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史英
现存府、县志,均言离县城西三十五里的资福村,为古时丽水县故治,说其地至今有古城岗、县头山、城塘、衙门前、城塘概等地名,并言其后迁于茭山之左,但对资福在什么时候作过县治,什么时候迁到茭山之左,有的未及,有的则说其兴废无考。近读莲都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碧湖古镇》,说“自开皇九年(589)设置括苍县时,县治即在资福村,后于元大德元年(1297),因特大洪水,资福被冲毁,县治始从资福迁至丽水茭山之左,以旧驿为县治。”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于数年前曾赴资福村考察,除了流传下来一些与县治有关的地名外,别无其它文化遗存,在民间也没有什么有关县城的口碑文化相传。如果一个做过七百多年县城的村庄,距离今天也不过七百来年,竟找不到一点遗迹和民间传说,那是不可思议的。
既然说在元大德元年(1297)迁于茭山之左,那么看看元人是怎么说的。元大德七年(1303)孟淳《重建丽水县治记》说:“丽水县旧治在茭山左,莫知创始何代?宋绍兴四年(1134)重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肃政廉访分司,命郡县即其地更新。”又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处州府志》载,绍兴四年重建,是因建炎三年(1129)毁于寇,即指南宋高宗即位初即遭金兵攻陷临安,流亡海上而言。同时我们还可把时间向前推移,据宋处州知州军杨亿《县厅壁记》可知丽水县治在宋太宗至道(905-997)初,已经重修过一次。据文中“自钱氏窃据,头会萁敛”一话来看,在五代时县治已在茭山之左了。所谓元大德元年迁于茭山之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资福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丽水县城呢?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625)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岗、县头山、旧城塘之名。”这可说是一语破的,把千余年来凝固在人们心中的谜团解开了。
据《隋书》新旧《书唐》、《元和郡县志纪》等典籍的记载,丽水县的前身是隋开皇九年(589)由松阳县析置的括苍县,《旧唐书》说:“自隋季丧乱,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在此背景下,唐朝于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后,把括苍县升为括州,并于括苍县析置丽水县。到了武德八年(625)因政局稳定,兔死狗烹,又将丽水县撤销,归并括苍县。到了大历十四年(779),因括字与新登基的德宗皇帝李适的适字同音(ku?),为了避讳,将括州改名处州,括苍县改名丽水县。由于我国的行政制度,州郡一级治所的首县,均是依城附郭和州郡同城,特别是隋置处州与括苍县时,正值江南豪作乱,处州所属的永嘉(今温州市)、临海(今台州市)二县为沈孝徹、汪文进所据,不会把括苍县治设到离州治数十里外的资福村,增加防务的负担。《隋书·地理志》在括苍名下称“平陈置县”,大业初置永嘉郡,因隋开皇九年(589)置处州后,十二年(592)改为括州(据清陈芳绩著《历史地理沿革表》处州州治原设永嘉,开皇十二年迁于括苍县,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为永嘉郡,《隋书·地理志》在州一级地名上是标为永嘉郡,加注变更经过,在括苍县名下说“置永嘉郡”意即为永嘉郡治,亦即处州治所。《旧唐书·地理志》又在括苍县下说“州所治”,这些都说明括苍县与后来改名的丽水县,县治与州(郡)治同在。只有从括苍县分出一个新县来,才需要另外设置县治,那个县治便是资福村。
自隋开皇九年设置处州以来,州治有过迁徙,迁于茭山之左的时间,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很可能是在唐末卢约占据处州的时间,卢约占领处州后将州治迁到小括苍山,茭山与小括苍山相邻相望,而小括苍山又容纳不了太多的官衙,所以把县衙安在茭山是相宜的,其它如隋初州治之在古城,及唐贞元六年(790)齐抗迁州治时,县治设何处虽未见确切记载,但与州治同城是不用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