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政协工作亲历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1:55
毛传书
1979年12月,我奉调到丽水县(现为丽水市莲都区)政协工作。当时的县政协,没有牌子,也没有房子,只有一颗公章由县委统战部保存着。县委公布了两位副主席,一位是老革命李银通,一位是党外人士、曾担任过副县长的叶元珪,工作人员就我一人。我在统战部办公室占了一张三斗桌开始工作。先是去档案馆看档案,了解历届政协的历史情况。那时名义上还是五届政协,实际五届一次会议自1966年“文革”前夕召开之后便停止活动,已历时15年。49名委员中,有15人已不在人世,加上人事变更等原因,剩下的只有24人。当时县政协连自行车都没有,每逢开会常需要步行去通知。在六届政协一次会议召开之前的半年时间里,主要工作是筹备六届政协,我负责起草六届一次会议文件。1980年7月,六届丽水县政协一次会议召开之后,政协工作很快恢复正常。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级政协很少,丽水地区只有丽水一个县有(1986年4月2日丽水撤县改市),后来增加了一个青田县政协。其他各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是1983年机构改革后陆续建立的。在此之前,县政协的主席一般都由同级党委的书记或副书记兼任,秘书长则由统战部长兼任,日常工作和统战部也是一家人。1983年后,县政协才开始有专职的主席、秘书长。1983年的机构改革是人民政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83年后,县级政协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大批党政机关退下来的领导同志转岗到政协工作。由于机构刚建立,对政协业务不熟悉,又不能闲着没事干,于是一些地方提出政协要“办实事”,要“拾遗补缺”,协助政府做些未能顾及的工作。这“办实事”和“拾遗补缺”,很快被作为经验介绍。对此我反复学习思考,觉得这样做有些偏离政协的职能。任何单位都应办实事,政协当不例外。但政协有自己的方法,即运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去办,而不是去向政府要些事情做做,或去重复做政府的工作。“拾遗补缺”降低了政协的地位,政协的作用是任何单位不能取代的。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倾向,我写了《自下而上,以虚求实——对人民政协两个关系的探讨》一文,提出政协工作要“自下而上,以虚求实”。不能采取自上而下,以实求实的做法。
1986年8月1日在丽水地区统战理论学会成立大会上,我作为丽水市的3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会后所有交流论文都送到了省里。我这篇文章立即引起省里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快在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和省统战理论学会主办的《统战理论学刊》1986年第5期刊出,同时被推荐到中央。中央统战部和中国统战理论学会主办的理论刊物《统战埋论研究》,在1987年第2期发表了这篇文章。我还曾给当时在全国政协机关担任领导工作的统战理论专家孙起孟同志寄去一份。孙起孟同志很快给我来信,信中说我“对发展中的人民政协工作看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提出了有益的意见”,鼓励我继续探索,同时介绍全国政协研究室主任张一道、副主任刘俊岐和我交朋友。
第一篇政协工作的探讨文章能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一直通到中央,这是丽水市政协工作实践的结晶。此后,在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中,我们的观点都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1986年底,浙江省政协学习江苏经验,推广在政协委员中搞评先进工作组、先进委员活动。我们丽水也搞了,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觉得政协委员不宜评你高我低,你先我后,于是写了《统一战线内部的批评和表扬应有自己的特点》一文,直接寄给当时中央统战部阎明复部长。几个月后机关机要室给我送来一封机密信件,拆开一看是中央统战部的一本内部刊物《统战动态》(1987年第2期),上面刊出了我的这篇文章。这无疑是肯定了我的观点。
1987年,全国地方政协掀起横向联系的“联会”热。下半年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开辟《关于地方政协开展横向联系的讨论》专栏开展讨论。次年,在一片叫好声中发了“综述”,肯定横向联系是地方政协工作的新发展。我以为“横向联系”提法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去“联”?应该是哪里有好经验到哪里去学习,而不应该结“会”、结“伙”,固定在条块上,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既能横“联”,何不直“领”——对政协工作横向联系的商榷》,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寄去后,很长时间不见音讯。后来我给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同志写信谈及此事时,他很快给我写了回信。信中说:“《既能横“联”,何不直“领”》一文,我觉得观点颇有可取,向《人民政协报》查询过,说未见到过此文,故望我将此文转交考虑发表。”1988年5月6日,《人民政协报》理论专版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对地方政协工作横向联系重新开展讨论。
1991年10月,我针对一些地方政协工作“政府化”倾向,写了《对当前地方政协工作的认识》一文,提出政协是民意机构,主要应反映民意,反映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呼声。《人民政协报》将我的文章送全国政协。全国政协研究室在1991年第26期《地方政协动态》内刊刊发了我的文章,呈送主席、副主席、党组成员。当时《人民政协报》总编辑金瑞英看到后作了批示,《人民政协报》理论部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另写一篇文章供报纸发表,我即写了《反映民意,议政献智——地方政协宗旨之我见》寄去。《人民政协报》于1991年12月31日刊出,不久被评为该报1991年好作品三等奖。后经领导倡导,反映民意观点在全国政协系统形成了共识。
在1993年《人民政协报》举办的“东升杯”《毛泽东与统一战线》征文活动中,我的《从毛泽东表扬李鼎铭先生想起》一文入选,被收入征文文集《回顾与开拓》。
1994年上半年《人民政协报》就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征文,我又写了《关于人民政协协商监督方法的探讨》一文应征,文章在4月5日刊出。12月14日应《人民政协报》和深圳市政协邀请,我出席了在深圳召开的全国首次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在会上我们对政协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