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丽水县志》主纂孙寿芝的乡试硃卷
作者:   来源: 区史志办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0:26

吴志华

    孙寿芝(1856-1930),字兰友,丽水县城三坊口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历任仁和、瑞安、新昌等县教谕。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卸职回乡。三十四年任处州中学堂附设师范科学监。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与谭午峰等士绅十余人,劝说处州驻城帮统李茂清投诚,光复军光复处州,寿芝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部部长。民国元年(1912) 2月后,在处州师范学校任教十余年,大总统黎元洪褒题“无言人间”匾额。13年(1924)夏,经县议会推聘总纂《丽水县志》,15年春成稿付梓。

    近日,笔者在某处查找资料时,发现了一本清光绪癸巳恩科(1893)的《浙江乡试硃卷》(聚奎堂刻本),尺寸不详。该硃卷的主人公是清末丽水贤达孙寿芝。硃卷内容详实可靠,是研究丽水孙寿芝及清代科举制度的珍贵史料。 硃卷,也叫朱卷,科举试卷的名目。明、清两代,为防考官徇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中后,将本人在场中所作之文刊印赠人,也叫朱卷。

    清代乡试,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的就可授官或入国子监深造。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在第一场的前一日点名发给试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是为定例。每场散给题纸,每人一张。题目由主考亲写或房官代书,在聚奎堂刻题,再按士子人数印刷,并以若干张解部。清初每场科目,时有更迭,乾隆五十二年(1787),头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四书题出论语、学庸、孟子。二场试经文五篇,题出易、书、诗、春秋、礼记。三场试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为永制。至光绪年间仍沿旧制,以八股文取士,因流弊日深,不得不因时变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諭内阁:“自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因此自光緖二十八(1902)年始,所有乡会试、及殿试策问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沿自明朝的八股文程式正式废除。

    该硃卷共24页,封面为龙纹“钦命四书诗题”,硃卷内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履历,记载孙寿芝的字号、排行、出生年月、籍贯、撰述、行谊,并载本族谱系,上至始迁祖,下至子女、同族尊长、兄弟辈以及母系、妻系无不载入者。凡有科名、官阶、封典、著作,亦注入名下,再录师承传授,如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之姓名、字号、科名、官阶,以示学问渊源有自。第二部分为科份页,载本科科份、中试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阶与批语等。第三部分是试卷与文章。

    孙寿芝的出身家世叙说较详,大意是:孙寿芝,原名受芝,字兰友,号紫珊,一号荔弄,行一,咸丰丙辰年十一月十一日吉时生,处州府丽水县拔贡,民籍。候选直隶州州判,改就教职分发委用教谕。始迁祖孙开宗,原籍不详;七世祖孙世发,配卢氏;六世祖孙如杰,配戴氏;高高祖孙上润,配程氏;高祖孙秉相,配余氏;曾祖孙得明,字视远,国学生,配聂氏,例赠孺人;祖孙毓瑞,字聘三,赠征仕郎,直隶州州判,配聂氏,赠七品孺人;父孙绍康,字承先,候选从九品,例授登仕郎,敕赠征仕郎,直隶州州判,配谭氏,敕封七品太孺人,谭氏为贡生、五品候选同知谭学铭次女。孙寿芝娶叶氏,系从九品叶炳青女。继娶何氏,系附贡生何云照孙女、翰林待诏衔何玉墀之女。孙寿芝生四子,祖诒、祖诜、祖谋、祖减,俱幼读,三女俱未字。孙寿芝祖辈以上未显,母亲出身处州望族的谭家。谭家先以行商,后崇教,是清代中晚期教育世家。如孙寿芝的舅父谭献就是丽水著名的教育家。此外,该硃卷收录的还有孙寿芝的族亲99人,不作详录。

    孙寿芝的庭训受业恩师有5人,分别是廪贡生、丽水人王宗诰(字湘舟),知府衔俞绍增,进士、府学教授王宝善,进士、处州知府萧书,处州知府陈璚。问业师7人,分别是贡生谭献,贡生、前圭山书院掌教郑以德,平湖教谕、前圭山书院掌教王宗训,举人、云和训导陈莹,举人、前府学训导汤鼎禧,进士、吏部主事、圭山书院掌教沈瑜宝,进士、府学教谕、莲城书院掌教王启渠。受知师28人,分别是前丽水知县王绍庭、前任浙江学政丁绍周、前处州知府潘绍诒、前儒学训导张侃、前浙江学政胡瑞澜、前浙江学政黄倬、前丽水知县彭润章、前圭山书院掌教吴成周、前儒学训导吴有伦、前丽水知县王潭、前丽水知县赵联登、前温处兵备温忠翰、前丽水知县胡鸿基、前浙江学政张澐卿、前浙江学政祁文恪、前处州知府胜凯、前丽水知县罗信北、前儒学训导施棣、府学训导盛传均、前丽水知县纪彭陵、前浙江学政刘廷枚、浙江巡抚刘秉璋、前浙江学政瞿鸿禨、举人吴唐林、本科提调王光祖、本科监试任锡汾、本科内监试郭式昌、本科内收掌张浚万。师承传授老师中,一般受业师与考生的学问渊源最为密切,问业师次之,而受知师不一定与考生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学籍行政隶属关系的官员或本科考试的考官。

    科份页共有2页,科份页第一页载孙寿芝在本科考试的房号为第十一房,中试名次为第七十二名举人。主考官姓名、官阶与批语为 “同考试官即用知县郑 阅,荐批:意到笔随,经策清新”;“大主考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本衙门撰文周 取批:志和音雅,经策圆湛”;“大主考四品衔通政使司参议殷 中批:气静神和,经策爽朗”。 科份页第二页是本房原荐批和聚奎堂(贡院内批卷的场所)原批对一、二、三场考试分别所作的批语。(具体批语略)从这份资料中可考当时一份卷要经过五个层次批阅,分别是本房荐批、聚奎堂原批、同考官阅批、大主考官取批、大主考官中批。可见古时科举阅卷制度的严格程度。

    第三部分是试卷与文章共有4篇。

    第一篇题为《孔子曰: “‘见善如见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孙寿芝用了750个字发表观点,文章短小却言之有法,有“本房加批”为证:“清而能腴,淡而弥旨,文成法立,水到渠成,非面壁十年,未易臻斯功候。”足见当时考官对其文章的高度赞赏。

    第二篇题为《故君子尊道德性而道问学》。此题论述共728字,也是一篇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本房加批”为:“题外无一枝词,题内无一剩意,醒心豁目,仍复切理,餍心此颠扑不破文字。”

    第三篇题为《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此题孙寿芝用了727个字进行阐述,“本房加批”:“文异地而涌泉,非秋而垂露,兴会淋漓,无懈可击。”处州知府陈璚榜前批语:“首艺书味在胸,如不经意而出,方珪圆璧,动合矩度。次朴实说理,妙仍显豁呈露,绝无艰涩陈腐之病。三兴酣落墨,愈唱愈高。名世文章金鸑鷟,出群行止玉麒麟。自是投时利器。”

    第四篇为诗题,题目为“赋得画烛秋寻寺外山,得山字五言八韵”。 孙寿芝题诗:“秋色杭州好,层峦寺外环。几人烧画烛,一路访名山。爽籁延松径,禅声逗竹关。红摇双屐影,青觅万峰鬟。蜡炬千枝艳,螺痕几曲弯。光分明月夜,路指断云间。拄笏吟情远,闻钟俗虑删。金莲恩赐渥,蓬岛列仙班。”“本房加批”:“秀语夺山绿。”处州知府陈璚又于榜前批道:“俊逸清新,其秀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