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中非总统三次会见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19:06

刘梦熊

从中非回国已经二十多年了,面对案头那尊油光闪亮栩栩如生的中非少妇乌木雕像,神思飞驰千万里,仿佛又回到了中非。那茫茫的原始森林,那耀眼的赤道阳光,那粗犷奔放的中非歌舞,那热情友好的中非人民……一幕一幕,宛如舒卷不已的电影镜头展现在眼前,而中非总统科林巴的三次会见,更是历历在目,犹似发生在昨天,令人久难忘怀。

本人长期在丽水县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2年任丽水县城郊区副区长时受祖国的派遣,带领一个农业专家组前往中非共和国执行援外任务。我们于1982125日晚7时到达班吉市,经参处领导和前专家组组长在机场迎接我们,经参处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处领导王凤仪向我们介绍了中非的情况和援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后,我们驱车上路,50分钟就到达目的地——勃亚利农业站。

勃亚利农业站是我国援助中非的第一个项目,它原是前中非皇帝博卡萨的私人农场的一个菜园,以生产蔬菜、杂粮为主,博卡萨常来农场视察,产品供宫廷使用。台湾农耕队曾在此工作了6年,由于管理不善,机械损坏,土地荒芜,于1976年由我国援助重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茶园改建成种植水稻、蔬菜和养鱼的综合农场,直属中非乡村发展部领导。农业站改建并经一年的试生产后,于198211月正式移交给中非政府。我们是应中非政府的要求承担第一期技术合作任务。

从四季分明的丽水来到赤道之国中非,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陌生。初来乍到,面临着语言不通、水土不服诸多困难。来到中非的第一年,就遇上67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勃亚利农村连续182天未下过透雨。中非大地成了“火炉”,野草枯萎,树木凋零。农业站赖以生存的命脉莱塞河的水位越来越低,抽水机打不上水。眼看着地里的瓜菜枯萎,西瓜只开花不结果,正在扬花的水稻灌不上浆,鱼塘里鱼儿也面临危机,专家组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这困难时刻,我国驻中非大使徐净武来到农业站,他亲切地与大家交谈,对专家组的工作作了具体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使馆的直接领导下,全组同志团结一致,与中非方亲密合作,战胜了特大干旱,各业生产兴旺,中非媒体纷纷前来采访。

勃亚利农业站战胜特大干旱夺得丰收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中非政府的重视。1983923日徐净武大使和经参处领导来到农业站,通知我们:科林巴总统要到农业站视察。他详细地察看视察的路线,对接待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要求我们全组全力以赴,做好接待工作。1983924日,从中非首都班吉市到勃亚利农业站60多公里马路两旁的行道树上,扎上了一枝枝油棕树叶,插上了一束束合欢花,白的如银,黄的似金,把整条马路妆成了五彩缤纷的长廊。长廊尽头,则是农业站用鲜花树枝搭就的一个高大彩门。上千名当地官员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总统到来。

上午9时许,随着总统仪仗队和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的到来,中非共和国总统率领军委会成员、部长到农业站视察。身材魁伟的科林巴总统,在徐净武大使的陪同下,微笑着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一一亲切握手。当介绍到厨师高青云(丽水酒家厨师)时,总统风趣地说:“你的职业是最好的职业。”众人皆笑,气氛顿时变得欢快轻松。

科林巴总统一行在徐净武大使、我和中非方经理桑巴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水稻田抽水机房,他捧起那沉甸甸的稻穗,高兴地说:“大旱之年,能有这么好的稻穗,真是不简单。”然后来到鱼塘边,观看捕鱼作业。

过去,这里采用放水捕鱼法,每次捕鱼时都要将塘水放干,在捕捉过程中,大量小鱼死亡,产量低,既费工又费水。专家组经过探索,改为诱捕法,在捕鱼的前一天,停止投饲料,让鱼儿饿个够。总统和官员们看着养鱼专家沈本翔“扑通”一声,将一桶饲料倒入鱼塘的一角。这“扑通”一声,就像一颗信号弹,顿时,水面泛起阵阵波浪,饥饿的罗非鱼闻到花生饼的香味箭似地游向饲料。这时,老沈悄然而飞快地将网斜拉过去,和一个中非工人慢慢地拉网。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鱼儿跃出水面,一网上来竟捕了200多公斤,大的一条有1.5公斤。总统和官员们惊喜地鼓起掌来。

“刘先生,我访问贵国时,在杭州西湖看到一种非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希望贵国能提供鱼苗,在勃亚利农业站试养。”总统边走边对我说。“我一定将总统阁下的意见,向上级报告。”

科林巴总统一行来到草地,看到中国专家与中非工人共同种植的各色蔬菜,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科林巴总统高兴地说:“中国专家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外国专家。”

总统一行来到晒场房,专家组的机械师盛樟祥正与中非工人一起,打造砍刀。炉火通明,老盛与工人紧密配合,挥锤锻打红彤彤的铁片,发出“叮当”声,一阵功夫一把砍刀打出来了。科林巴总统拿了一把细细端祥。“这木炭是我们到原始森林里烧的,这砍刀是利用废旧的耕机耙片制作的,质量很好。”老盛向总统介绍。科林巴总统紧紧地握住老盛的双手说:“很好!很好!”

在整个视察过程中,科林巴总统先后三次向我提出试养中国鱼。视察一结束,我立即向徐大使作了详细汇报。徐大使说:“科林巴总统先后三次提出试养中国鱼,非同一般,我们尽快与国内联系,争取项目及早落实。”

科林巴总统视察农业站的第二天,徐大使和经参处的领导来到农业站,就在中非试养中国鱼作专题研讨。养鱼专家沈本翔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键是鱼苗的运输问题。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徐大使要求我们尽快制订在勃亚利农业站试养中国鱼的计划,这个计划很快得到国内的批准。

1984614,一批出世才十多天的中国四大家鱼(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鱼苗,在农牧渔业部李长春和上海水研究所张海云同志的精心护送下,安全到达中非,闯过了第一道难关。农业专家组全力以赴投入试养中国鱼。这批芝麻大小的中国鱼苗,在专家组和中非工人精心饲养下茁壮成长。孵化才100来天的鲤鱼,竟长到半公斤多重。消息不知怎么传到总统府,1984102日,科林巴总统轻车简从,和部长们乘坐一辆面包车来了。当地各界人士一千多人,载歌载舞在农业站欢迎。此时记者们也已蜂拥而至。

科林巴总统和部长们,详细地听取了中国鱼试养情况的汇报,期间不时被阵阵掌声打断。

科林巴总统一行来到鱼塘边,随着渔网的拉起,看到活蹦乱跳的鱼儿,情不自禁地连呼三个“成功了”。他俯下身,捧起一条金黄色的红鲤鱼,对身旁的乡村发展部长贡巴迪说:“这就是我在中国西湖看到的那种鱼,味道好极了!3个月就长到半公斤,真是个奇迹。我们要让中国鱼在中非的江河里生长、繁衍。”他还举起相机不停为中国鱼拍照。

科林巴总统一行还参观了水稻收割作业,总统还饶有兴趣地使用了一番……

视察结束后,科林巴总统一行留在农业站用餐,厨师高青云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中国菜。席间,总统举杯与我们碰杯,他说:“今天,我是来向你们表示祝贺、感谢的,祝贺你们试养中国鱼获得成功,感谢你们不远万里送来鱼苗。你们为中非共和国的振兴,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衷心感谢中国政府对我们无私的援助。”

中非媒体连续数天报道科林巴总统视察勃亚利农业站实况,扩大了影响,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参观。

这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19841227日,在中非乡村发展中心富丽堂大厅里举行迎新年、授勋大会,中非乡村发展部官员、各农场经理及外国专家、经参处领导、新闻记者等数百人参加会议。会上贡巴迪部长宣布了科林巴总统亲自签发的命令:“授予勃亚利农业站的中国专家组全体成员共和国复兴荣誉勋章和骑士勋章。”他将一枚枚银光闪闪的勋章佩在我们胸前。我们个个热泪盈眶,深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荣誉属于祖国。

专家组圆满地完成了援外任务,满载着友谊,准备回国了。

1985110上午,科林巴总统特地安排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了我们。科林巴总统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总统阁下,我代表中国农业专家组全体成员,对您授予我们的荣誉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一定把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去。”“刘先生,荣誉是靠你们自己干出来的,是应得的。我衷心感谢中国政府对我们的真诚无私的援助!恳切地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到中非来,开商店、办工厂、建农场,在班吉市建一条‘中国街’,帮助我们搞建设。”

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科林巴总统与我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