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城东好溪津梁话沧桑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1:47

赵治中

 

在古汉语里,单个的“津”字,本义为渡口;而合成词“津梁”,则指便利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津梁”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晋语二》。其原文:“津梁之上,天又难急也。”意思是在桥梁之上,便可接引而过,化解了所有的障碍。

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处州来说,津梁在百姓的交通往来中似乎特别重要,建造起来也尤为艰难。有鉴于此,古代主政处州的有识官吏曾反复强调:

栝苍,山重水复,路转峰回。徒杠舆梁(可通车的桥梁),各随地势;野渡义航,并济行人。第桥之役,有难于平波浅港者。(清·光绪版《处州府志》卷之六)

    栝苍,即古代之处州。境内“三山(栝苍山脉西支、洞宫山北脉、栖霞岭余脉)聚汇”,到处是层峦迭嶂,幽谷深壑;又是“六江(钱塘江、瓯江、灵江、飞云江、闽江、福安江)源头”,河川纵横,溪水涣涣。先民为了生存、生活和生产,在逢山开路与踩开古道同时,得遇水摆渡和建造津梁。从古代留存的方志记载,古渡密布,桥梁众多。单就丽水县来说,就有渡口40多处,桥110余座。处州人口虽少,渡口难以统计,而建造的古桥竟达2500来座,至今尚存600余处。因为是“各随地势”,更需发挥先民的聪明才智,所以津梁的类型也更为齐全,有磴步桥、石梁桥、石拱桥和廊桥(有梁木拱廊桥、简支木梁廊桥、伸臂木梁廊桥、石拱廊桥);更因为“难于平波浅港”,故所付的人力和物力往往也超出常规。

处州府城四面环山,有大溪和好溪相夹。城南大溪除了摆渡,也尝试造桥。“处州桥(济川桥)始于端拱(988——989)”,由州守应元衮倡修(陈耆卿《处州平政桥记》)。南宋乾道四年(1168),“州守范成大新之(实为改造),名曰‘平政’,遂成丽、松、遂、龙、庆、云、景七邑之通津”(明《一统志》)后来,浮桥虽多次改易桥址,浮桥一直沿用到1984年,才由小水门钢混双曲拱桥所替代。府城东五里的好溪,亦曰东溪、东港,本名恶溪。溪称恶溪,是因湍流险阻,洪水常时毁坏田地与民居,吞噬吏民的生命。

恶溪间道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梁·顾野王《舆地志》)

好溪本自恶溪。时有陈氏子,失名,尝任永嘉长史(王府官吏,行州府事),秩满北归,卒于溪阴。……是时,陆擅蛇虎,水制蛟螭,道路绝,一境相恐……(段成式《好道庙记》)

    恶溪源出盤安大盘山,海拔940,主流长132\.2公里河宽90——150不等,平均水深2.\6 天然落差847。急流多弯,险滩密布,使“鸟不敢飞,猿不得下。舟人耸棹,行子夹马……恒赫如此,人将畏之”(李阳冰《恶溪铭》),故人称之“大恶”。

    唐文明(684)初,溪水暴涨,溺水百余人。(清·道光版《丽水志稿》卷一)

    挂一漏万的记载,亦可见恶溪为害作恶之一斑。对于这样山溪性河流,又是丽水青田、温州必经之渡口,设渡置船就更为迫切。

    清溪渡  在县十里水东庄,即《府志》所云好溪渡也。旧只一船。嘉庆(1796——1820),船重而没,死者四十九人。乃增置一船,购田地十七亩一分为修造费,立石水东村内。(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三)

    先民要过溪而设渡置船,但起始年月志书无载,可能时间相当早。如至今留有渡碑的赤圩渡,始建于三国吴龙凤[黄武]癸卯(223)。开初无专门田地作修造费用,设渡置船就会时断时续。清溪渡因为河水时而暴涨易涝,过后干涸成浅涧。而浅涧宽至150余米,古人凭当时的技术要造桥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翻阅清朝几部《丽水县志》和《处州府志》,城东好溪均无桥梁的记载。

据解放后的志书所载:城东好溪修桥,似始于上世纪抗日战争初期。193211月,开始修筑缙云至丽水、丽水至青田的公路,至1934年年底才通车。因为修筑公路的需要,城东好溪终于在铣欹奚渡建起了第一座桥——“好溪桥”。该桥长有179.2,而宽仅4,是钢筋混凝土“T”梁现浇的低水位桥。它以立柱为墩,上铺钢筋水泥为桥面。因其桥身低矮,桥基又浅,洪水季节水流经常漫溢桥面而过,故人们又称它为漫水桥。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好溪桥建成后,便利了汽车的通行,也方便了行人过溪。但是,桥面实在太窄,汽车只能单行,而不能交会,因而车流量很有限,公路上车子稀稀拉拉;过桥人多时,只能站在路侧狭狭的路唇上,得等车过后再走。因为是漫水桥,丰水期水流漫溢桥面,车子只能望溪兴叹,有时好几天不能过桥。桥面水浅时,行人因冒险而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浪头冲走;司机不甘心等待,尝试过桥而遇上熄火,弄得进退两难;更有甚者,汽车被冲至桥下,落得人货两空的境地。还因为桥的墩基为磨擦低桩承台,河床覆盖层又为松散砂石,抗冲能力相当脆弱,故桥面常被大水冲毁,桥基沉降塌陷,使得车辆长期不能通行。19407月,为阻滞日寇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竟下令将丽青公路海口到丽水段36公里自行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 101丽青公路才全线修复再通汽车。其好溪桥成了普通行人桥——没有汽车通过而只有行人经过,完全公路桥有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好溪桥通行的车子日益增加(每日也就是几百辆);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子承载加重,路面和桥基的损坏,好溪桥先后在1953 年、1964年和1974年三次进行大修理,以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拨乱反正,重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83 11 21日,动工修建“好溪大桥”,取代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好溪桥”。工程于198549竣工,430大桥通车。好溪大桥由省交通设计院设计,省公路工程局第三工程队施工。大桥共耗用木312.5立方米,水泥1488.85吨,钢材178.5吨,实际用工59006日,造价166.33万元。

桥长243.57 ,桥面净宽9,两侧人行道各宽1.512孔,每孔净跨20 。桥中6孔为平坡,两端各3孔为3的纵坡。系预应力双孔空心板梁中水位桥。桥面高程:吴淞52.395 设计洪水位(1/10)为50.5 。墩台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丽水市交通志》,海洋出版社,1983年,165页)                    

    好溪大桥通车以后,原先的好溪桥再无使用价值,故只好弃而不用,作为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传统的文化遗产而保留着。好溪大桥,作为当代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在运输物资、发展生产、人员往来和交流文化等方面,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随着1996年金温铁路的修通,丽水火车站的建立;2000 7月丽水地区的撤地设市,浙西南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市区绕城公路四通八达;浙江四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过境丽水的330国道车流量的猛增,好溪大桥又成为丽水青田交通运输的瓶颈。为解决车辆交通拥堵状况,丽水市政府于2001年年底决定改建原好溪大桥,又在左幅新建大桥。改建的右幅大桥和新建的左幅大桥,合称为“水东大桥”。

水东大桥由市建设局立项,市财政局投资,工程概算投资2004万元,委托市交通局实施建设。大桥按城市道路要求来设计,设计时速为每小时60公里,夜间灯光色彩亮化;大桥全长460 ,桥宽31.5,主车道为双向四车道,中央设隔离带,两边的非机动车道各4.5,外加彩色地砖的人行道宽各3.25。工程于2002 3月开工,新建的左半幅于2003 51通车,改建的右半幅于2004春节通车。整个工程于200581完成交工验收,同时实体工程移交市政管养。

相隔20 年后而修建的水东大桥,是城东好溪上的第三代桥。它展示的是21世纪我市桥梁建设的新成果,设计更科学,技术更先进。桥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车辆流速提高了,日流量成倍增长,每日达两万辆以上。如今,大桥上车辆源源不断,日夜川流不息,为输送物资与运送旅客而奔忙,强有力地支援我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  

俗语说:滴水可见太阳。津渡作为巨型的建筑物、物质文明的结晶与地方文化的载体,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沧桑巨变。城东好溪上的清溪渡,延续上千年之久,反映的古代农耕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社会进展的缓慢。好溪桥,是2030代因公路建设的需要而造的低水位桥梁。它开始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桥墩用“T”梁而不用石条斜顶支撑。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进步,可以称得上是跨越矴步桥、石梁桥、石拱桥的现代桥梁建筑,故人们称它为“水东洋桥”。但其科技含量较为有限,造型十分简易。好溪大桥,则是当代改革开放年代建造的大型中水位桥梁。预应力双孔空心板梁技术的应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桥桩等,都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造桥技术的突飞猛进。水东大桥是我市新世纪桥梁标志性建筑:桥姿雄伟,桥面宽阔,分主车道、隔离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而具人性化。夜间灯光色彩的亮化,又是新世纪高科技灯艺的应用。夜间,闪亮着车灯的车子如火龙穿梭而过,与流光溢彩的路灯相交织,大桥绚丽多彩而又耀眼夺目,真有如天上热闹的街市。

    清溪渡已不复存在了,而好溪桥、好溪大桥和水东大桥却完好无损地并排耸立在城东好溪之上。它们不仅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物,而且也是一件件庞大的艺术品,显现着地方道路飞速发展的清晰脉络,承载着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反映着我区古代、现代和当代的社会风貌和地方特色。在今天,好溪大桥还是支撑地方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