密答喇尊者,以具大神通法力,故亦得阿罗汉名。按东坡《十八罗汉赞》,于罗怙罗尊者则曰龙象之姿,鱼鸟所惊,似指降龙于伐那婆斯尊者,则曰逐于原,得箭忘弓,似指伏虎。惟罗怙罗即喇乎拉尊者,伐那婆斯即拔那拔西尊者。由此土僧迦未能神通贝,辗转传讹,致舛复耳。今法海寺塑像,亦有降龙伏虎,第位次倒置,降龙伏虎宜在第十七、第十八。今误列第九、第十谨依《御制罗汉赞跋语》考定,并用《同文韵统合音法书》之第一,阿呵迎机达尊者;第二阿资苔尊者;第三,拔纳西尊者;第四,嘎礼嘎尊者;第五,拔杂哩逋答喇尊者;第六,拔哈达喇尊者;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第八,嘎纳嘎哈拔喇杂尊者;第九,拔嘎沽拉尊者;第十,喇乎拉尊者;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二,毕那楂拉拔哈喇杂尊者;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第十四,纳呵噶塞纳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六,阿必达尊者;第十七,嘎沙鸦巴尊者;第十八,纳纳答密答喇尊者。【按《同文韵总例》凡呼声应长之字,照十二字头内有余音字例,将本字叠书而下,一字微小,合为一字;其本字下,另带别音者,于本字下将别音字细书合为一字;其有声无字者,照释典本身切例,将所切二字并书合为一字;其一字有二音、三音者,将分数多之字大书,分数少之字细书,合为一字;其二合、三合字音,内有音相近之字,即用音相近之一字,将反切注于其下,其数字叠书者,将收声末一字,大书其余数字皆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