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斌
我有幸受邀参加2010年度瓯江渔船林、孙两姓渔民第四届联谊会,座谈了解瓯江林、孙两姓渔民200多年来在瓯江上的变迁,令人震撼。他们生活贫困、子女读书无所,渔民多数是文盲,一家人生活一条船上,漂泊200多年的一些婚嫁、习俗像瓯江一样充满神奇,让人捉摸不透,非一探方休。
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交界处百山祖北麓锅冒尖,丽城巍巍,瓯水透丽,风光秀美,云奇波涌,八百里瓯江,一泻千里,汩汩入东海。瓯江恩泽处州万民,更是林、孙渔民生息之所,200多年渔民在瓯江上的变迁,描绘出一幅鲜为人知、生动的历史画卷。
水有源,树有根,林、孙两姓渔民,本都是福建闽林九牧一大支系和闽古田瓯湾村迁到温州,但因温州屡遭台风灾害,不宜生活,而再迁丽水,另一批却从福建过庆元再到丽水,过闽江抬船到瓯江,从此长期定居于丽水,一条船上漂泊,打渔为生。林、孙两姓自始祖文明公和必昌公来丽200多年来,后裔已达十二代,人丁逾千,可谓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无奈因祖辈长期漂泊作业,流动性大,捕鱼作业范围涉及龙泉、云和、松阳、丽水、青田五县(市)。林姓全族大房621人,其中男245人,女376人,二房688人,男278人,女410人,三房299人,男100人,女199人。共计1608人,其中男623人,女985人。渔民中女性是男性1.58倍,其中奥秘是否与长期住水上,吃瓯江水,蒸水汽相关,这也许是目前还无法解释的秘密。
瓯江渔业资源丰富,溪港,堰坑,河渠纵横交错,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气候冬暖回春早,四季分明,月平均水温高于20℃,有7个月,太阳日照时数为1625时,幅射总量为104.3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为1585.8毫米,瓯江水质PH值,溶解量、耗氧量、氨、酚、汞、砷、氯离子,总硬度测定都符合1-2级水标准,十分有利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瓯江鱼类资源据1971年中国科学生物研究所,省淡水研究所及莲都区水产干部配合调查,瓯江中有鱼类81种,隶属12目,19科,并有像大黿、娃娃鱼、大虾、香鱼、甲鱼、鳗丽、河蟹、军鱼等名、特、优品种。瓯江林、孙两姓渔民在丽水捕鱼,收益一般还是不错,有一次在石塘潭围捕,一大网上来达千斤之多,渔民勿提有多高兴。但捕捞收入一直在徘徊,这也就是200多年来渔民在瓯江能有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放前,瓯江林、孙姓渔民经历多种磨难,在陆地居住的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渔民也无一幸免。林世荣一家,父亲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世荣农历九月廿四日出生于一个渔民世家,先他已有八兄二姐,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十多人挤在一船上,瓯江漂泊捕捞为生。21岁世荣分家住到另一船上,厄运降临,一生中多灾难,就兵灾也使渔民祸灾不少,抓壮丁,强征渔船运物资,送伤兵等,稍有不慎,还要挨骂遭打。林世荣一家先前和贫困相伴,但他们不消沉,认为只要肯做,天无绝人之路,挣点饭吃总可以的。古语说:“鱼展开叉,捉鱼不发家,捉鱼人苦是苦,但凭手艺,总还混得下去。”家财万贯,不如薄艺一身,贫困的渔民坚定勤学捉鱼手艺,掌握水性和撑船本领,看鱼群捕鱼的过硬功夫及制作渔具等。在捕鱼的空闲时节,还组织起来帮助筏业工会放排,补充收益。渔民一家,很少穿袜子,就是正月初一穿一天,平时都是赤脚度日,生活十分贫困,林世荣一家生活就是渔民的写照。子女读书问题一直到解放前后很长一段时间仍是读书无所的状态,个别是投亲靠友上了学堂,历代渔民文化极少。人民政府关心渔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拨出资金、材料,由水利局帮助建立渔村,结束长期在水上漂泊的生活,子女读书问题,婚嫁问题,生活医疗问题等有一个新的开端。每谈到这里,渔民心里充满了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
1953年,丽水渔民成立了渔业社,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捕鱼。1956年,根据当时形势,全地区渔民成立了“丽水江海渔业生产合作社”,下属丽水、青田两个队,共计108户,城关镇也曾派人来社领导管理。江海渔业合作社捕捞作业范围很广,下至温州近海,上至龙泉、松阳、每个渔民跟农民一样,实行评工记分,正劳力十个底分,当时1个工分,可分红捌角钱,比起当时生产队好一点,所捕获鱼货全部上交水产公司出售,渔民凭鱼货多少分钱,分得总钱35%交渔业合作社,作为积累用以再发展生产。几年下来,江海渔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远比其它个体打铁社、拉车行和其它手工坊要好一些。当时镇政府曾动员渔业合作社支援一下服装加工厂,渔业合作社当时就慷慨拿出10万元(当时10万元应是个大数目),可是变成有借无还了。
瓯江林、孙两姓渔民为了风调雨顺,他们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过年过节有一个拜神的习俗。在船上设一个神坛,神坛内放置陈十四娘娘,古称陈十四夫人(本名陈静姑,福建古田县人,正月十四日生,故称陈十四夫人,是浙南、闽北民众十分崇敬的地方神祇。皇帝曾封为“顺懿夫人”,是民众和渔民崇敬的“除妖天怪,法力无边,为民驱邪”的神祇)。到时渔民焚香拜神,但求一年风调雨顺、大小平安,在当时条件下,这是渔民一种愿望体现。
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一批居民、职工、渔民下放农村落户,62年108户渔民下放了80户,龙泉、云和、松阳等地渔民下放,从生产队分到田地,开始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兼副业捕鱼。丽水渔民下放到生产队,没有分田地,向生产队交管理费买粮食,让本来生活清贫的渔民又增加新的困难。为了减轻国家困难,渔民有苦不敢说,但是无人管问,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船上漂泊,时间瞬间过去了10年。到1972年,水利局又重新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大港头、碧湖、水阁、城关四个渔民队,由渔政管理站进行安全管理,他们积极配合渔政管理站进行护鱼管理,禁渔期帮助禁渔巡查,积极举报瓯江上的炸、毒、电鱼案件,积极帮助瓯江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瓯江渔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它县因参加分田地,渔业成了副业生产。到1976年中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渔改,拨出资金建陆上渔村,从根本上解决了渔民长期水上漂泊泊和子女读书无所难题,队长林汉女当几辈人未读书,到了孙辈,才开始读书,最后上了大学,林世新五个儿子,三个从未读书,另外两个靠投亲靠友才读小学。水利局在大港头平地村、碧湖河口村、水阁小白岩村、城关中岸村建立渔村,由于城镇建设需要小白岩渔村和中岸渔村进行拆迁补偿,渔民又开始住上高级楼房,加上后代读书有文化,有技术转行到其它部门就业。生活上发生天差地别变化。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瓯江炸、毒、电鱼事件发生,水产资源出现衰退,结果多数的年轻渔民开始转行,从事其它工作,有的当上驾驶员,也有开办公司,当上老板,也有的走进机关,当上公务员……林、孙姓渔民200多年来的变迁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瓯江渔民的去留将是新的探讨课题。市人民政府曾考虑一个方案,付给渔民一定的补偿,让渔民全部重新另谋职业,但尚未实施。
瓯江林、孙两姓渔民200多年来的历经十几代的发展,其中有许多确实比陆上平常人困难得多的遭遇,他们却顽强地生活下来了。从80-90年代开始建造铁皮船和机动船,船上也装上电视机、收音机、电灯,渔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力解脱出来,享受到现代人的待遇,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晚上相伴再不是黑暗和江水。国家富强了,社会发展了,瓯江两姓渔民也享受到了富民政策的许多优惠,民心工程让他们住上楼房,子女读上大学,工作环境多体化,生活格局日新月异。他们不会忘记历史,循根问祖,渔民中有资历和文化素养的老一辈,主持筹编林、孙渔民宗谱,并每年召开一次渔民联谊会,几百位渔民欢聚一堂,访亲问友,何其乐矣!尽管渔民中习文人少,但不乏不凡之人,林世德、林世翔两兄弟是同年同月生,是渔民中第八代后裔孙,因家境清贫,读过几年书就失学了,但天资颖敏,聪慧过人,考试名列前茅,出类拔萃,无师自习,熟读“三字经”、“千字文”,从中受益匪浅。穷人孩子当家早,十几岁的稚龄即步入仕途闯出路。林世德,15岁读初一生病辍学在家,赤石村小学校长惜才,聘为代课老师,后当选乡文书,再调区公所任事务员、后调测量队、水电厂工作,又自学刻字、印章,临书习贴,自成一体,闻名于县城,被聘到杭州(天行报)当特约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筹建诗社,任主编,会长等,可谓是渔民秀才。渔民林世翔,15岁应征入伍抗日,参加培训班专学无线电专业,任中尉、上尉、台长,后仕途一帆风顺,今兄弟俩80多高龄,身强体壮,仍从事自己爱好事业。
附渔字诉七律一首:
瓯江林氏苦渔家,漂泊蓬舟度年华。
戴月披星投钓网,熬寒顶热拂鱼虾。
不问时务烦心少,长聚天论乐越奢。
世代清贫安守拙,勤劳自保乐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