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刘耀东与《栝苍丛书》(第一期)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2:12

刘耀东与《栝苍丛书》

在上个世纪,我查阅《浙江通志》时,对丽水地区的地方文献《栝苍丛书》,早有耳闻,仅仅只知一些粗略和肤浅的大概,惜未真容。在2008 年编校元·周权《此山集》时,才与《栝苍丛书》有了第一次接触,但还是局部和零星的一些篇幅,惜未窥全豹。最近,有幸到温州市图书馆,受到谢智勇馆长和古籍部王妍主任的热情接待,《栝苍丛书》第一集16 册,第二集14 册共30 册,全部提供给我查阅和拍照。《栝苍丛书》精选了处属各县先哲们的著述而刊印发行,立即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这对保护和弘扬丽水的地域文化遗产有着重大意义,是研究丽水历史不可多得的一部精神财富和宝藏,其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刘耀东(1877-1951),字祝群,又号启后亭长,青田九都南田人。明代刘基二十世孙,自幼勤奋好学,肆业于处州莲城书院。继而从师为经学大师瑞安玉海楼孙怡让,后学业大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东京私立政法大学,与陈叔通、胡汉民、汪精卫同学。是浙江留日学生总干事,凡是浙江往日的留学生皆由他负责接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成回国,先后任教温州,金华、处州等地学府。当时思想激进,加入以蔡元培为会长革命团体——光复会,积极参与反对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的政治活动。宣统三年,被选为浙江省咨议局第八部议员,第二股财政审查员和第三股法律审查员,并任审议长。

辛亥革命后,任松阳、鄞县、宜兴等县知事,民国8 年(1919),任镇江海关统捐局长。是年秋,弃官隐归故里,以读书著述自适。

民国16 年(1927),首倡集资,使长期失修的南田“诚意伯庙”修复一新。民国22 年(19337 月,自资修建了“追远祠”、“九九亭”、“铁马峰城门”和“百丈”、“观瀑岭”等,热心地方的公益事业,深受村民的敬重。刘耀东一生立志于学,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精于经史,所以他著述丰富。他和缙云赵明止、龙泉吴莘培、青田吴冠普被誉为“栝苍四皓”之称。民国30 年(1941),浙江省通志馆因抗日战争影响迁到青田。他受聘任省通志馆续修《浙江通志稿》副总编辑,与龙游余绍宋、瑞安孙延钊负责编辑《浙江省通志》。
因战事而起,未能完成。编著有《栝苍丛书》90 卷、《南田山谈》2 卷,《南田山志》14 卷、《石门题咏录》4 卷、《刘文成公年谱》2 卷等著述。刘耀东,是《栝苍丛书》出版人,全书分两集,计20 种、90 卷共30 册。民国25 年冬(1936),浙江省政府筹备举办文献展览,邀请了省内百多位俊彦人士参与商讨。青田刘耀东接受邀请担任设计委员,负责处属各县的征集工作。刘耀东平时对故郡各县名人的文作夙事搜辑与覃研,并不因自己年高而废辍,抱有毕尽余力以求行世的意愿。早在同里徐桂岩家的残书中获得了乡贤韩锡胙的《滑疑集》十八卷,如得至宝,几乎人书相随。此次与会期间,接受了瑞安孙延钊、平阳刘厚庄、乐清高薏园、永嘉梅冷生等诸友好的殷切激励,倍加了信心。时值乡人陈诚还乡探亲,他即将拟编前处属文献的意向相告,陈诚非常赞赏,并慨然应允出资襄助,勉其从速完成这一善举以嘉惠后人。因之,刘耀东兴致剧增,满腔热情的着手行动起来。

民国26 年夏(1937),《栝苍丛书》第一集在动荡的岁月里艰难地编就,计8 种,共37 卷,分装16 册。书目初拟定为10 种,后因计划中云和县柳之元的《唾草集》和丽水县许一钧的《许雨亭稿》来不及校正,只能先刊出八种。所需经费也因刘耀东的青田同乡、南京军政部政务次长陈诚(字辞修)“承以赀”,而在第十八军内设法拨款支付。于是,得以刊刻200 部面世。据刘耀东手稿《印书纪录》载,第一集花费合计1450 圆,每部计费7.25 圆。《栝苍丛书》中注明“陈辞修将军余印费壹千圆”,即接近百分之七十,为此,刘耀东“以书百部酬之”。并请当时的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瑞安玉海楼的主人孙延钊为第一集作序。刘耀东在浩瀚书籍里进行缜密甄选,悉心审核校勘,然后作序题跋。在行将出版时刻,突然“倭寇忽起,百事阻滞,因以中辍,私叹衰荼,河清难俟⋯⋯印所三迁,手民数易,终乃搬至山庐(南田自家)装订成册”(刘耀东跋)。

尔后,又于民国37 年(1948)着手第二集的编印,因经费不够,陈诚“与语及此”,再次表示:“诺以集资付印”,捐助了一笔资金(即陈诚委托经办,在南京国防部的印刷厂排印,后因铜模字体不佳,再将原稿送往台湾联动总队所辖的台北分厂印刷,改用长仿宋体铅字排印),由于书中文理晦涩,古体字、异体字又多,校对工作进展缓慢,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1948 年冬至1949 年春,第二集的12 种、53 卷,分装14 册,也印成200 部。对此,刘耀东请在沪养病的陈辞修作序,排印于卷首,以为纪念。

《栝苍丛书》第一集总目

《栝苍丛书》第一集计八种,共三十七卷,分装十六册,有瑞安孙延钊总序。第一集之一,收录宋·郑汝谐《论语意原》四卷二册,入录《四库全书》经部八·四书类:卷一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治长”五篇;卷二为“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五篇;卷三为“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四篇;卷四为“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六篇。有刘耀东序、刘汝谐自序、真德秀序及刘耀东跋。郑汝谐(1126-1205),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人。宋绍兴廿七年(1157)进士,历官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信州知府,以徽猷阁待制致仕,赠“开国伯”。主要著述除《论语意原》外,尚有《东谷集》、《东谷易翼传》等行世。

第一集之二,收录明·叶子奇《草木子》四卷二册,入录《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卷一为“管窥篇”和“观物篇”;卷二为“原道篇”和“钩元篇”;卷三为“克谨篇”和“杂制篇”;卷四为“淡薮篇”和“亲俎篇”。有朱彝尊序、叶子奇自序、黄衷序、齐召南序、苏遇龙序、潘绍诒序及刘耀东跋。叶子奇,又名琦,字世杰,号静斋,龙泉人。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浙西南学者,元至正十年(1350)署县事,后仕府判,县主簿等职。此外,还有《太玄本旨》二卷、《范通玄理》二卷、《本草节要》二十卷、《诗宗选玉》、《静斋诗集》和《静斋文集》等行世。

第一集之三,收录明·刘琏《自怡集》一卷,与郑秉厚《郑苍濂奏议钞》合订一册。《自怡集》明有初刻本,为诗94 首,由其子刘辑编。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在编文渊阁书目时没有将它收入,该书入录《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刘耀东以清四库藏写本为依据收诗90 首。有黄伯生序及苏伯衡撰墓志铭、刘耀东跋。刘琏,字孟藻,明诚意伯刘基长子,洪武十年(1377)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刑部尚书。
第一集之四,收录明·郑秉厚《郑苍濂奏议钞》一卷,收集奏议六篇,与刘琏的《自怡集》合订一册。有项应祥序、郑孔授撰行状、王有功撰墓志铭、汤显祖撰神道碑及刘耀东跋。郑秉厚(1553-1587),字子载,号苍濂,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初任南丰知县,撤悍兵,均出赋,政绩显着,朝廷嘉赏,擢为吏科给事中。第一集之五,收录明·王一中《靖匪录》四卷二册:卷一为条谕和宪檄;卷二、三、四为书牍,是天启年间襄佐巡抚赵彦平定山东白莲教时所作。有董
序、曹应枢序、梁治麟序,孙惟球跋、董跋、葛培元跋、李遇孙跋、刘耀东跋。王一中(1568-1639),字符枢,号石门,丽水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三邑,皆以清廉称。在古田、拔陈宏德于囹圄,后荐贤书,闽人传为美谈。巡按山东,升京卿,再擢光禄大夫。著有《瑞芝堂集》、《经书疏解》、《柱下焚余》、《东巡疏草》、《禄勋疏草》诸书,参与编纂《处州府志》十八卷。

第一集之六,收录清·青田韩锡胙《滑疑集》十八卷六册,书名取于《庄子》“滑疑之耀,圣人所图”之意。前八卷文集四册,有“古貌”、“述说”、“序引”、“记”、“传”、“墓记”、“书跋”、“题辞”、“象赞”等类;后十卷诗集二册,以时序排列。有自序、潘绍诒序及刘耀东跋。韩锡胙(1716 1639),字介屏,号湘岩,青田县城人。清乾隆六年(1741)拔贡,十三年(1748)举人,历任山东齐河、平阴、禹城、莱阳、平原和江苏金匮、宝山等知县,擢安庆、松江、苏州等知府和松太兵备道、苏松督粮道等职。

第一集之七,收录清·端木国瑚《太鹤山人文集》四卷二册。刘耀东根据瑞安宋慈抱传钞,和陈谧藏宗稷辰批本互校后,卷一序,卷二序、记,卷三铭、书、墓志,卷四文,共收文51 篇。加录国瑚之子端木百禄的《太鹤山人年谱》和宗稷辰的墓表汇编成册。有宗稷辰序、秦潮序及刘耀东跋。端木国瑚(1773-1837),字子彝,一字鹤田,又字井伯,晚号太鹤山人,青田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任内阁中书,先后三辞县令,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历任多处书院山长、县教谕多年。还著有《周易指》三十八卷,《易例》一卷、《易图》五卷、《易断辞》一卷、《附录》一卷、《杨曾地理元文注》四卷、《辨正图说》一卷、《周易葬说》一卷、《太鹤山人诗集》十三卷。第一集之八,收录清·端木百禄《石门山房诗钞》不分卷一册。

据刘耀东跋语说,该诗钞稿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于青田县城获得他的手抄本一册,计诗149 首,过了20年,承瑞安宋抱慈赐与传钞本,三者相互校勘,得诗70 余首,词一首,末附百禄继室宗庆的《桃花岭题壁》四首和《南田移居》而辑成。有王赞元序、赵之谦跋、刘耀东跋。端木百禄(1824 1860),字叔总,别字小鹤,青田人。太鹤山人端木国瑚之子,道光五年(1825)拔贡,任直隶州州判,幼承家学,治理易经,好学诗,又嗜金石文字。咸丰间因患虐疾早逝,年仅37 岁。著《石门山房诗钞》外,尚编有《鹤田先生年谱》一卷存世。

《栝苍丛书》第二集总目

《栝苍丛书》第二集计十二种,五十三卷,分装十四册。有陈诚总序。第二集之一,收录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十二卷二册。此书原本久佚,至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从明《永乐大典》录出,入录《四库全书》子部一·儒家类。之后,又发现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和福建仿刻本二种,其篇目都相同。卷一至卷七说经篇,卷八卷九说事篇,卷十说政篇、说学篇。附录卷一孝经说,卷二中庸臆说。无序文,有刘耀东跋。项安世(1129-1208),字平甫,又字平父,号平庵,松阳县外四都河村人。七岁能赋诗,长治《春秋》,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授绍兴教授,时朱文公(朱熹)为浙东提举,乃相与讲明义理之学。后文公在经筵,荐入为谏官,召试馆职,宋绍熙四年(1193)除秘书省正字。五年(1194),为校书部兼实录院检讨官,累官龙图阁。宋庆元元年(1195),出通判池州、寻除重庆通判,坐党籍罢,谪居江陵、宋开禧二年(1206)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开禧三年(1207)权安抚使,以事免。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归隐后,潜心经史,多有论述,还著有《周易玩辞》十六卷、《经史子传疑难》、《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后编》六卷、《悔稿补遗》一卷、《中庸集说》一卷、《孝经说》一卷、《周礼邱乘图说》一卷。

第二集之二,收录宋·叶大庆《考古质疑》六卷一册,入录《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此书原有宋理宗时宝庆和淳佑间的二种刻本,可惜都久佚。流传在社会的有武英殿聚珍本、清道光间潘仕成海山仙馆和光绪间梅雨田清芬堂、葛元煦啸园等几种版本。刘耀东以武英殿聚珍版及潘仕成、梅雨田、葛元煦各本校改,分节立目而辑成卷一8 条、卷二12 条、卷三11 条、卷四20 条、卷五10 条、卷六13 条,共74 条。有叶武子序、大庆子叶释之序及刘耀东跋。叶大庆,字荣甫,龙泉人。少时入县学,弱冠升入京师国子学,宋开禧元年(1205) 进士,授建州州学教授。卒后,好友建州郡丞叶武子于宝庆二年(1226)将是书付梓刊行。

第二集之三,收录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不分卷一册。《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知不足斋丛书》、《笔论小说大观》和《读书斋丛书》都予以收录。刘耀东以上述各种版本互相校订后编就。有庚戌自序及刘耀东跋。俞文豹,字文蔚,丽水县人。仕湖北蕲春县教谕,一生著述甚多,有《古今艺苑谈概集》、《吹剑录》一卷、《吹剑续录》、《清夜录》一卷、《唾玉录》一卷。

第二集之四,收录宋·真桂芬《真山民诗集》一卷一册。书内所录的都是近体诗,后经《宋诗钞》、《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国粹丛书》和顺德邓宝校录本收人。龙泉吴嘉彦从日本青山嵩山堂获得刻本,其中有五言古诗十首、杂言古诗二首,比《宋诗钞》多50 余首,是比较完善的版本。真桂芬,真德秀之孙,龙泉人,宋末进士,《四库全书》提要:宋末窜迹隐沦,所至好题诗,因传于世,或自呼山民,因以称之。其经历待考。

第二集之五,收录元·周权《周此山诗集》四卷一册,入录《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据瑞安孙玉楼庋藏的明代旧钞四卷,结合《四库全书提要》所收袁桷、陈旅、欧阳玄等人的序整理而辑成,并附有欧阳原功诗评45 条,收诗326 首。并有谢端跋、揭斯跋、刘耀东跋。《栝苍丛书》编者刘耀东的识语中称:“吾栝元代诗家无出此山之右,明代旧钞尤为稀世孤本”,道出了它价值之高。周权(1275-1343),讳士权、字衡之,号此山,松阳板桥人。初受檄提举,衢州开化县教谕,不果赴任,纵游湖海。元延戊午(1318),至京师铨选,为府州教授,后授福建巡检官,辞弗受。他通经史,善诗文,并以诗文会友、结识京都不少文学家,与当时文坛耆宿赵孟、陈旅、欧阳玄、揭斯、虞集等均有酬答,受到袁桷等人赞赏。以母老归隐乡里。

第二集之六,收录元·郑元佑《遂昌山人杂录》二卷一册,入录《四库全书》子部十二·小说家类。本书原为一卷,后经遂昌徐景福(清同治间进士,历任知县,著有《丹泉海岛录》、《清华轩诗文集》,并校刊乡贤遗书。)校补后分作二卷。有知不足斋鲍廷博序、徐景福序及刘耀东跋。郑元佑(1292-1364),字明德,号尚左生,遂昌航川人。南宋末,随父徙钱塘,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父殁,侨居平江(今苏州),致力教学,从者众。至正十七年(1357)仕平江路儒学教授,后七年擢江浙儒学提举,卒于任。还著有《侨吴集》十二卷。第二集之七,收录元·王毅《本讷斋文集》五卷一册。此书原有明刻本,已久佚。后为清乾隆间龙泉知县苏遇龙所校定,由王贤齐刻刊,因流传稀罕,亟宜抢救。《木讷斋文集》卷一序,卷二文、记,卷三书,卷四铭、箴,卷五诗,附卷。有宋濂序、陈愿序、刘文式序、李光地序、仇兆鳌序、齐召南序、苏遇龙序及刘耀东跋。王毅(1304-1355),字刚权,号木讷斋,龙泉盖竹人。北上至燕京,得黄文献、揭文安等荐为检讨编修,固辞不就,返乡设立教席,胡深、叶琛、章溢、徐操、季汶等均为其高足。生平著《木讷齐集》五卷,附录一卷。第二集之八,收录明·青田刘《易斋集》二卷一册,入录《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本书首载县人陈中州《长史传》,上卷收诗148 首,骚赋琴操等14 首;下卷刊文48 篇。有自序及刘耀东跋。刘1350-1402),字仲景,一字孟光,刘基次子,青田人。弱冠精通诸经,尤善谋略,得明太祖赏识,非常器重,授内阁门使,并书“除奸敌佞”四字于铁简赐之,百官中如有不法者可持此纠正。寻擢为谷王府左长史,并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位称帝后,召他入京,对成祖不称万岁,而仍呼殿下,并凛然相告“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成祖盛怒,将其下狱,刘当夜即以发辫自缢而死,时年52 岁。至嘉靖四年(1525)昭雪,赠太理寺少卿,追谥“刚节”。清乾隆时改谥“忠节”,于青田太鹤山麓诚意伯祠前特建石质牌坊,同时描绘肖像配享于祠内,旌表他刚强不阿、壮烈忠节的一生。

第二集之九,收录明·陈中州《太鹤集》十卷三册。前四卷题曰:前集诗类,后四卷题曰:前集文类;九、__十两卷为后集,九卷诗文并录,十卷文集。陈中州(1491- ?),字洛夫,号依树老人、白子,青田人。青田会元陈诏的曾孙,嘉靖七年(1528)岁贡,先后授职庐江和玉山县教谕,在任七年,以振兴人文为己任,重乡饮,废淫祠,颇有政绩,声闻朝野。内阁宰辅奇其才,荐授馆职,拂袖不纳。回乡后择一株古树底下筑一小室,幽居其间读书写作,自行其乐,所以自号“依树老人”。他又自称“髡白子”,曾自题《髡白子小像》一文“髡白子,生何暮,百请无一遇。动与世达,静如泥塑。人以为痴,天然之素,谢多岐之迷,取一窍之悟。大明平世之民,羲皇上人之步。”行文恣肆,放浪形骸,狂士之态,活跃纸上。还著有《易意》、《诗感》、《白鹤春秋》四卷、《四书俗说》、《五经盘》、《正蒙存疑》、《亢惕子》、《青田三传》一卷、《居学馀情》三卷、《字学要类》等著述。第二集之十,收录清· 柳之元《唾馀草》五卷一册。其中卷一、卷二古体诗50 首,卷三五言律诗60首,卷四卷五七言律105 首,附录云和王树英古槐屋《书画船盒诗钞》和王宸正的《顾庐吟稿》。无序文,有刘耀东跋。柳之元,字文长,云和人。岁贡生,性孝友,工文精书画,尤好吟咏。阳羡进士卢士登流寓箬溪,极赏之。清雍正元年(1723)举孝廉方正,授临海训导,后以年老致仕。《处州府志》、《云和县志》有传。

第二集之十一,收录清·端木顺《古香室遗稿》一卷,与许一钧《许雨亭遗稿》合订一册。有汪潘素心序、洪锦淮跋、刘耀东跋。汪潘素心序其诗作“温柔敦厚,意致高远,迥作涂脂泽粉自逞才华者比,其才其德并著”。端木顺,字少坤,青田人,著名学者端木国瑚次女。归瑞安许岳恩,工吟咏,闺房间唱和之作颇多,惜不永年,年未三十遽弃世。

第二集之十二,收录清·许一钧《许雨亭遗稿》四卷,与端木顺《古香室遗稿》合订一册,为诗集,或曰《看山楼诗抄》。有钱南扬序及刘耀东跋。许一钧,字雨亭,丽水人。其经历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