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
祝氏源流史料,其源出有四:一是出自姬姓,为黄帝之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二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祝融之后有以官职命姓者。三是以官职为姓。据《姓谱》、《路史》所载,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孙以官为氏。又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都称为祝史。远古时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四是出自他族改姓。因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据考,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西汉时有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东汉时有九真(位与于今越南北部)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说明汉代已有祝姓人徒居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也造成大量祝姓子孙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纷纷徒居南地。
由于这些人物列传中没有指明人物的出生地和世系,因此,也无法知晓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一天,我发现明代的祝金“师事宋濂”。原来祝金是宋濂的门生。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浙江浦江人。他曾于洪武年间(1368--1398)主持修纂《元史》,生前写过许多墓志铭。我想,祝金既然与宋濂有师生渊源,很有可能会请宋濂为他的先人撰写墓志。经查《宋学士文集》,果然,宋濂曾为祝金的两位先人写过墓志,分别是祝金的祖父祝大朋(字公亮)的《元故处州路总管府经历祝府君墓铭》和祝大朋的胞弟祝大昌(字公荣)的《元故孝友祝公荣甫墓表》。从中证实道光版《丽水县志》中祝姓人物大多为官桥祝氏。
据《元故孝友祝公荣甫墓表》和《元故处州路总管府经历祝府君墓铭》记载:官桥祝氏“出自姬姓,系轩辕氏(即黄帝)之后,至周武王时,封彭祖(彭祖,传说中的养生家,是颛顼的玄孙)远孙光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为祝侯。后祝国为齐所并,故子孙以祝为姓。晋乱时,遂南奔。后又自宣城徙家居信安,历代多有显人,具载家牒可征也。”
五代(907--960)初,信安(今广东高要市)人祝寔(字荗之)任处州判官,任满后,遂举家迁居丽水县西北官桥里(今莲都区联城镇官桥村)。从此,祝氏在此繁衍生息,以孝治族,以儒传家,历代贤人辈出。祝寔寿92而卒,葬宣慈乡(今曳岭一带)杉坑之原。祝寔生二子,长子祝缜,官封中奉大夫;次子祝坦,为兵部侍郎,赠紫金光禄大夫,司徒河南郡公。孙祝儒,官封朝议大夫。后世子孙累有贤能者,如宋绍圣(1094--1097)进士、建州司理参军祝敞;武学教谕祝天佑;为抗金壮烈殉国、《宋史》为其立传的盂县主簿祝公明;祖孙三代历官处州的祝大朋、祝彦方、祝金;父子均以孝载入国史的祝大昌、祝昆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略选部分祝氏贤士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
祝公明(?--1127),官授河北太原府盂县(今山西曲阳东北)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南侵,真定(今河北正定)等重镇相继失守,当金兵前来攻打河北盂县的时候,县令惊慌失措,弃官逃跑。主簿祝公明主动担负起军政事务,率领全县保甲兵卒齐心守卫城池一年有余。最后,因粮草断绝,没有救兵,城被攻陷。祝公明不屈而死。南宋建炎(1127--1130)初年,朝廷在丽水县城檡山儒学南敕建忠节祠,供奉祝公明等4位忠烈守节之士,特谥“义烈”。建炎中,又赠祝公明承事郎(文散官,正七品)。祝公明的儿子祝陶,官授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司户参军,中原失守,祝陶也战死在官所。
祝寔第十四世孙祝大朋(1294--1375),原名大明,因避国讳,遂改大朋,字公亮。元延佑(1314-1320)初,受荐为武义县儒学教谕。后任吉林层山镇巡检、台州杜渎盐场管勾、处州录事、潭州路录事、处州路总管府经历等职。祝大朋曾捐资,帮助处州守臣石林修筑处州城。官桥村,东临太平港,太平港水流湍急,大溪水涨常常淹没或冲走木桥,百姓通行不便。祝大朋造舟以济,并划出一部分田地,供操渡者和修缮渡船之用。他还创立义庄,使族人颐养天年;建学校,以教化乡间子弟。祝大朋娶宋户部侍郎林觉(字大任)的孙女为妻,卒后合葬良山。生三子,长子祝嵩,松阳主簿;次子祝岑,即祝彦芳,莱州通判;三子祝岳,桐山镇巡检。孙八人,长孙祝铁任黄坡县主薄;三孙祝金任浦江教谕;七孙祝钟,任泗州判官。
祝公亮之子祝岑,字彦芳,累官至山东莱州通判。年至70辞官卸任回归故里。明太祖时期,酷刑重典治贪,这一时代的官吏,很少有能够做到三年任满的。而祝彦芳连任十五年,最后体面退休,这在当时成了一件极其稀有的事,台州人方孝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为他送行时,特地写了《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相赠。
祝金,洪武年间(1368--1398)前后在世,字廷心,祝彦芳长子。性资淳厚,志学不倦。师从浦江人宋濂。由儒生任处州府儒学训导,后升浦江教谕,屡典乡试。著有《吟凝集》。卒后入祀丽水名宦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祝大昌父子。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二十五史》中,处州十县(宣平县已撤销)人物列传的仅有42人(其中,丽水县有12人)。他们父子均以孝廉荐官,而且《元史》、《明史》分别为其父子立传,殊为难得。
祝大昌(1303--1360),字公荣,祝大朋的胞弟。《元史》载:“公荣孝友出于天性。母卒,敛殡奠袝之礼,悉遵古制。灶突失火,大昌力不能救,乃伏棺上悲号,且曰:天乎,吾母在,乞祐之!不然,我必与母俱焚,誓不独存也。其火忽自灭。乡里称之。”朝廷听说公荣有才干,送来征召文书,公荣笑而辞之。江浙行中书省左丞相聘请祝大昌任处州路儒学教授,亦推辞不赴任。于是,筑室于南野而隐居。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初一日卒,享年58岁。葬于武川飞凤山(今联城镇凤鸣村后)下。
祝昆,公荣次子,幼年时随母亲躲避战乱至山中,突然与乱兵相遇。母亲自投绝涧,祝昆悲痛不已,也跟随跳下。乱兵过后,乡亲发现祝昆挂在悬崖的一棵大树上,因此得救。洪武七年(1374 ),明太祖诏举悌力田之士,祝昆奉旨随州县官员至京师,以举孝廉任潜山知县。后辞官回乡至卒。《明史·孝友》中有传。
从五代初至明代初400多年的时间里,官桥祝氏人才辈出,成为处州一大望族。今年五月初,我前往官桥村走访。该村位于丽水市区西北约八公里处,坐落山弄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丽水至老竹的公路穿村而过。该村以桥为名,此地之东原有古木桥,旧属官府管理,故谓之官桥。该村的一位吴姓老者告诉我,官桥现有人口542人,为林姓聚居之地,另有叶、罗、吴等姓氏,但早已找不到一个祝氏子孙了。
五月下旬,听朋友说,紫金街道祝村是祝氏聚居之地,我立马驱车前往祝村。该村有人口510人,近九成是祝姓人。但查阅了《祝氏宗谱》,发现该村祝氏明代初年迁居祝村,非官桥祝氏之后。回来后,我又查阅了《处州府志》、《丽水县志》等地方文献,官桥祝氏于明代中期在莲都这片土地上绝迹。他们到底是举族迁徙他乡,还是另有缘故,留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