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莲都 > 栝苍史志(已归档)
抗战时期莲都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莲都   发布时间: 2020-11-03 17:11:39

丽水市莲都区抗损课题调研组

莲都区(原丽水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瓯江的中游。东与缙云接壤,西北与武义市毗邻,西与松阳县相连,南与青田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莲都是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是丽水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莲都区面积为1502平方公里。山区占57%。现辖碧湖、大港头、雅溪、老竹、联城5个镇,太平、仙渡、高溪、峰源、黄村、双黄、丽新7个乡,万象、白云、紫金、水阁、富岭、岩泉6个街道办事处,共369个行政村。2007年总户数147354户,总人口为380043人。

抗战时期丽水县属浙江省九区,为处州十县之首。九区专员公署设在丽水县城。1938年丽水县年总户数为33389户,总人口128208人,1946年总户数28921户,总人口118209人。

 

一、抗损课题调研工作概述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省市党史部门直接指导下,莲都区的抗损课题调研工作于2006年5月份开始。区委领导非常重视,建立了以潘世敏副书记为组长的“莲都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组”,拨出了专款,制定工作方案,一边配合市党史办开展省、市、南京等地档案查阅,复印了馆藏档案4个案卷共1430页;另一方面于七月份开始下乡开展社会调查。鉴于莲都区是日军侵犯的重灾区,而本市留存档案又不多的实际情况,调研组集中主要精力放到日军两次侵犯所经北乡地区,到乡镇各村召集75岁上下老人座谈会,搜集回忆材料,填写调查表登记表。2007年春,配合电视台拍摄了三集专题片《见证:亲历抗日战争》、《丽中五迁》、《绝灭人寰的细菌战》。协助小安、青林两村竖了日军侵犯暴行碑。鉴于地域广、城镇变迁大的情况,2007年6月又组织了40多位老干部老教师,对原碧湖、大港头、城关、城郊等地进行3个月拉网式调查取证工作。在一年多时间里召开了老人座谈会180多次,走访了75岁以上老人2800人次,拍摄了100多张照片,录音12盒带,搜集记录近5000页的口述材料,填写2万多张登记表、明细表和伤亡人员名单。9月开始汇总统计,同时利用双休日和国庆、五一长假又开展查漏补缺工作。经过4个月的分析研究,撰写了《莲都区抗损调研报告》和《日机在丽水实施大轰炸》及《日军在丽水实施细菌战》等专题调研报告,完成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的调研任务。

 

二、抗战前莲都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民国元年(1912)莲都区(丽水县)人口98719人。民国十二年(1924)54829户225543人。民国十七年(1928)减至31776户124831人。抗战前的1936年总户数为32703,人口总数为125234(男70203女55031)[①]

抗战前,莲都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主要生产资料土地被少数封建地主所占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困难。

莲都区的农业主要是粮食生产,由于有通济堰和好溪堰灌溉,碧湖和天黄畈两个平原成为丽水县的两个粮仓。其他山区山多、田地少,生产条件差,主要生产杂粮,农民土地少,粮食生产水平低,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

抗战初期的1938—1940年,在共产党推动和实际领导下,原太平区的8个乡和曳岭区,曾实行“二五减租”,发动农民开荒,建立造纸、肥皂、织袜、消费等合作社和织布、榨油等工厂,建太平汛水电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经济建设实验区被撤消,后又遭受日本侵略者两次侵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生活苦难深重。

抗战前莲都区多半是个体手工业和家庭作坊。仅火柴盒、纺织等行业较发达。1905年利用实业织布公司创办是现代工业的发端。1919年普昌电灯公司成立,1925年普昌火柴盒片厂成立,这标志着近代民族工业进入一个发展时期。1930年郑宝琳创办燧昌火柴股份公司,工业规模扩大,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现代化火柴厂。1937年工业产值447.07万元(法币),抗战初期外地迁入工厂10余家。

抗战初期,以杭州内迁的机器和技工为基础在大港头等地办了兵工厂,生产子弹、步枪、地雷等,成为浙江省军事工业基地。抗战后期兵工厂大部分机器撤至福建,在大港头保留了部分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为丽水的机械工业打下了基础。

莲都(丽水县),自隋置州设县以来,陆续开辟稽勾、括苍、括瓯、通济、曳岭等通衢达都会之陆路大道,共27条。1932年始建丽云、丽青、丽缙等公路。原来以大水门水运码头为主的瓯江水运,转而以丽阳门为中心的公路运输为主。1934-37年丽水天皇畈平原投资百万建丽水飞机场。抗战期间因公路、桥梁遭日机毁坏,为抗战期间货物运输之需要,瓯江水运迅速恢复,曾一度非常繁忙。小安溪、宣平溪的麻雀船、竹筏是北乡货运的主要通道。

古时在各条古道中间都置驿站。清光绪26年(1900)始设邮政分局。民国9年(1920)始设丽水电报局,1930年始设电话局,五年后升为全省电话交换中心分局。

莲都的商业,纺织,酝酒,陶瓷等较发达。集市贸易,五谷杂粮、六畜家禽、山货土特产、手工艺品都有。仓前街各类商品齐全,刘祠堂背至三坊口为文化街,三坊口至府前是主街,集中了全城主要的布店、百货店。旧有市场称市,百姓称“过行日”。最热闹的地点是府前行基。

抗战初期杭州、上海一些著名商店迁入,丽水商业曾鼎盛一时,由于日机连续轰炸,两次侵占,商路闭塞,商店倒闭,各业凋敝。通货膨胀,商业渐趋衰落。

乡村贸易以碧湖、大港头较为繁荣。抗战时期也大都衰落。战前出口贸易有靛青,火柴盒片、桐油、茶叶等。

丽水古为州城府城,依山傍溪,环山之中,形如莲瓣,有莲城之美称。元朝筑城墙时置望京(丽阳)、南明(大水)、虎啸、厦河、括苍(小水门)、左渠等六门。1938年城墙内建环城公路5.1公里。抗战时期,城墙毁坏多处。主街道大部被日军炸毁。

莲都作为浙江西南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前已设多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处州中学于十九世纪未开办。小学有囿山学堂等多所。处州医院也早于抗战前建立。中医诊所大多是个体。抗战初期省城大中院校和文化机构迁至丽水,在碧湖办过英士大学和联中。丽水是战时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日军侵犯莲都区(丽水)的罪行

 

(一)日军为什么要多次侵犯莲都(丽水县)

莲都(丽水)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平原。由于有通济堰,好溪堰的灌溉,物产富饶,史称天然粮仓。是浙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历来都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1937年8月沪宁杭沦陷,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把丽水定为临时省会,把建设、教育、财政三厅等20多个省属机关迁到丽水,开始着手后方基地建设。

在中共中央推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在丽水制订和颁布了《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一大批文化人士、知识青年和共产党员来到丽水,宣传抗日救国。刘英领导的中共浙江省委也迁居到厦河村,莲都(丽水)成了浙江省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抗日后方基地。

丽水战前就建有飞机场,同盟国美苏英飞机都曾在此机场起飞降落。国民政府空军利用丽水飞机场作为补给站,去日本投反战传单回武汉都要在丽水加油。丽水大港头、玉溪、坛头咀和云和小顺等地有杭州迁来的机械设备为基础筹建的浙江铁工厂,能生产步枪、机枪、地雷、枪榴弹等,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兵工基地。

随着东北、华北、华中及杭、嘉、湖地区的大片沦陷,大批东南亚地区的海外援华物资只能到达温州港,经丽水转运至湘赣及西南地区,丽水是抗战物资转运的中转站。

因此,日本侵略者把摧毁在丽水的省区县政府指挥系统和抗日后方基地,打通丽水温州的海上通道,作为它的战略目标。首先,从1938年开始,连续多次轮番轰炸。由于未能达其罪恶目的时,便于1942年农历5月(阳历6月),出动了五千日军侵占莲都(丽水)达两个月之久。1944年8月,又出动上万的兵力,分东、中、西三路再次直接占领莲都(丽水)。

(二)日机对莲都(丽水)大轰炸的罪行

1938年2月6日(农历大年初七),日机首袭丽水飞机场,开始了对莲都连续7年的大轰炸。日军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均是“浙江之最”。、

日机丽水大轰炸包括:1、日机对丽水飞机场的轰炸;2、日机对丽水县城的大轰炸;3、日机对浙江兵工工厂的轰炸;4、日机对碧湖大港头的轰炸;5、日机还公然违犯国际法,利用空袭散布毒菌,实施绝灭人寰的细菌战。(日机对丽水的轰炸见专题调研文章)

七年间,日军对丽水进行365次轰炸,丢下了1796余枚炸弹、燃烧弹,炸死炸伤无辜居民1042人,伤280人,炸毁房屋12237间,加上日军入侵烧毁房屋11917间,被炸毁烧毁的房屋共计24154间。另外还震裂了房屋3000多间。

日机轰炸丽水最惨的是1939年8月25日。日机共3架,投下炸弹54枚,全城一片火海,以府前为中心的繁华地段顿成废墟。日机轰炸丽水出动架次最多的一次,是1941年1月11日,日机出动了34架次。投弹最多的是同年4月11日,敌机共投弹70多枚。日机轰炸损失最大的三次是1940年3月8日夜,敌机48架投照明弹8枚,炸弹60多枚,炸死居民50多人。1942年3月26日,敌机20架,投弹30枚,弹落大水门,小水门,濠头街,白塔头,万象山脚等处、炸死70多人,毁房70多间。1942年4月23日,敌机8架投炸弹5枚,燃烧弹3枚,炸死炸伤居民121人,炸毁烧毁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及民房2282间。姜山背邮政局防空壕被炸塌,80多人罹难,局长朱家华1家就死7人[②]。府前、四牌楼、三坊口、仓前等商业区商店、民房,毁了建,建了又遭炸,然后又再建。有些民居被炸了三次之多。

“中国虽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日机大轰炸使处州中学大礼堂和实验堂被毁,逼得处中(现丽中)师生五次大搬迁。

日机轰炸使得莲都的民族工业濒临崩溃。普昌和燧昌两个火柴厂厂房、电厂和苏埠仓库都遭炸,以后日军两次入侵,又抢砸烧毁,使得燧昌、普昌两个火柴公司遭受灭顶之灾[③]。丽水的粮食加工大户潘盛昌城内四处房子(计50多间)全被炸毁,家破人亡,彻底破产[④]

丽水飞机场被日机多次的轮番轰炸和日军占领时直接破坏,几近毁损。

日机对丽水县城的狂轰滥炸,摧毁了省区县政府指挥系统和飞机场、兵工厂等军事设施,日军想借此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但结果适得其反,它更激起了莲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莲都区北乡地区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在全市范围内是最激烈的。

(三)日军两次入侵莲都的路线

1941—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猖狂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把中国 变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妄图“以战养战”,便加紧了对中国的侵战步伐,梦想加速灭亡中国。侵浙日军西进,与江西东犯的日军会合,一举占据浙赣铁路全线,还命令驻金华、武义的日军立即出动入侵丽水,力图打通直通海上的通道。

1942年6月23日,日军26师团(大东部)和37师团(大定部)组建成小菌江混成旅团(属日13军)共5000多日伪军,从武义县溪下村经乌门岭入侵箬坑行政村长潭口自然村,经鸭班、石蒙圩、岩潭、西溪、潘村、洪渡、双溪、小安、长濑、竹舟、太平、枫柴、凤鸣、林宅口、常宅、白前、武村、敏河、路湾等村入城。24日,丽水县城沦陷[⑤]

28日,日军占领县城后的第三天,拼凑汉奸流氓组成“维持会”,作为它的统治工具。又在城外的港口、苏埠、路湾、溪口、三岩寺、吕步坑、白云山、厦河、洞溪寺等地设置外围据点,加以控制和防卫。其他日伪军则分散流窜各乡村掳掠淫杀。

为了掠夺丽水和温州运来的战略物资,日军混成旅团留下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由辎重兵联队队长高桥负责镇守丽水,置于13军指挥之下。军部还命令70师团奈良支队从丽缙公路或经括苍古道入境,于7月8日到达丽水,专门负责空运战略物资,然后彻底破坏丽水飞机场。为了防止驻扎松阳、遂昌的国军从西侧反攻丽水,日军军部命令龙游兵团和在丽的奈良支队经碧湖会攻松阳。

8月26日,日军撤退,从括苍古道桃花岭,或梅田古道至缙云回武义。日军第一次入侵在丽长达66日之久。

为打通金丽温海上通道,挽救日军太平洋战争失败的局面,1944年8月25日,日军发动了丽温战役。日军内70师团和60师团,夹杂伪军3000人,近10000多人,从武义清溪出发,分东、中、西三路,第二次侵犯莲都区。

东路从夏家畈进缙云县的双港桥,进入莲都区仙渡乡的鲍店,经仙里、董弄、皂树、葛畈、何金富、上黄村,到双溪,与中路、西路的日军汇合。部分经梅田却金馆到丽水。

中路是小野率领日军70师团从青蓬岭侵入祠堂突,在库头村头遭国军阻击,经板染、西溪、潘村、洪渡到双溪。

西路是日军贵志富林部,从乌门岭入境,曾有一股经仁溪岭到泄下村,遭到国军的有力阻击,只是一小股日军经板染到西溪、潘村、洪渡。大股日军经供山到莲房、周村、洪渡或经长乐、朱弄、小溪、上土夭等村,在双溪、小安或竹舟,与东、中两路日军汇合。再经太平、枫柴、林宅口、常宅、白前、武村、敏河、路湾,第二次占领了县城。

日军为防止国军的进攻,在石牛、九龙、南明山、大门楼、厦河设立外围据点,在水阁望军山高地架设重炮防卫。小股日伪军向城郊各村和富岭、水阁、碧湖方向流窜,到各地掳掠淫杀。

9月上旬,国军21师62团港口在碧湖一带袭击日军,国军33师3团和浙保1团在周坦、太平太子庙、下土夭桥头堡、太平后山背、莲房上空、葛渡、陈寮山、大弯山等地和日军作战。国军新编21师62团攻下丽水县城。日军从太平港向牛廷岭或从栝苍古道、梅田古道经清堂岭往缙云撤退,回武义。

                                                             (未完待续)



[]《丽水市志》第74页

[②] 莲都区抗损调研成果综合卷(24)口述资料617号。

[③]莲都区抗损调研成果综合卷(4)档案资料第5、6、18、19页,档案1302、1303号。

[④]莲都区抗损调研成果综合卷(27)口述资料第14页背面,第644-645号。

[⑤]莲都区抗损调研成果综合卷(4)档案资料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