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传 书
研究历史的专家和文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当代能搞清楚的问题不留给后人;实在搞不清楚的问题,留下不同说法,让后人作进一步考证、研究,这就是所谓“多说并存”。如古处州州治从古城迁小括山(今万象山)就有二说:一说是唐中和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卢约所为。《浙江通志》有“相传约之将徙也,访之三平和尚,云‘黄牛卧处好安州’,遣人视之,适有黄牛寝,乃迁之”记载。二说是《元和郡县图记》记载:“唐贞元六年(790)剌史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北移四里就高原上。”现学界都认定后者,但这“二说”将继续留存下去。
近年来政府重视历史文化,关注地方历史文化的人多了,出版、发表的著作、文章也多了。又不断有新的“二说”出现。这些说法,有的属牵强附会,有的纯属差错,有的虽有根据,但只是“孤证”,不能定说。有的则是学术认识上的观点有别。为了给今人释疑,给后人方便,现在很有必要作些梳理,形成一个共识。笔者先就相关的十个“二说”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抛砖引玉。
1、丽水的莲城雅号问题。莲城是处州城的雅号,出自地理形势。《浙江古今地名辞典》记载:“唐中和年间(881—885)处州府治自括苍山麓括州城(今城东古城)迁小括山上(今万象山烟雨楼这座山)《方舆纪要》卷九四,这里‘众山簇拥,状如莲花’,建成后遂雅称莲城。”故小括山又叫“莲城山”。这是志书有明确记载的。
2、现存的处州府城遗址,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这是自明代何镗《括苍汇记》以来历代志书都有明确记载的。此前唐宋府治在今万象山上,元筑新城“割旧城之半,以万象山(今烈士墓这座山)为界”,有城墙遗址和1935年地图为证,亦很明确。可近年有种种新说,报纸、电视多次报导说南明门、丽阳门始建于唐代。“百度百科”《处州府城》也这样讲。还有以明成化《处州府志》为据,说唐代卢约割据时建的城墙周围有十八里,元筑新城的“割旧城之半”为十八里的一半。前者肯定差错。后者确有根据。明成化《处州府志》确有“处州城池旧在今城东七里,人称古城即其地也。唐中和间,盗卢约窃据是州而陟今地,周围十八里。约既被诛,时太守惮于迁陟,遂乃其旧岁月浸久颓圮湮没旧址,略存半以为民居。至元二十七年,处州路总管斡勤好古,万户石抹良辅议欲修筑,因旧址之半,委丽水县尹韩国宝督役。东北掘地为池,因土为城;南以溪为池,壅堤为城;西就山为城,即溪为池。城垣周围九里三十步,高阔不等,城身长计一千五百八十六丈七尺,分军守焉”的记载。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与这个记载相隔不到一百年的《括苍汇记》没有沿续?《括苍汇记》的“保围记”未提及有周围十八里府城。纂修者何镗是文史大家,是我国首部丛书《汉魏丛书》的编纂人,对此,他不可能有疏忽。《括苍汇记》被赞为“简而文,核而当,详而有体”,只能说是去伪存真。故后来志书也都没有此说。既然历代确认唐宋州治在小括山上,不可能有大于元建新府城一倍的十八里城池。而今丽水老城外大范围开发,也未挖出有城墙遗址可作证据。还有关键的“因旧址之半”,清道光版《丽水县志》明确“斡勒好古因其半而城之,以万象山为界”。这就说明是小括山上的旧城之半。
鉴于上述依据,愚以为明成化《处州府志》的卢约筑城十八里之说尚属学术研究的一个孤证,而不能作为史实作定论,改变历代沿续的说法。
3、栝州、括苍的括字偏旁从手从木问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栝州”条已讲清楚:“括:本作栝,即椤木,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既然“栝”是“括”的本字,古籍中有从木也有从手,两个括字是通用的。后来《辞源》规范用从手不从木的括,国家文字改革后亦沿用从手不从木。若从木正确,那学生用规范从手,老师批是错还是对呢?
4、应星楼原址问题。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的应星楼,早在明代就已不存在。民国十五年《丽水县志》记载:“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群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后被迭次水冲又将就圮,今由乡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1944年丽水第二次沦陷时,被日军烧毁。厦河门老人亲见日军火烧惨状,边上一株大樟树也殃及而未能幸免。并明确指认原址地点。同时还有1935年地图标识,准确无误。可现在又有说法,把乡绅孙寿芝、谭骐的“请款重修”说成异地重建,质疑现在明确的旧址不是原址。本人以为,民国15年《丽水县志》明确“遗址重建”,我们只能相信郡守赵亮熙的确认,他比我们早100多年,水平也比我们高得多,我们只能从他手上接过星火相传的火把,不应有质疑;其二,应星楼重建到乡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时间相距只有20几年,“异地重建”是不可能的。有说是当时要做公路,须移位。丽水城的环城公路是民国27年(1938)修的,后12年,此说显然不能成立。
旧应星楼已成历史,只要在原址立一个碑,作一个标识就可以,再争议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5、厦河门(行春门)的古井叫“观前井”。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记载:“观前井,在元妙观前,今名‘大井’,石栏刻‘万历七年’重修”。元妙观即玄妙观,清代避讳康熙帝玄烨,玄改元。元妙观,即晋老届庙,唐开元观,宋天庆观延续。井在道观前,故称“观前井”。这是十分清楚的。可现在还有著述文章把这口井说成“关景井”,为北宋郡守关景晖修建。其实关景晖修建的叫“关公井”,志书也有记载,在通惠门内,今桂山路边上,现还在。
6、少微山的少微星君祠和神仙宅是同一个建筑,明《括苍汇记》记载:“少微山,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名。旧祀少微星君于此,又名神仙宅。”现也有二说,把少微星君祠、神仙宅当作两处名胜古迹。这是明显的差错。
神仙宅为祭祀章思廉而建造的祠宇,因供奉有少微处士星像,后被称少微星君祠。据明宋濂《神仙宅碑》记载,最早墓前“岩旁作室”而谓之“神仙宅”。元至正年间因“坏于风雨”,道士王有大与其师梁惟适“自墓左开曲径一千余尺,直至岩巅,诛榛剪荆,造祠宇七楹间。名之曰‘神仙宅’。中祠处士星及仙翁(章思廉)诸像,东室曰‘芸香’,藏书其中,西室曰‘桔乐’,为娱宾奕棋之所”。落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六月。章思廉,遂昌人,宋南渡后自遂昌紫极寿光宫隐于少微山紫虚观。于乾道丙戌(1166)冬沐浴坐蜕,造祠之年为章思廉坐蜕200周年祭。
7、古代万象山崇福寺的两个碑记刻在一个石碑上,正面元代沙门明本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书《重修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背面为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屠隆撰文,郡布衣林芝书《重建万象山崇福寺碑》。现仅存拓本,原石碑下落不明。有文把一块碑写成两块碑,还说“完好保存在博物馆”。此“二说”不应该有。
8、旧三岩寺大殿被毁原因有二说:一说是日军飞机炸毁;二说是1949年民国党军队败退时烧毁。前不久看到民国年间出版的《旅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沿好溪至丽水》的游记。作者陈其英,他去过三岩寺,文中写了当时的情景:“寺毁于抗战期间,为敌机炸毁,仅留山门半爿危墙,寺内几堆废瓦。”这段文字足以证明三岩寺是日军飞机炸毁的,二说可归一了。
9、关于处州府城的街道问题,说法更多,有说三条直街、五条横街;有说二条直街、三条横街;有的把现在的中山街都算上了。其实这在道光《丽水志稿》中已记载明确:三纵两横。即三条直街、两条横街。分别为中直街、东直街、西直街,北横街、南横街。中直街为主街,从南明门过刘祠街到府前再转太平坊至丽阳门。东直街由行春门经处州中学边上龙门岭,到文昌阁再到岩泉门。西直街从括苍门到白塔头至通惠门。北横街由通惠门经府前到岩泉门,即今继光街(1940年改)。南横街由括苍门经南明门至行春门,即原大猷街(1940年改)。到上世纪60年代基本格局未变。这是大家都应认定的史实,不可以现代的街道去想象古代。
10、1983年建成的丽水小水门大桥,是为紧水滩电站运输大型设备而造的,这是有档可查,还有当年领导的回忆文章写明的。对此,近年出的历史文化丛书中竟也有“二说”。说是政府“决定修建万象山公园,拆除小水门浮桥,新架小水门瓯江大桥”。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当年先是拨款拟加固桃山大桥,后丽水县委、县政府领导做工作争取在小水门新建。所缺资金由丽水县筹集。选址原在大水门,后听取各方意见,选在小水门。这样清清楚楚不到30年的大事,是不应有“二说”存世的。
以上10个问题,史实清楚,应统一认识,纠正错讹,好为今人释疑,免给后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