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
梁村梁氏,自古为栝苍望族。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处州人梁旃见渥川泉甘土厚,遂从城内迁居于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梁村,距丽水城西北32公里,坐落在狭长谷地之中,有渥溪穿村而过,因此古称“渥川”。据《宣平县志》载,古时此地就有“白象卷鼻、飞鹤下田、天鹤孕胎”等十景。北宋时,梁氏定居后改名“梁村”。梁村唐宋元明属处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丽水析置云和、宣平县,梁村归属宣平;1958年4月,宣平撤县,梁村重回丽水县,属梁周乡,后改属曳岭区永丰乡。梁村今属莲都区老竹镇,人口近1300人,以梁、陈二姓为多。
一、梁氏溯源
《安定郡梁氏宗谱》载,梁村梁氏,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嬴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康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梁康伯成为梁氏得姓始祖。
梁康伯玄孙梁益耳(?—前618),为晋国大将。梁益耳之后梁统,字仲仁,居安定郡乌氏(今甘肃平凉市一带),汉武帝时为大中大夫,逢高山侯。梁统生梁竦,字叔敬,封褒亲侯。梁竦生梁雍,封乘氏侯。梁雍生梁商,字伯夏,袭乘氏侯,阳嘉四年,拜大将军,进太傅,永和六年秋,卒,谥号“忠侯”。梁商生梁不疑,永和六年(141),官河南尹,建和元年(147),封颍阳侯。
梁不疑生梁万,迁居魏郡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梁万生梁弃疾。梁弃疾生梁容。梁容生梁文登。梁文登生梁策。梁策生梁遐。梁遐生梁廉。梁廉生梁祖。梁祖生梁昆。梁琨生梁德仁。梁德仁生梁开。梁开生梁秩。梁秩生梁毗,字景和,周武帝时,举明经,历任布宪下大夫、行军总管长史、并州别驾、武藏大夫。隋受禅,进爵为侯。拜治书侍御史,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出为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徵散骑常侍、大理卿。仁寿初,进上开府。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梁毗生梁玄侃。梁玄侃生梁诞。梁诞生梁玖。梁玖生梁超。梁超生梁肃(753-793),唐代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宽中,建中元年(780),登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贞元五年(789),召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史馆修撰。梁肃生梁昶。
梁昶生梁顗,于咸通年间(860-874)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梁顗生梁肇,号武夷山人。梁肇生梁迈。唐末,梁迈携弟梁逊探亲到丽水,遂定居古城隍庙侧(梅墩附近)。
梁迈生子梁弥远,梁逊生子梁弥大。梁弥远生五子,长子梁曩,居郡城仓前,五世孙梁汝嘉,官至户部尚书;次子梁怀,居城郊下河;三子梁旃,出继叔父梁弥大,为梁村始迁祖;四子梁蔡,居碧湖三峰;五子梁郎,居南乡石侯。
二、簪缨世家
曳岭一带,自古以民风淳朴,注重教化闻名处州,梁村梁氏在诸族之中,当属楷模。《处州府志•祥异》载:“绍兴二十三年(1153)夏,丽水县懿德乡梁氏所居小溪,忽中流涌起若柱,高二丈余。是年梁安世乡举,甲戌登第。至咸淳九年(1273),复然,梁泰来乡举,甲戌登第”。如此看来,竟连地方志书对梁氏科举兴盛之风赋予神秘色彩。
经查《处州府志》、《丽水县志》、《宣平县志》及《安定郡梁氏宗谱》,梁村梁氏科举入仕规模令人惊叹。其中进士10人、举人3人、贡生35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梁村梁氏共有进士科登第者10人,其中宋代9人,明代1人。梁朴,绍兴甲寅进士,历官建德县尉、建昌主簿、桂阳军司法;梁汝永,绍兴庚寅进士,官兵部郎中、中奉大夫;梁安世,绍兴甲戌进士,官广西道转运使;梁致恭,开禧乙酉进士,官建安知县;梁叔銛,乾道已丑进士,官乐清主簿;梁锴,绍熙庚戌进士,濮王府教授;梁椅,嘉熙戊戌进士,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梁泰来,咸淳甲戌进士,补迪功郎,台州宁海尉,生平著有《菊平小稿》,其中《龟山赋》、《潘氏前言录序》收入《全元文》;梁梦夔,咸淳戊辰进士,补文林郎;梁以孜,洪武乙丑进士,官永城县丞,擢平遥知县。
明、清时,行省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举者可授知县等职务。梁村有梁鎛、梁爵、梁以孜等3人中举,均为明代人。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梁村梁氏共有贡生35人,其中宋代7人,分别是梁佐、梁深、梁仲益、梁洵、梁挺然、梁梦魏、梁梦旋;元代1人,梁惟厚;明代12人,分别是梁道瑶、梁豪、梁锺、梁仪、梁泰、梁鸿翔、梁波、梁枢、梁轼、梁照、梁榜、梁学道;清代15人,分别是梁用中、梁继善、梁祚善、梁天眷、梁天成、梁大钦、梁乔、梁甫、梁位、梁佐、梁畏、梁明泰、梁天鸾、梁儒林、梁品芳。
此外,梁氏还有通过征辟、人才、武功等等途径进入仕途的竟有120人之多。
三、血战东岩
明代丽水乡贤何镗称:“海内称十八洞天……惟青田石门为最胜,缙云仙都为最奇,而窜窿崛起,怪伟环峙,莫过于定宣邑之东西岩。”而东西二岩,又以东岩为最。东岩,又称“赤石楼”,高60余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岩壁呈赤色,故名。古人有诗云:“白日依山近,琼楼矗石危。千峰霞散绮,幻出赤城奇。”上赤石楼顶唯一途径需身傍峭壁,脚踏斜蹬,手攀穷窿,旋转于石缝之间,穿过二道“天门”方可到达。岩顶宽广,面积20余亩。处身岩顶,疑为仙境。时间上溯到北宋宣和三年(1121),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惨烈的血战。这次战争的主角就是梁村梁氏孚将等四兄弟。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起义军洪载部经松阳,攻取处州城,随后攻取丽水各乡。丽水十乡只有懿德、宣慈、应和三乡未被洪载部控制。洪载想接着攻取温州,于是遣僧道珍劝降梁孚将、梁孚光、梁乎锡、梁孚惠四兄弟,并以富贵相许。梁氏兄弟拒不听命。洪载大怒,率军夜袭懿德乡,纵火焚烧了这一带的民房。梁氏兄弟尽倾其家资,募壮士千人,与曳岭脚蔡氏兄弟纠集懿德、宣慈、应和三乡民众,抗击洪载部队。梁孚将组织反扑,后撤到距离梁村十里外的东岩,据险地进行顽强抵抗。东岩山“四面斗绝,缘崖为门,上则泉壤甚沃,草木可蔽隐”。义军举兵围困东岩三个月,发起猛烈攻击二十余次。梁孚惠被打得遍体鳞伤,“身被十数创”,仍英勇杀敌。最终,地方武装击败了洪载部队,斩首二千余。洪载只得分兵攻打龙泉和青田,后转向温州。朝廷奖赏梁孚将等功绩,授予官职,梁氏兄弟力辞不受。
梁氏族人为纪念这次战争和英勇的梁氏兄弟,在东岩建禋德祠祭祀。南宋词人韩元吉作《禋德祠碑铭》。韩元吉在文中高度赞扬梁氏兄弟英勇善战、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三月之捷,百世之利。尔耕尔桑,食则以祭。禄不报功,天道罔愆。有孙四贤,富贵其联。繄德其积,岂惟战多。勒铭山巅,其永不磨。”
四、神童安世
梁安世(1136-1195),字次张,号远堂。梁安世为梁旃五世孙,梁孚惠次子。他天资聪敏,幼时就酷爱诗书,过目成诵,乡人称其为“神童”。13岁那年,梁安世到东西岩游玩,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游岩》一诗:
嵬嵬顶僧庐,千霄跨飞阁。殿香逼象纬,岩风楼洞壑。古今擎天心,昏晓礙云脚。借作月中梯,仙桂待斫却。
绍兴二十四年(1154),才18岁的梁安世踌躇满志,奔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荣登金榜,与著名诗人范成大等同举进士。初授湖南衡山知县。淳熙四年(1177),擢大农丞(掌管农桑、水利等事务),出任韶州(治所在今广东韶关)知州。淳熙五年,趁赴韶州之机,回栝苍,刻刘安世(司马光的门生,北宋学者,官至左谏议大夫,)《尽言集》13卷。
淳熙六年(1179),梁安世升任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桂林)转运使。在桂期间,他遍游桂林诸山,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从他的题刻中可以看出,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使他着迷,经常邀请友人游山览胜,在桂林山水间印满了足迹。如他在《西江月·七星岩》中写道:“南国秋光过二,宾鸿未带初寒。洞中驼褐已嫌单,洞口犹须挥扇。 夕照千峰互见,晴空万象都还。羡它渔艇系澄湾,欹枕玻璃一片。淳熙庚子重九,梁次张拉韩廷玉、但能之、陈颖叔同游。”在另一处题记中写道:“淳熙辛丑立秋后一日,括苍梁次张拉清江徐商老、浚仪邢之美、延平张子真、柯山李伯寅来游。当暑而寒,剧饮不醉。”
梁安世还经常进入岩洞中探险。淳熙八年(1181)夏至日,梁安世邀请徐梦莘(即徐商老)等六人去探访七星岩洞,一行人带着干粮、绳索,举着火把,走进幽深黑暗的岩洞。在岩洞里,他们发现了深不可测的地下河和挂满洞壁的钟乳石,这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令他们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梁安世心有所得,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乳床赋》(附后)。
梁安世在这篇赋文中,以极尽华丽、生动的辞藻,描绘了桂林的地理特点和钟乳石的奇姿异态,进而提出对钟乳石形成的独到见解,还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思和感悟,文采斐然,想象力丰富。然而,最难得的是他对钟乳石形成的见解:“石有脉其何来?泉春夏而渗流。积久而凝,附赘垂疣”,“抑尝以岁而计之,十万年而盈寸,度寻丈之积累,岁合逾于千万”。这篇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赞美了桂林山水,也探讨了钟乳石的成因,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钟乳石形成的珍贵文献。
《乳床赋》刻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原摩崖于城东普陀山留春岩。“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修人防工事,大部分被毁坏,只剩下10余字。1985年由桂海碑林博物馆据原拓本重刻,现立于该馆碑阁中。
梁安世还有一篇著名的《弹子岩题记》。这篇题记以极为精炼的语言,描述了弹子岩周边环境及自己与友人游览的愉悦心情:“诸岩多奇观,独少宽平。纵步之适,惟弹子岩。岩前有地百余亩,水竹窈窕,环以远山。经略眉山刘公火享始买地为圃,隔桥筑亭。仰观岩石,如坐冷泉对飞来诸峰,遂为桂林胜游之最。淳熙庚子中秋日,会于灵隐亭登舟贯龙隐,得雨甚凉,溯流酌癸水亭上,醉,荷香而归。”该石刻高53厘米、宽53厘米。现存桂林弹子岩。
据清雍正版《广西通志》卷五十一载:梁安世广西离任后改提点刑狱公事(提点刑狱司的主官,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正三品)。
梁安世诗文有声当时,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文学家,官至左丞相)称其“义高词古,深得欧、苏二文忠遗意”(《与韶州梁守安世书》)。宋代学者、丽水人俞文豹谓其“蕃马步衔青苜蓿,羌儿卧唱白铜”之句,“压倒少陵”(《吹剑录》)。《全宋词》录梁安世词1首,《全宋诗》录其诗8首。所著有《远堂集》。
五、梁氏古迹
梁村不仅自然风景秀丽,而且还有很多文化古迹,仅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处。
河桥,坐落在莲都区老竹镇梁村西侧约100米处的渥川溪上,是一座三折边单拱石桥,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东西走向,全长11.27米,宽1.73米,高3.1米,净跨11米。河桥桥台由块石、卵石混合砌筑,桥拱架呈八字形,斜拱用并列三根扁长条石,拱顶安置桥面石板,折边之间以横锁石联固,桥面分节三列四块石板铺设。桥石板北侧壁刻隶书阳文“嘉靖壬寅年里人梁□造”。河桥是浙南山区常见的八字撑石桥,其特点是桥脚像八字支撑桥面,桥脚上不砌侧墙、填肚,以利于宣泄洪水。这种桥梁适应山区小溪众多、易于暴发山洪的自然条件。据专家称,在莲都古代八字撑桥梁中,河桥的时代最早,最具有山区桥梁代表性。2011年2月14日,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广西路提刑官梁安世辞世后,葬老家渥川槠数凸。墓园位于今梁村西约500米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面积约42平方米,封堆用卵石垒成,高约1.2米,前有两级卵石踏垛。梁村自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以来,是梁姓人繁衍定居之地。2004年3月25日,丽水市政府将梁安世的墓园公布为丽水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渥溪桥,此桥东西走向,因桥跨“渥山之麓下泻,在两崖相距中澎湃”的渥溪,故名。宋大观年间(1107-1110),梁旃七世孙梁侅始建。据《宣平县志》载,梁侅生前乐善好施,每年年底将积谷分给贫困的乡民;平常到各地采集药材,请医生王明道施舍给前来治病的贫民;他还创立义塾,供族中子弟以及附近相邻学子无偿就学。渥溪桥明朝时维修三次。现桥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里人梁祚旋重建。桥长17米,单孔净跨9.8米。面阔3.3米,矢高6.1米,有廊屋7间,立木柱,盖青瓦。桥型仍保持宋代建筑物风貌。
梁氏后人有诗云:“青峰夹岸水迢迢,几度重修构石桥。画阁数间笼夜月,飞虹一道锁溪腰。洞门半浸中流浚,砥柱频通去路遥。司马倘教经渥涧,升仙妙句任题标。”2004年3月25日,丽水市政府将渥溪桥公布为丽水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