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共和国不会忘记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20:06

——谨以此文纪念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

莲  史

 

    抗美援朝即抗美援朝战争,也叫抗美援朝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一场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时2年零9个月,于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战争背景

    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同时,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为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就朝鲜统一问题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1月底,斯大林同意金日成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队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入侵。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所有军队均归驻日的美军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公然干涉朝鲜内战。

  这时的朝鲜人民军正处于节节胜利,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铁原战役、大田战役和洛东江战役,占领了南朝鲜90%的地区,把李、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区。8月31日,又发动了釜山战役,先遣部队达到了北纬35度线上,但是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鉴于美国的干涉行动步步升级,朝鲜局势日益复杂,中共中央未雨绸缪,积极进行了军事准备,为保卫中国国防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争取了主动。

    1950年6月2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斯大林10月1日通过苏联驻朝大使史蒂科夫转告金日成,关于“给予武装援助的问题,我们认为更可以接受的援助形式是组织人民志愿部队。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同中国同志商量。”同日,金日成和朴宪永致信毛泽东,直接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赴朝参战的请求。面对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要不要出兵参战,要不要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战争较量,中共中央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抉择。当时,中国革命胜利刚刚一年,长期战争的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还相当困难,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待进行,一些国民党小股武装和土匪也急待剿灭。在军事方面,我国海、空军处在初创阶段,陆军装备相当落后。因此中国政府面临着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以及稳定全国政治局势的繁重任务,本无意于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且一旦失利,中国的处境将更加困难。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认为:如果我们不出兵,整个朝鲜被美国侵占,我国大陆将直接面临着美国侵略的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电力将被其控制,工业基地将遭到破坏,中国将失去安心进行经济建设的保证;如果朝鲜人民失败了,朝鲜的革命遭到镇压,则是灭了共产主义的士气,长了帝国主义的威风,美国侵略者将会更加猖獗,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将会更加嚣张。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邻居失火,岂有不救之理,况且战火已经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对于外强的干涉与侵略,只有坚决抵抗才是出路。10月4日和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南海召开会议,讨论出兵问题。8日,毛泽东致电金日成,通知了中共中央的决定。 中共中央随后对志愿军出国作战和国内防务作了稳妥的部署;派周恩来赴苏联同斯大林会谈,请求苏联政府派空军支援志愿军作战,并提供武器装备援助。把仅有的少数航空兵部队和几个高炮团部署在靠近沿海的大中城市,担负航空任务,并由周恩来、彭真、聂荣臻、薄一波、李立三组成防空筹委会,研究计划全国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的防空问题。在广东和福建方向,各部署4个军,防止美蒋联合进犯,并加速华东和中南地区的剿匪和土改工作,以便对付美蒋可能的进犯。但是在10日,斯大林取消了原先与中国达成的关于对志愿军提供空中支援协议,说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这意味着志愿军将面临更严重的困难。

志愿军的组建和赴朝作战

    中共中央作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英明决策后,挂帅出征的人选一时难以确定。中央曾考虑让善于大兵团作战的粟裕挂帅,但由于粟裕重病缠身,一时难以康复,不能出征。之后又考虑派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挂帅,但本来就反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派兵出国作战的林彪以身体不好为由婉言拒绝。鉴于朝鲜战争发展变化的实际形势,中国出兵援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挂帅人选急待确定。朝鲜战争爆发时,身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正在集中精力拟制西北五省的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10月4日,中央办公厅派专人到西安接彭德怀入京。 在5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与会者一致同意由彭德怀挂帅,指挥志愿军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辖13兵团及所属之38军、39军、40军、42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1师、2师、8师,待令出动。19日,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第13兵团部改组为志愿军总部,任命邓华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以彭德怀为书记,邓华为副书记,组成志愿军党委。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详细研究了志愿军的出兵和作战方案,确定志愿军各部于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适当山岳地区组织防御,待机歼敌。19日黄昏,彭德怀仅带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一辆吉普车,首先跨过鸭绿江大桥,奔赴朝鲜战场。 同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秘密开赴朝鲜前线。第40军和第39军主力及炮兵第1师从安东过江;第39军117师、炮兵第2师和高炮团从长甸河口过江;第38军军部、第42军和炮兵第8师从辑安过江。至22日,第38军主力从辑安过江。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渡江部队,从每日黄昏开始行动,至翌晨4时停止,天亮前隐蔽完毕,不露痕迹,入夜开拔,奔赴前线。就在“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东西两线部队争先恐后地向中朝边境狂奔猛进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埋伏在鸭绿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中,准备与之进行一场特殊的较量。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战争过程及主要战役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第一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在开进中发现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前进甚速,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放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第四次战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000多人。

  第五次战役及以后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边打边谈促成停战协定

  经过第一阶段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美国政府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为促进停战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韩国当局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因为据中国官方近十几年来公布的数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以轮战方式先后入朝参战的各种部队共计190万,补充兵源近50万,共计240万。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 ,团职干部200多名。

战争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军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我军的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60年前鏖战的硝烟已变成历史的尘埃。《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然从中学课本中撤出,曾经百播不厌的《英雄儿女》也已不易在电视上觅得影踪,响彻大江南北的《我的祖国》也渐渐听得少了。是功?是过?是迫不得已?还是代价太重?无论如何,今天的我们必须记住这场战争和那些流血的英雄!翻开年代的史书,我们仍能清晰地看见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用脆弱的肉体和坚韧的意志奋勇杀敌的情景,能听见战士们响彻山谷的喊声,是他们用钢铁般的身躯捍卫着共和国的巍巍直立。他们的不朽业绩,永远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和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