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伟
音乐工作者阙仲瑶,原丽水县碧湖镇人, 1899年出生。1921年(民国1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在明星歌舞团担任伴奏。以后在丽水处属联立中学、浙江省立十一中学(丽水中学前身)、省立宁波中学、省立温州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第三战区政治部任音乐教官。他谱写的《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受到国民党文化宣传部门推崇,知名于音乐界。
这首进行曲的歌词是这样的:“烽火漫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受着空前的浩劫。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我们在大世界的洪炉里锻炼成一个革命的青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两重任务已紧紧地压在我们双肩。我们是三民主义的青年,民族的中坚。看准敌人,握紧铁拳,踏着先烈的鲜血,完成抗战大业,收复祖国河山,胜利就在明天。”
整首歌曲的旋律雄壮、激昂、催人奋进。歌曲开始的节奏低沉、悲愤,描绘出祖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继而坚定、沉着,道出了当代青年肩负的重任,再进入明快、亢进的节奏,令人热血沸腾,激励人们一往无前地去完成历史使命。最后一句铿锵有力,从内心爆发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5 6 7 2︱2 —— 0 1︱1——0‖
胜 利 就 在 明 天.
1943年春季,我在浙东第二临时中学读初中,校址是现在莲都区老竹镇榴溪。丽水籍的同学把阙仲瑶谱写的这首歌带进校园,很快就在同学中传唱。下午课后,各班同学们自动聚集在一起,高声学唱这首歌。晚饭后,同学们在学校附近田间小道、小河边散步,边走边唱抗战歌曲。阙仲瑶的这首歌是大家最爱唱的一首,同学们个个心潮澎湃,热情奔放。在这首歌曲和其他抗战歌曲的感染和熏陶下,同学们都以争取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为己任,发奋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互助,千方百计克服战时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有用人才。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光是原宣平籍的浙东第二临时中学同学中,就有担任中科院博士研究员、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高级药剂师、中学高级教师,在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更多的是在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勤奋工作,为人民的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1943年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有一支抗日宣传队来到浙东第二临时中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白天分头召开小型座谈会,晚上在全校师生集中的操场上挂起屏幕,他们利用放幻灯配上口头讲解,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宣扬爱国军民在前方英勇作战,后方全力支援前线的动人事迹。幻灯放映结束,宣传队长站在司令台上要求同学们唱一首抗战歌曲。学生会文艺部的一位同学马上跳上台,指挥大家齐唱《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把全场气氛推向最高潮,在我们这批稚气十足的青年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六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却好像发生在昨天。
不久学校接到动员高年级男学生参加远征军的通知。当时国民政府为了保卫大西南,保卫中印公路这条战略运输的安全,发出动员十万知识青年参加远征军开赴中缅边境对日作战的号召。经过学校领导动员、自愿报名、体格检查,第一次批准五名高三年级的同学光荣应征。全校师生集队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欢送五位佩戴大红花的应征学生入伍,从榴溪一直送到五里路外的老竹村口桥头。回校的路上,同学们自发高唱《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悲壮、激越,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情景。过了两个月,学校又批准第二批十多位同学参加远征军。
在文化大革命中,碧湖镇的造反派根本不知道阙仲瑶这首歌的曲子和歌词内容,只是听人说阙仲瑶写了一首歌,得到国民党当局的赏识,便推测既然能得到国民党当局的赏识,必然是为国民党歌功颂德的,进而推理必然是反动的。于是就以“写反动歌曲歌颂国民党反动派”的罪名,召开大小批斗会,对阙仲瑶进行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关牛棚、有病不准治,直到1974年含冤去世。
“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一段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反各种冤假错案,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阙仲瑶谱写的这首歌,也应该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阙仲瑶除了谱写《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以外,还编写《小提琴演奏法》、《笛演奏法》,编选《抗战歌曲》和《苏联歌曲选》两集。后人对这位音乐工作者的业绩是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