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
吴一鸾,生卒年不详,字文盛,丽水县人,明隆庆年间(1567-1572)贡生。《蒙城县志》载:“吴一鸾,括苍人,选贡。万历七年(1579)任蒙城知县。组织乡民,兴修水利,营田垦荒,始修《蒙城县志》。为官清廉,狱中蜂燕筑巢。”时至今日,蒙城百姓仍在传诵为民办实事的吴一鸾知县,被奉为廉正楷模。后人评价吴一鸾:“一尘不染,昭如日星。”
蒙城,在安徽省西北部的淮北平原腹地,有一千年古邑,名曰“蒙城”。蒙城,始建于殷商,道家圣贤庄子的故乡,因为庄子曾为漆园吏,所以古称漆园。唐天宝元年(742)由于唐王朝崇道,以庄子是蒙人,定名蒙城县。
在蒙城任上3年,主要有六大惠政。
一是惩办土豪。吴一鸾到任后,便到民间察访民情。发现蒙城突出的问题是地粮不均,土地高度集中在豪强手中,田赋却主要由农民负担,决定清丈田亩。此举得到了县衙同僚的普遍支持。于是立即发布清丈田亩的文告,张贴四乡。命县丞主持清丈事宜,从学宫中选拔秀才,组织清丈队,全县闻讯,万民振奋。该县西阳乡有个诨名叫“靠山混”的贾姓土豪,勾结乡官里正,为富不仁,作威乡里,共霸占乡民良田五百六十六亩。公堂上,吴一鸾验过乡民 “红契(地契的一种,相当于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当即判道:“查贾姓‘靠山混’,不惜朝廷恩德,霸占民田,勾结吏役,鱼肉乡里。责令退还霸占田亩,当季庄稼,由原主收获,另罚补受害民户小麦各两石,小米一石,打四十大板,带枷游街示众!”宣判完毕,堂下观看的乡民无不欢呼雀跃。
二是田分三等。惩办“靠山混”后,在全县震动极大。吴一鸾亲率衙役,不畏酷暑,风雨无阻,到各乡丈量田亩,历时两个月,共得官民田地八千四百三十四顷四十九亩九分三厘,比嘉靖年间全国统一丈量时的可耕地两千零六十六顷,多出六千三百六十八顷。麦黄时节,要进行夏征。以往夏征都是按嘉靖年间全国丈量的可耕地二千零六十六顷进行交纳的,现在多出的六千三百六十八顷,如何征收?豪强财主能按地纳粮,是好事。但豪强财主占的都是好地,普通乡民种的多是湖洼荒坡,旱涝不保收。次日,吴一鸾下乡查看地情。下乡回来后,吴一鸾经与僚属商议,发布了文告:“全县夏秋征粮总额不变。田分三等:一等淤沙地,一顷算一顷;二等坡地,二顷算一顷;三等湖洼地,六顷算一顷。一等地,每顷夏征小麦二斗四升,秋粮米七升七合二勺,永不加额。”
蒙城田亩按等级纳粮,为吴一鸾首创,直至清代,蒙城人仍受到他的恩惠。
三是奖垦招流。一日,吴一鸾翻看人口草册,令其大吃一惊。嘉靖年间的老丁册,蒙城总共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四人,而今只有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三人,五十年时间,人口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一半。
次日,吴一鸾召集各乡里正到县衙,报核鳏寡孤独和病残人。立即向抚台、颖州道台呈文,豁免了蒙城四千多人的田赋和杂贡。先后发布了两个文告:“凡回乡生产有困难者,官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旧赋、旧贡,一律不再追究。凡荒田、坡、洼废地,谁开垦,归谁所有。平原的田地每亩交纳麦米三升,低洼田每亩交纳麦米二升。不纳入国家所造的地册,永远归属私自产业。”这两项措施,大有成效,流落在外地的农民,得到消息后,纷纷返乡。顺治《蒙城县志·食货志》记载:万历二十二年,知县谷文魁清查户口,计得丁口三万八千七百二十一人。清丈田亩,计得九千九百二十六顷多。十多年间,蒙城人口增加了一万四千九百九十八人,可耕地增加了一千四百九十二顷多。
四是革除捐弊。明朝初年,由于军事需要,朝廷令每户农民养马一匹,岁纳一驹。后改为五户养马一匹,每年向官府进贡一匹子马,缺驹的农户,缴纳现钱七百贯。每户养牛,每年向官府进贡一头牛犊。老百姓不堪重负。弘治五年(1492),明孝宗改征马牛银。官府先给马牛,编订养马养牛丁册,每十丁养马一匹,牛一头,十五丁养骡马一匹。马价银:纯色马二十两,杂色马十八两,一年一征。三年征一牛犊银三钱。征银直接上缴国库。从此成为定制,不增不减,官府也不再给马牛。
蒙城应征马八十匹,马价银一千六百两,牛犊三十六头,银十两八钱,每年向国库直接缴纳。然自弘治到万历,历八十多年,农村人口因为天灾人祸,死亡流离,而官府仍然按照以前的丁册征银。尤其有的原来十家编户,现只剩一两个老人或孤儿,也要承担原先的马牛银。蒙城苦不堪言。于是,吴一鸾把马牛银摊人改为按地亩征收并按上中下三等地折算,每百亩征二钱四分六厘银,正好够上缴国库数。
五是兴修水利。嘉靖年间,洪水两次冲破涡河的河堤,淮北平原深受其害。蒙城有轩家、鲫鱼、白家、大冲、关子、洪塘、赤地等八个湖沼(现在一个也没有了),芡河、北淝河及数十条沟渠,年久失修,所以蒙城雨下三天就会涝,稍稍曝晒又会旱,旱涝灾害频繁。万历七年冬,吴一鸾发动民众疏浚沟塘河渠。时蒙城人口锐减,百姓生活困难,吴一鸾向朝廷奏准,获公粮五千石,以工代赈,自带粟米和蔬菜,与僚属亲自到各工地督工。乡民深受感动,无不尽力。历经两年,修浚沟渠34条。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吴一鸾还解决了一历史问题。蒙城与怀远的界沟,因为被洪水淤塞,两县边境上的乡民,为互占土地,经常械斗,历任知县,均未平息。万历八年,吴一鸾任拜会怀远的县令,双方相让,所退的土地都属于蒙城。复浚古沟,定疆界,两县的边界终于得到明确。
六是重建庄子祠。庄子祠,祀先秦大思想家、哲学家、蒙城人庄子。为宋代蒙城县令王竞始建。天顺年间(1457—1464),庄子祠堂被洪水淹没。吴一鸾访庄子祠堂旧址,游庄台,见祠堂成为废墟,东坡碑记、前贤题咏尽沉于黄水泥沙之中,遂生感叹,决定筹资重建庄子祠。吴一鸾慷慨好古,带头捐俸买地于城东郊,大兴土木重建庄子祠堂。新建后的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其中“逍遥堂”、“卷篷”、“梦蝶楼”各3间,大门、二门各3间,道舍3间,鱼池桥一座。“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周像,春秋祭祀。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二年后,吴一鸾又创“庄公井”于祠前。
庄子祠的重建,使中断了一百一十多年的祭庄之典,又得以恢复。吴一鸾又通过丈量土地,查出欺骗隐瞒朝廷的五顷十二亩二分,按例应入官的田地,拨给庄子祠,地租收入为春秋两祭提供祭品以及修补祠堂毁坏部分。从此以后,庄子祠能代代维修,都依赖这块田地的收入。
此外,吴一鸾还主持编纂了万历版《蒙城县志》,首开蒙城县志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