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
在高楼林立的丽水市区东北角,隐藏着一个香樟弥漫、纯朴幽雅的古村落——圳古村。圳古东临寿尔福路、南接丽青路,与西边的后铺村仅一堰之隔,北边是充满民族特色的民俗乐园。时光仿佛在它的身上没有划过痕迹,在城市快速发展之中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城中村。
据《丽水市地名志》记载,圳古村(圳:丽水方言用字,读音“yue”,即“堰”)建于古好溪堰渠之东而得名。早期的圳古村有两条古堰渠从村落两边流过,西边堰渠是现今好溪堰的主渠道,据说开凿于上世纪50年代;东边的堰渠是好溪圳古代时的主渠道,堰渠旁的两株近五百年的古樟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两条堰渠把圳古村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就像一位母亲呵护自己的婴儿一样。生生不息的好溪水流,似那静静流淌的血脉,滋润着圳古的角角落落。
两三百人的圳古村是个不大的村庄,而它在清朝年间却是交通要塞,两条古道穿村而过,那是连接城区与栝苍古道的必经之路。
东边的古道沿古堰而建。村里的老人说,“这条古道可是丽水的通京大道哩!”言语之间流露出几许自豪。老人所说的通京大道,其实就是栝苍古道。栝苍古道,始拓于东汉至南朝(25-562),当时只是一条崎岖的山间小径,但也是州、县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宋代辟为通京大道。到元、明、清三代,栝苍古道已成为驿传干线。元明时期,栝苍古道以望京门(丽阳门)为起点,北偏东行经皇华亭(接官亭)东折至九里。到了清代,改从岩泉门(虎啸门)为起点,由廿八都过黑桥(今海潮)东北行,经圳古至九里村。由九里东北行,过望城岭至岩泉,从岩泉村北登岩泉岭,过枫树湾,出缙云。在民国23年(1934)丽水至缙云公路未建成之前,圳古村一带过路行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而今,古道两侧长满了杂草,有些路段的路面也已经被水泥覆盖。
另一条古道贯通圳古村南北方向。在村口的古樟旁,一座简易石桥跨过好溪堰渠。从村民口中得知,这座桥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仅由三块丈许长的青条石拼凑而成。它始建的年月早已无法追究,听村中的长辈讲起,自从有了圳古村就有了这石桥,以前只行人,现在车辆都一直在上面通行,经历无数风吹雨打,仍完好无缺地继续发挥它的价值。过桥沿古道行200米许,路旁立着一块青石碑,碑身高80厘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厚约15厘米,碑的上方正中是一个阳刻负屃(龙之第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形象逼真,碑的正文阴刻楷体五字“泰山石在此”,它于别的石碑不同,碑身之下有一个完美的底座,原来,这是块乡村里的“石敢当”。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泰山石在此”或“泰山石敢当”之类,以辟邪趋害,禁压不祥之意,这个传统在丽水乡村民间一直延续至今。
据说,出了圳古村沿着这条古道可到丽水城北的天宁寺,这是清代以前丽水城东一带居民通往栝苍古道的要津。
胡公庙,位于圳古村北。坐北朝南,单层明清风格建筑,栋尖高约6米,东西宽12米,南北长约18米,门前立有一对石狮子,十分神气威武。大门口石阶进入石质门面,绘有秦琼和尉迟恭二门神,显得一脸正气,神勇非凡。门额上书“胡公殿”,两侧对联一副,上联:“一村日进千乡宝”,下联:“四境时招万里财”,为行楷繁体。门内是天井,两边的花坛里各植一棵枇杷树,长势旺盛,已与房顶试比高。正殿三开间,各木构件均为1993年所制。据说,当时修建时,换下的一根栋梁,直径有五六十公分,梁的腹部还刻有“大清某某年造”等字样,可惜后来给人拿回家当柴火烧了。两侧墙壁上是栩栩如生八仙过海图。正中间是胡公及二相公像,胡公即宋兵部侍郎、永康人胡则,胡则(963-1039),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少果敢有才气。宋端洪二年(989)中进士第,为婺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他一生做了四十年官,继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累官至兵部侍郎等官职,任上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所到之处都有政声。明道元年(1032),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诏许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尊为“胡公大帝”。处州与衢、婺两州相邻,因此对胡公的崇拜也极其盛行。东间为关帝君及周仓、关平像,原先,村口有关帝庙,后毁,始建年代无考。1993年,村里修建胡公殿时,增置。关帝君就是关羽,丽水一带俗呼“关公”和“关老爷”。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帝君也是丽水民间普遍崇拜的神灵之一。
西间主供的是社稷神。社稷神即“土地公公”和“五谷神”的合称。在丽水一带,几乎各个村落都有供奉,或单独建庙,或与其他神灵合用一个庙宇。正因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社稷神的原因吧!
村东有三官庙,解放后被拆毁,而今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古遗址以及一些老人残缺的回忆。
据说,圳古村东还有一处义冢。后来年代久远,就被当地百姓平整耕种了。这和道光《丽水县志》所载完全吻合:丽水义冢,一在县东北五里堰古,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府韩裴置。义冢,古称“漏泽园”,专置死而无归者,当属当时慈善之举。
圳古村共有79户321人,其中畲族53人,占全村人口的六分之一,是目前丽水市区畲民最为集中的聚居点之一。
圳古畲民大都汝南郡蓝姓,得姓始祖为龙期(也称“龙麒”)的次子蓝光辉。因龙期帮助高辛帝平番之后,不愿在朝为官,蓝光辉随父从河南徙居广东凤凰山,刀耕打猎,繁衍子孙。北宋开宝年间(971-983)迁居福建罗源县西南乡。嘉靖二十四年(1545)四月初八,蓝谨传(蓝大二郎)由西南乡迁居处州云和县一都安溪青石岩。
蓝谨传曾孙蓝世贵迁居一都横山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蓝世贵玄孙蓝小六郎由云和一都横山下迁居丽水十一都大济。蓝小六郎五世孙蓝廿五迁居定岗,蓝廿六迁居秧板。蓝廿六子蓝十七郎从大济迁居圳古。后来,蓝廿五曾孙蓝新财迁居圳古。目前,圳古蓝姓就是蓝廿六和蓝廿五兄弟两房的后裔。蓝新财是有名的畲医,行医济世;蓝十七郎一家则发扬畲民勤劳勇敢的传统,辛勤务农。蓝姓后裔在圳古很快生根发家。目前圳古仅留的两幢砖瓦结构的古民居就是蓝家祖上留下的。在好溪堰流域,凉塘村的畲民也很集中。凉塘蓝姓也是大济蓝小六郎的嫡传后裔。
走进圳古,仿佛穿越了几百年前的时空。城市的喧嚣屏蔽在高楼大厦之外,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份宁静古朴。踏在由鹅卵石铺就的古街上,那些承载了千百年打磨的时光,仿佛从不曾远去,而街的尽头悄然地延续在通京栝苍古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