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走进汝河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15:19

吴志华

 

多年前,听报社的同事说,联城汝河村的何姓是南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何澹的后裔。何澹生前曾为丽水百姓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主持修建通济堰,将原来的木坝改为石砌坝,并在保定建筑蓄水功用的洪塘。对于何澹,正史与民间对其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宋史》评何澹“急于荣进,阿附权奸,斥逐善类,主伪党之禁,贤士为之一空。”而千百年来,丽水民间一直奉他为乡贤忠臣,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为民造福的故事。元代的脱脱在写《宋史》时将何澹列入奸臣行列,到底是出于阶级立场或是个人好恶且不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只要你为他做了好事,他就会子子孙孙念你的好处。几年来,我一直想去汝河探访何澹的踪迹,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

今年三月,莲都区文联组织汝河采风活动,我有幸走进了这个神交已久的地方。

汝河村,坐落在联城镇太极湾西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村前,清澈见底的宣平溪犹如玉带环村而过;村后,卧狮山、桐山、柴山神似太师椅背,固若金汤。道光版《丽水县志》将此地载为“屿峿”,因是溪流冲积淤地,四周绿水环洄,宛若孤岛。后为便于书写,以方言谐音,改称“汝河”。

刚到汝河,从一位老者口中得知,汝河村何姓始迁祖是何仲舆。何仲舆自小生活在充满书香氛围的家庭里。长大后时常外出游学,择处无常。一日,游至丽水城,与丽水县懿德乡屿峿庄(今汝河村)人儒学提举桑志翱同赴宴会。席间,桑提举见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内心十分欢喜,便萌发择选东床之意。之后,何仲舆常往来于屿峿桑提举家,因钟情此地山环水绕,龟把蛇障,风景秀丽,俨然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八卦图。于是决定入赘桑家,定居于此地。

走进何氏宗祠,只见厅壁上挂着多幅何氏祖像。何氏后人告诉我,这些都是复制件,原件有的已被盗或遗失,有的被丽水市博物馆收藏。画像人物有清源郡王何执中、参知政事何澹夫妇、汝河始迁祖何仲舆,还有几位是不知名的。而据我所知,何执中、何澹都是龙泉人,他们和汝河何氏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翻开《清源郡•何氏宗谱》,汝河何氏始祖世居颖川(今河南许昌市),为何庶之嫡传后裔,于汉代徙居高安(今属江西省),后又迁合肥(今属安徽)。西晋永嘉(307-312)年间,何敬容为避战乱,又从合肥徙居晋陵(今江苏苏州市),唐朝(618-907)末年,何彻以翰林出身,出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市)刺史,遂迁居浦城。五代(907-960)时,何谨由福建浦城迁居龙泉豫章(今属龙泉市兰巨乡),为处州何氏始迁祖。何谨生何睿,何睿生何惟则,何惟则生何咸遂,何咸遂生何君平,何君平生何执中、何执文,何执文生何志崇,何志崇生何偁,何偁继一子何澹、生子何涤,何涤生何处义,何处义生何宗衢,何宗衢生何易,何易生何永,何永生何仲舆。宋代文学家、郑国公何偁与子何澹举家迁居处州丽水玉溪。后来,何涤后人迁居郡城西山。何涤的曾孙何易,自幼聪慧敏捷,读书过人。他平时善观天象,并洞察时事。有一天,何易对家人说:“时观彗星在栝(即处州)分野,将有兵祸。”于是,择地于丽水县宣慈乡白马山口(今属武义)建别墅。果不出所料,元至元十四年(1277),青田县季宅季文龙与章猋义军攻破处州城,杀死赵知府,占据处州天庆观。为避战乱,何易举家由郡城西山迁居白马山口。何易之孙何仲舆又从白马山口赘居懿德乡屿峿庄,繁衍生息至今,成为宣平溪流域一方望族。

原来,汝河始迁祖何仲舆确是龙泉豫章何氏后裔,系何澹弟何涤的六世孙。汝河何氏虽没有出过像何执中、何澹那样的朝廷重臣,但始终秉承“尊儒重教” 的祖训,因而人才辈出。如福建泉州路总管何珏、医德高尚的何得润、造六门城的何文琏、开仓赈灾的何良浦等等。

何珏(1296-1363),字宏用。何珏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少年时考入丽水县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方18岁便奔赴杭州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道光《丽水县志》则载为“荐辟”,不知孰是)初授平阳州同知(地方副长官,分掌巡捕获、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他明断是非,勤政爱民,境内社会安定,秩序井然有序。后擢升本路总管府总管(元代地方各路总管府行事长官,正四品)。后因年迈致仕回乡。何珏热心家乡建设,曾建恩寿门,以表尊老感恩之谊;于龟裙(今天一亭旁)首建何氏宗祠,以缅怀祖宗恩德。恩寿门和何氏宗祠倾毁于一次火灾,大部分石构件下落不明。2008年,汝河村民在玄武潭中挖沙时,挖出4块抱柱石,现立于何氏宗祠遗址前。

何得润(1398-1462),字廷让。何仲舆之玄孙,知识深远,博学多能,尤其精于医道。何得润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贫苦不济的乡亲前来求医,他从不接受报酬,施药救人无数。乡亲们非常敬重他,传颂他的美德。后因帮助官府剿收陈鉴湖、陶德二起事有功,授将仕郎(文散官名,正九品)、青田沐溪(今景宁鹤溪镇)巡检司(治安机构)巡检。

何文琏(1422-1499),字宗器,号石台,何得润次子。他性质超群,平时言行谨遵仪度。极好读书,博通古今,经史子集,无不探究。他热心宗族公益事业,倾心尽力,不辞辛劳。他花巨资建成规模宏大的何家大院(俗称“六门城”)。这幢大院拥有六个大门、占地面积10多亩、100多间(不含中堂),6个大中堂大天井,巨大的宅院犹如一座迷宫。从此,举族同居,其乐融融。何文琏还择址重建何氏宗祠。成化十二年九月,何文琏为建成不久的宗祠撰写了《何氏重建祠堂碑记》。字里行间,溢满尊祖爱族的拳拳情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吾子孙登斯堂也,睹一木之朽则思之易之,一瓦之坏则思之补之,脱若收其田之入而缺其祭,临其事而怠于敬者,岂得为事亡如事存之贤子孙乎?子孙之口于千百世之后,宜鉴于前人爱敬之善心,而不生悖逆之恶心,则千万世之下尤可兴起其孝思之诚也,汝勉之哉……”宗祠落成后,何文琏还请明代学者、景宁鹤溪人潘琴为《碑记》书丹,现完好保存于何氏宗祠内,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现、也是唯一的潘琴真迹石碑。何文琏生平著有《石台清趣集》。

    何良浦(1452-1524),字伯远,号小山,何文琏次子。正德三年(1508)丽水大旱,枯禾遍地,灾民纷纷背井离乡,乞讨谋生。何良浦将家中多年来的储粮倾仓而出,赈济灾民,以度荒年。朝廷为表其善举之功,授其承事郎(文散官名,正七品)。处州知府旌表其匾曰“尚义之家”,又赠其联对一幅:“一家尚义人间少,四世同居浙上稀。”

到此,汝河何氏与龙泉豫章何氏的脉络关系虽然已理清,但还有一悬疑:按传统习俗,男子入赘女方,子孙应从母姓,但何仲舆四个儿子均归宗姓何而不姓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只能留待下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