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府城古街——刘祠堂背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12:18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丽水旧城区原来的街道宽了,平了,美了。但是,历史的遗存也几乎因此消失了。幸而在众多的古街道中还保留下一段140多米长的刘祠堂背,可以让我们及后人能缓缓行走在石板和鹅卵石铺砌的街道上,实地了解府城古代街道的风貌,体验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感受。而且,这段街联系着历史名人刘基,深厚的文化积淀,珍贵的历史价值,会使我们更加珍惜它,更好利用它。

汪云豪先生在《莲城话古今·刘祠堂背与掩宦弄的来历》中说:刘祠堂背因有刘伯温的祠堂而得名,早年叫帝师背(刘祠堂背在明嘉靖前有三皇庙,又叫三皇岭)。在这短街内有四座石牌坊(有说五座),有三座叫帝师坊,第一座帝师坊在花园弄口;爬上刘祠堂背约10米有第二座帝师坊;第三座帝师坊在刘祠堂西首。掩宦弄紧靠第二座帝师坊南首,该石坊前有块钦命“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有的官员为了逃避这个规矩,都从小弄“隐”身而过出仓前街,故叫掩宦弄。在吴家墙弄口靠街边,还有一座何氏的贞节坊。以上四个牌坊,第二、第三座帝师坊都早已倒塌。我童年时只看到过两根石柱,上刻有“刘伯温石坊遗址”等字。花园弄口与吴家墙弄口的两座石坊,一直保存到“文革”“破四旧”才被拆去。(实际是拆于1957年——吴注)今天在刘祠堂旧基前,还保存鼓手亭的一根石柱,已成为唯一的古迹。(文中订正个别错字—吴注)

      《丽水市地名志》说“刘祠堂背巷,东起大众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梅山脚。1967年曾名大众街三弄,1981年复称刘祠堂背。弄沿富山南坡,古以庙称三皇岭。至‘明嘉靖中,因三皇庙废址。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

   现今的大众街旧时叫府前直街。因元代府衙从小栝苍山迁到现今莲都总公会和市人民医院一带,府衙门前往南的街就叫府前直街。自东向西的街(今继光街)称府前横街。

   道光版《丽水县志·山水》云“富山在择(木旁)山东,即三皇岭。嘉靖中因三皇庙废址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府城为什么要在三皇岭建刘基祠呢?这不仅是因为刘基是处州青田九都南田人,而且他在处州读过书,做过官,和府城有很深的渊源。

   刘基的先祖从临安(今杭州)迁居丽水竹洲,四世祖刘集迁徙到青田南田武阳。七世祖刘瀹(火)是刘基的父亲,在遂昌县任教谕,刘基便跟随父亲来到处州郡学读书。

   吕立汉先生在《千古人豪—刘基传·刘基大事年表》里详细记述了刘基在丽水的经历:1324年(元泰定元年)14岁入处州郡庠。黄伯生《行状》:“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悉其要。”从师郑复初习性理之学,郑谓其父曰:“吾将以天道无报于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门矣!”(郑复初,江西玉山人,进士,时任处州府录事。据道光版《丽水县志》载:刘基同时还师从丽水县名儒何清臣习《春秋经》。—吴注)

1325(元泰定二年)15岁在处州郡庠读书。1326年(元泰定三年)16岁   应乡试得中。光绪《青田县志》谓刘基是年“举于乡”。元代举人试称“省试”,故“举于乡”应属于秀才试。(这期间,刘基游历少微山等名胜写了不少诗—吴注)

1328年(元泰定五年,致和元年)18岁约于是年开始在青田石门书院读书。《春秋明经》即作于在此读书期间。………

1356年(至正十六年)46岁年初仍在绍兴。二月赴杭,省檄复为江浙行省都事。《行状》:“行省复以都事起用公,……”三月,从杭州赴处州,与石抹宜孙共谋“栝寇”。《唱和集序》:“予至正十六年,以承省檄与元帅石抹公谋栝寇。”

1357年(至正十七年)47岁因石抹宜孙升任行枢密判官、总制处州分院,刘基改任行省行枢密院经历。……《神道碑铭》:“复以为行枢密院经历,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

1358年(至正十八年)48岁升任浙江行省郎中。年底,由于执政者抑刘基军功。仅以儒学提举格授处州路府判,乃愤而归里。……

   这三年中,刘基在丽水创作了许多诗文,仅与石宜孙唱和的诗词就有97首,并结为《唱和集》。在此期间,他还主持构筑大水门至厦河门之间,以石块砌垒并灌注铁汁的铁坝,以保护城墙和防御洪水。这可说是丽水城最早的防洪堤了。

   刘基两次在府城,共生活了7年。

   1358年,刘基决心与元朝统治者决裂,回到故乡南田,经三年多潜心创作,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寓言体文学名著《郁离子》。至正二十年(1360)应朱元璋之请,与丽水人叶琛、龙泉人章溢、浦江人宋濂同赴金陵(今南京),为正在推翻元朝、统一中国的朱元璋所用。四人才学超群,被称为“浙东四先生”。刘基留在朱元璋帷幄中“预机密谋议”,参谋军机,在计歼陈友谅、平定浙东、翦灭张士诚、策划北伐、创建军卫法、定《大统历》、建立明王朝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立下不朽功勋。明朝建立后,刘基为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子率更令。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后晋升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刘基谙熟历朝典故,洞悉朱元璋猜疑心极重,是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君王,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告老回乡。洪武六年(1373)因丞相胡惟庸陷害,被夺俸禄。刘基为消除朱元璋怀疑,进京自责,并留京不回。洪武八年(1375)三月因病重“乞骸骨”还乡,四月十六日卒,享年65。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株连党羽15000余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让刘基长孙刘(广)袭诚意伯爵。次年,刘(广)“坐事贬秩归里”,洪武末又“坐事戍甘肃,寻赦还”。永乐初,明成祖取消了刘基后裔世袭爵位的资格。弘治十三年(1500),丽水洪渡人何仕伟时任礼科都给事中,奏请明孝宗,给刘基后代复爵,孝宗采纳,并命刘基九世孙刘瑜为处州卫指挥使。弘治十五年(1502)吴仕伟又奏请建刘基祠于处州府城。获准。知府臣梁宸奉旨置地于星华铺(城西南),但没有动工就离任了。嘉靖七年(1528)知府潘润向礼部请建刘祠,“查照徐达、汤和等于袭荫稍加爵秩,祠宇稍加壮丽,祭祀稍加丰隆。”获准,奉旨在三皇庙废址建造开国元勋祠,并竖立帝师坊。三皇岭因此改名刘祠堂背。刘基祠建成后招引许多文人、官员和百姓前来拜谒、游览,留下诗词甚多。

清咸丰八年(1858)八月、十一年(1861)春及九月,太平军三次占领处州城,开国元勋祠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刘基裔孙刘廷梁在原址重建刘基祠,中堂供奉刘基像。东西轩间各建房5间,供青田来郡应试儒生免费住宿。经历数百年沧桑,如今开国元勋庙已经荡然无存,旧址已建了民居。“2006中国·青田刘基文化研讨会”上,刘基的后裔倡议族人捐资,重建开国元勋祠,到会的刘姓子孙纷纷响应,期盼政府支持。

刘祠堂背曾经是一段很有特色的街巷。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住在近在咫尺的梅山背孔庙里,前后共30多年,隔三岔五到刘祠堂背一带散步、购物、吃夜宵。三坊口是当时最热闹的地方,菜馆、食摊、商店、笔庄,应有尽有。晚间,肉糊汤和卤豆腐干担前常常围着许多人。顺坡而上是很具地方特色的商街,最多的是打铁店、篾器店和算命馆,还有旧货寄售店、修伞店、百货店、陶瓷店。我去得最多的是西北头的书店。因为宋衙基是府前街通向仓前、大水门码头必经之路,人来人往,相当繁荣。世事沧桑,如今这里沿街的店面都改作民居了,从大众街往南走也无需经过这里了,刘祠堂也就渐趋冷清寞落了。

最近,市建设部门已规划将刘祠堂背建成步行街。路面、店面“修旧如旧”,恢复经营地方特色产品和手工业的店铺,重现其旧时的风采。不久,明清一条街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刘基青年时代在郡学读书,丽水有他的族兄刘演,两人同拜处州录事江西玉山名儒郑复初为师,受业《春秋经》,并都“善得其传。”刘演,字浩卿,有文学,美仪容,至正初,为义乌县教谕,后任明善书院山长。他的儿子刘彬,字宗文,元朝末隐居不入仕途,住在府城东门,取宅名为“菜窝”,灌园自给。洪武初,应聘为晋王府典仪,后转任工部主事,以办事得力闻名。元末,宋濂游历丽水山水,正好碰到刘彬抱瓮出来汲水灌浇蔬菜,问他姓名不肯相告,而对灌园的事却讲得很详尽,并充满哲理。洪武初,在南京为官,宋濂与他相遇,知道他是刘基的侄子,就将当年在丽水少微山初次见面时问答之语,写成《抱瓮子传》。刘基也为刘彬补写了《菜窝说·并序》。               (吴克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