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率
老丽水人把旧时丽水城内的山水地貌概括为“七岭八山九桥”。其中囿山,就是七山中的一山。囿山,原名新意山。南宋通议大夫王信曾建花园于此,改名囿山,意为四面受围的城中山。太保庙所在位置就是当年王信花园的山堂所在。
王信(1135-1194年),字诚之,丽水城内人。官至中书舍人、礼部尚书、给事。王信为官耿直刚正,在温州、绍兴为官期间扶危济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很受当地百姓爱戴,并曾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死后葬于大港头坪地村,著有《是斋集》传世。
囿山之巅有座太保庙。太保庙,又称忠靖王庙,建于清乾隆中期。故囿山又俗称太保庙山。据汪云豪先生《莲城话古今》载:太保庙有两个大门,一门朝西,一门朝东。以前丽水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太保老爷,遇有大小疑难祸患,甚至出门经商求学,都要到太保庙去求签、求仙方或许愿。太保庙常年香火不断,为全丽水城乡各庙之最。太保庙东边大门旁有棵大樟树,许多人拜樟树为亲爹。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太保老爷出巡”仪式,以求去病消灾,保佑四方平安。传说,太保是温州平阳人温琼,有天,他发现有坏人在水井内下毒,他就在井旁劝人不要挑井水吃,而来挑水的人都不相信他的话,一定要挑。他不得已自己跳入井内,结果全身发蓝,中毒而死。后来,皇帝封他为太保忠靖王,俗称太保老爷。
太保庙在抗战期间还发挥过重要作用。因当时丽水成为了浙江抗战的大后方,许多机关和学校迁来丽水,又在城郊黄天畈修建了飞机场,丽水城自然成为日军空袭的目标。当时丽水的防空设施很差,太保庙顶的那口大铜钟成为了整个丽水城的唯一防空警报。
此铜钟铸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置于厦河门天庆观(老君庙),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移至囿山的法海寺内。敌机临近时,大钟就发出“咚—咚、咚”节奏的钟声,全城的百姓就会向附近的防空洞或城外跑去,叫“逃警报”。当敌机离开后,大钟又发出“咚—咚—咚”慢慢的钟声,告诉人们警报解除,可以回家了。当年太保庙的大钟就是全城百姓生命的守望者。
解放初期,庙内的佛像被拆除,太保庙成为地区公安处劳改队的监房。文革后,太保庙又由信众集资修复。几年前,太保庙已另建新庙,搬离了囿山。
囿山上原还有座法海寺,据清道光版《丽水县志》载:法海寺,唐光化二年(899)建,名“报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法海,国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住僧法鉴徒老君庙铜钟,于寺后建明远楼以覆之。
囿山南麓有座丽水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囿山小学。囿山小学,最初名为丽水崇实初等高等小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民国五年(1916年)改名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后又几易校名,文革初期改名为东方红小学,1969年改名丽水县城关镇工农“五七”三校,1978年恢复现名囿山小学。
在囿山上还有两家见证丽水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老厂---丽水棉纺厂和丽水火柴厂。
太保庙17号的丽水棉纺厂,原为利用织布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丽水最早的近代工厂之一。为光复会骨干云和人魏兰和碧湖人阙麟书与城内的知识分子何子华、阎逊斋、褚焕斋等集资创办。该厂不仅是丽水工业的先驱,更是处州反清革命秘密组织活动据点。
1953年,利用织布厂与搬运公司染织厂、敬老院织布厂、自生棉织厂合并,成立丽水染织厂。1976年,改名为丽水棉纺厂。
丽水火柴厂,始建于1924年,原名为普昌火柴盒片厂,以本地松木为原料生产火柴梗片。有工人二百多人,是丽水第一个机械生产的工厂。1928年又以普昌厂为基础在丽阳门小校场发展了燧昌火柴公司,生产《神州》、《括苍》、《金钱》等商标的安全火柴,日产四百篓,远销天津、青岛、汕头等地,成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火柴厂。它的创办者是当时丽水县最大的民族资本家郑宝琳。
沧海桑田,这两个作为丽水近代工业象征的工厂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座座新建的高楼和住宅小区。
如今,囿山已没有了往日接踵而至的香客和机器的轰鸣声,但琅琅的读书声依旧,作为一个老地名,他承载着一段历史,依旧默默地向现在的人们讲述着它过去的荣耀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