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书
处州府城东南角的行春门,俗呼厦河门,是古城的一个重要城门,其规模比南明门还大,还壮观,现遗址尚存并相当完好。门外面的护城河(今叫大洋河),开挖于清同治六年(1867)。因咸丰八年(1858)和十一年太平军曾三次攻入处州府,处州知府清安为加固城防,征用处州十县民工,修了护城河。厦河门外的大洋河是仅存的一段,也是水面最为开阔的一段。
厦河门内街至小水门(括苍门),古代叫南横街。民国年间,大水门以东被改为应星桥街,以西叫南明门横街,1940年统一被命名为大猷街,延续至今。2000年做防洪堤,大水门以西全部及以东一部分地段街南边靠近城墙的房子全部被拆,建成江滨绿化带。从此大猷街完整的只剩下厦河门区块一段,其余又被改作江滨路用了,有的只剩半边,不成街了。
厦河门应星桥街老街区至今基本保持历史原状。这一区块是古处州历史文化街区,它东有古城门,东南两面近靠古城墙,北有法海寺、城隍庙(囿山小学一带)。街区内至今尚有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文化遗存和遗址。今关公庙为晋代老君庙原址,一千多年来香火未断。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老君庙在县治东南一里,晋建。唐开元中改开元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天庆观,米芾书额,元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观。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毁于火,惟钟楼存,宣德八年(1433)修。国(清)朝康熙中,钟徙于法海寺。”天庆观铜钟还珍藏在市博物馆。老君庙是古处州历史最久的道观。观前一口大水井,叫观前井。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观前井,在玄妙观前,今名大井,石栏刻‘明万历七年重修’”。水井至今完好,明代刻字依然清晰可见。
老君庙以西的应星桥,为宋代庆元三年(1197)开挖的内河南出水口。古城墙边尚存完好的古水闸,其功能是视旱涝而蓄泄。大溪之水高于内河之水时,下闸以挡城外之水;大溪之水低于内河之水时,下闸以蓄内河之水,非常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应星桥东端路北边,旧有应星楼(又称应星阁,俗呼魁星楼),南宋郡守王庭芝建,楼内有叶宗鲁撰、何澹书《应星楼记碑》。处州的“处士星名州”之说最早见于此碑。现原碑已佚失,尚存的拓片,已影印收入《处州历代书法》(浙江古籍出版社·徐文平著)。201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应星楼在清道光年间已毁。民国十五年版《丽水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后被迭次水冲又将就圯,今由邑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厦河门老人说,楼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仍完好,常有戏班艺人在里面住。1944年日寇第二次侵犯丽水时,被日本兵烧毁,楼旁一株大樟树也被烧了。现在楼原址尚存。
老君庙南边西侧古城墙上有一个巽峰阁,为元代筑城时建造,中奉朱子像,阁前为校场圩(讲武场),即古处州大校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易而面北,崇构嵯峨,烟井可数”(道光《丽水县志》),为处州城一道人文景观。有清人陈遇春诗《九日巽峰阁即事》诗存世:“杰阁凌虚结构牢,群公相约此题糕。依冠共仰前型在,组练欣看列阵豪。秋气雨来枫叶冷,大江东去浪花高。抽帆便拟航瓯海,回鹘山头倒浊醪。”今原址还在,居民误以为是炮楼,在上面造了幢房子。
行春门边上的大士阁,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九年重修,现寺庙为近代所建,历代香火相接。
此外,这一区块还有深厚的刘基文化内涵。县志记载,刘基任处州总管府判期间,曾主持在丽水厦河门至大水门之间,筑以块石砌成灌注铁汁的铁坝工程,地点就在这一带城墙边,当是加固城墙的护堤。史书记载,元至正十六年,婺州、处州皆大旱,刘基回乡与石末宜孙在老君庙(此时改称玄妙观)为乡民求雨而得三日大雨,留下《五月二十九日喜雨奉贺石末元帅》诗和《喜雨诗序》。收入《四库全书·诚意伯文集》中的《喜雨诗序》记述:“同知副都元帅石末公再镇括之明年,威行惠敷,奸暴日铄。其夏五月,禾黍既艺,天乃不雨,民大忧惧。公遂致斋沫祷于丽山之祠,得雨未沛。越翌日,命道士设醮于玄妙观。是日大雨,明日又雨,又明日乃大雨至夜分,民大喜……”
厦河门还是近代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之地,1930年浙南红军为打开通道,与江西红军连成一片,曾攻打处州城。红军在总指挥胡公冕率领下从厦河门进城,撤退时,又在厦河门与敌人激战,8名红军壮烈牺牲。
厦河门老街区,是包容多元文化的历史街区,仅数百米的老街,就有自晋以来六个朝代的儒、道、释文化和地域文化遗存,这在处州老城独一无二,在其他州府也不多见。这些遗存对研究地方历史和古代文化极具价值,而对于开发特色旅游更是十分难得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