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书
我是1979年9月被对台办作为“业余作者”找去学习撰写对台文章的。三个月后调县政协,便成了份内工作(浙江省政协就有专门写作班子)。我主要写山水风光和乡情文章。“不说北京话,不穿中山装”只作客观报道,让台湾同胞自己去感受大陆真实情况。1980年夏,我出席了省委对台办在舟山沈家门召开的对台宣传会稿会议。1981年6月下旬,参加丽水地委对台办组织的去福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现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送稿学习。1986年又参加地委对台办组织的赴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对外宣传单位送稿学习。经过学习培养,我明确了对外宣传文章的要求和写作技巧。1980年初,我写了到政协工作后的第一篇文章《古城丽水换新容》,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分别在《浙江各地》和《祖国各地》节目播出。在舟山全省会稿会上,专稿《“雪拉同”——龙泉青瓷》被中国新闻社采用,于1980年9月27日《中国新闻》刊出,后《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相继发表,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1981年秋,我得知本县龙江乡山根村一对畲族青年要举行传统的民族婚礼,遂和文化馆同志一起去吃喜酒采访,写了《欢乐的畲族婚礼》和《畲乡行》专稿,被福建前线台和中央台采用,分别在《可爱的家乡》和《我们的祖国》(对台)、《民族大家庭》节目播出。1980年中国新闻社向海外发了一条综合消息:《丽水、黄岩柑桔丰收》。当时热心抓柑桔生产的县委副书记蔡康镒,得知此事十分高兴。大会小会常提及。那时丽水已被定为全国柑桔生产重点县之一,柑桔生产正在蓬勃发展的势头上,受此事启发,我觉得有必要借这条消息把丽水这个新兴的柑桔之乡详细向海外报道。于是我深入采访以游记的形式写了《秀山丽水映桔红——浙南新桔乡丽水纪行》。稿子经蔡书记和当时的张德堂县长审定打印,后由我送去北京。1981年至1983年,正是我爱人生病,我带她去杭州、上海、北京求医的三年。我一边求医,一边抓住机遇写对外宣传稿件,在杭州写了《满觉陇赏桂花》,上海回来写了《沪杭求医散记》,均被中央台采用。1983年9月,我送爱人去北京治病,领导为帮助我解决困难,就是以送对台宣传稿名义作为公差去的。
到京后,我一边送爱人治病,一边奔波于各对外宣传新闻单位。先给中央台对台广播部送去《满觉陇赏桂花》,稿子即被编辑看上。过了几天要我去编辑部根据广播的要求作了些修改。定稿后,配音乐作为建国三十四周年国庆《神州旅游》节目,对台湾广播。同时我给中国新闻社专稿部送去《秀山丽水映桔红》。专稿部负责浙江稿件一位女同志是苏南人,她看到我的文章中有乌桕红叶的描写,说我的红叶描写超前了,她家乡也有乌桕,要到农历十月经霜后才红。她认为稿子可以用,但得过几个月才发海外。我考虑文稿比较长,可能会被删去许多文字,而且发出去海外报纸用不用还是个未知数,不如先给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看看,他们不要再给中新社。于是我去了《中国建设》中文版编辑部。一位姓戴的编辑看了稿子后一锤定音,可以用,并要配发几张照片。当日我即给文化局林招松同志去信,叫他速寄丽水柑桔照片。后来文章在1984年第二期《中国建设》刊出,连图片整整两页半版面。此文因采用外地人来丽“纪游”形式,又考虑《中国建设》紧接着的第三期要发表我的《求医记》,并介绍我的身份,故我改用了“萧萌”笔名。《中国建设》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刊物,当时就发行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反响,后来还发表了海外读者来信。据丽水去香港探亲的台属反映,一位丽水去台的上层人物亦提及此事。就在落实两篇文章的同时,即1983年10月上旬,我的《畲乡行》在国家民委和广播电视部举办的《全国民族团结征文》中获三等奖(浙江仅1人),在京参加了为期七天的颁奖活动,见到当时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杨静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中央领导同志。
1983年11月7日,我爱人在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成功得救,11月15日《北京晚报》发表了我的《千里传书得良医》。《中国建设》中文版编辑部得知此事,约我写了叙述三年求医经历的专稿《求医记》,并在1984年第三期以中、英、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文版发表。此事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1990年10月,在《中国建设》中文版(此时易名《现代中国》)创刊十周年总评稿中产生了四篇一等奖作品,《求医记》名列其中。
十多年来,丽水市(县级,以下同)政协把撰写对台对外宣传文章作为一项任务写在我的岗位责任制上。每年多少都有些成果。这期间有几件事情影响比较大。一件是遂昌百岁老太太钟满(丽水人)去台湾会儿孙。当时大陆正式去台会亲尚属首例。遂昌对台办写了专稿未被采用。1984年春在地区对台宣传工作会上,遂昌同志在大会发言中讲起此事,我觉得这是极具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对台宣传典型材料。但当时老太太去台已半年,已失去新闻价值。遂昌同志已没有信心再写,要我合作,由我重写。我想了一句话把失去时效的新闻鲜活起来:“这是掉在时间后面的新闻,却是一个跑在时代前头的故事。”然后从头叙述写了一篇特写,详细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定稿后,分别寄给北京中国新闻社和《新观察》杂志。中国新闻社很快发往香港。《白发老妪飞渡海峡会儿女》在香港引起震动,十余家报纸刊登,有的还配发评论文章。《新观察》亦有对外宣传任务,收到后即电话告知要用,并抽去已排好文章,以最快时间发出。后来还告诉我,发表这篇文章,曾请示中宣传,中宣部有两点指示:一是不要暴露去台路线;二是不要暴露台湾儿女姓名,并感谢我们为刊物“增光添彩”。后来这篇文章被改编为电视剧《百岁飞度》。第二件是1987年丽水去台人员、台湾《联合报》公职人员张正泉冒险绕道菲律宾,辗转广州、杭州,星夜乘车赶回丽水看望老母亲之事。我被这赤子深情所感动,经侧面打听,了解详情,写了报告文学《天涯归子》,1988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这篇稿子,后收入浙江省政协《江南好》一书。几年后台湾当局放宽公职人员回大陆探亲,我与张正泉先生会面时,谈及此事并送他一本《江南好》,他感激不已。我问他:“这本书可以带台湾吗?”他说:“现在我什么都敢带,什么都不怕。”第三件是1991年春天,丽水去台人员梁岳先生回乡拟投资10万英磅创办以他母亲命名的“郑榴娟爱心基金会”。他写了一篇《怀母志》,抄成多份,征求意见,曾由一位朋友送到我家,征求我的意见。我看了觉得文字精炼,感情真挚,是一篇难得的道德文章,也是写对台宣传文章的好题材,当即抄了一份留存。梁先生十分赞赏我的意见,但我们彼此一直未见过面。直到四年后的1995年春节,在地委召开的新春茶话会上才相识。此时“郑榴娟爱心基金会”已创办四年,且早已受益于乡人,但由于当时有规定以个人命名的基金会新闻媒体不予宣传,故此事除当地外,一直鲜为人知。我考虑若从评价《怀母志》角度写,则便不受此限制,于是我写了《一篇藏匿青山的道德文章——读梁岳先生的〈怀母志〉》。杭州《联谊报》于1995年4月5日清明节刊出。北京的《今日中国》(即过去的《中国建设》)1996年1月号又发表了这篇文章,并配以图片,此事令梁先生十分高兴。文章在《丽水日报》发表即复印寄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