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石祥
我自1954年至1979年一直都在丽中工作,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对于校内的一些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一般来说都曾参与过,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学生的上山下乡支农热情,至今使我难忘。
我觉得搞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靠教育方针的指引。记得在五十年代末期,我们党就为教育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方针,那就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条方针指引下,当时丽中的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都在蓬勃地开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门办学,千方百计地使方针落到实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认为丽中的领导和全体师生不愧为教育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和勇敢的实践者。早在1958年春通过温州整风学习后,学校立即在富岭巨弄生产队创办了拥有200多亩田地的校办农场,这是史无前例地创举。次年(1959年)又在厦河门外大洋河边通过垦荒造田建立起拥有五、六十亩土地的校办农场,从建立起教学实验基地区,大家都在教学上作文章,在农字中学本领,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得到全面发展,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和创建了良好的条件,我觉得学生群体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在1961年4月学生自告奋勇地去支农行动。这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因当时国家处于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针对农业生产处于低谷,部分地方出现病、饿、流、荒现象,农业战线劳力严重缺乏。为了振兴农业经济,加强农业劳动力,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专门安排出时间抓好学生支农这件大事。据我的回忆这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是召开全校性的支农动员大会,由学校领导亲自作动员报告,讲形势、讲任务,讲明目的意义,解决思想,指明方向。第二是在各班主任直接负责下,分班学文件组织座谈讨论,在端正态度,提高集训的基础上,写出个人支农申请书。第三是根据有关规定(这次动员支农的范围是初中一、二年级,部分高中一年级学生)由学校批准并张榜公布。据不完全统计这次被批准支农的初中学生有146人,高中有26人,合计共170多人去支农,气氛十分热烈,他们走得非常光荣,老师十分高兴,学校领导也很满意。
其次是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每年两次组织师生上山下乡学农、支农。
记得从1959年至1977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年两次组织师生上山下乡支援农业,成为经常化、制度化。5月是夏收夏种季节,主要是帮助割麦及耕田等农活,10月份则是秋收冬种,主要是上山采摘油茶子及割晚稻等。据我的记忆在这些年里由我带队到有关乡、镇、社、队参加过收种劳动的多达十余次,分别是到黄村公社的戈答、黄村等大队,黄畈公社的里佳源大队等,均溪公社的张山后大队等,松坑口公社大济、中土夭、中溪等大队,龙江公社下章、沙溪等大队,联城公社白善、官桥、凤鸣等大队,丽阳公社青林、社后等大队,水阁公社张村等大队,城关镇的丽华、大众、水南等大队。其中有的社队多达数次之多。特别是那时下乡学生们都很习惯了,摆正心态、行动迅速,时间一到背起铺盖就走,到达目的地住在社员家中,吃在生产队食堂里,白天与社员同劳动。许多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很快地学会了一些农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改变了原来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况,密切了师生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加强了校群关系。学生都愿为农业的丰收出把力,积极性很高。
三是1968年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下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一大批丽中老三届毕业生自告奋勇的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开创了上山下乡的新局面。学生们的举动彻底地革除了人们头脑中的陈腐观念,倡导了务农光荣,热爱劳动的新风尚。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丽中初中有17个班,约830多人,高中6个班约300多人,全部下到全县各有关乡、镇、社、队插队落户。这次上山下乡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声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尤以到碧湖平原、城郊结合部的有关社队居多,他们下到农村后,同广大农民同住,拜农民为师,坚持边学边做,很快学会了种田的基本技能,推广新技术,宣传科学种田,也促进了农村新文化、新风尚建设。同时也与广大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对学生自己以后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各项措施都能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目的,圆满地完成任务,我认为这是教育方针的胜利,也是丽中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狠抓教学改革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当时丽中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用之才,掀起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