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丽水有个农业顾问“顾根福”

发布日期:2019-01-07 14:55:23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1987年春耕备耕期间2月28日上午,石牛乡任村村一位姓张的农民来到了丽水市(县级)人民广播站寻找农业顾问“顾根福”。编辑部的同志接待了他,问他找老顾有什么事。姓张的农民说:“听广播新闻里介绍,去年我市推广配方施肥早稻增产了。而且这项技术措施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什么叫配方施肥呢?希望老顾能够在《顾根福谈生产》节目里作详细的介绍”。“顾根福”是丽水农民心目中的农业科学技术权威,农民上门到广播站请教“老顾”,在平时也是常有的事。“顾根福”到底是谁呢?这事还得从1982年说起。 

  丽水市(县级)地处浙南山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有线广播喇叭农村占90%以上,广播宣传的最主要对象是农民。自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种田的生产形式变了,由原来的集体生产转变为各家各户个体经营。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种田成了农民的迫切要求。 

  当时我在丽水县广播电视局任编辑部主任、丽水市(县级)人民广播站站长,后任莲都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任。如何为农民兄弟服务,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丽水县人民广播站于1980年开办了为农服务的专题节目《农业顾问》,时间10分钟,每星期办二期。这档《农业顾问》节目开办以来。为农民听众提供了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受到了农民听众的欢迎和好评。然而,也有许多农民听众反映,节目讲的内容比较多,要想听清楚某一项技术的介绍还比较困难,因为广播一讲就过,而且介绍的又不十分详细,于是要求广播站在节目里对当前要推广的某项技术措施要讲得详细一点,多讲几遍。 

  根据农民听众的要求,1982年丽水县人民广播站在《农业顾问》节目中专门开设了一个栏目叫《顾根福谈生产》。在节目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农业顾问“顾根福”,一个是农民小叶。“顾根福”这一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编辑部的同志说这个人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应该是顾问,于是姓“顾”。再是农业是根本,农业丰收了农民幸福了,名就叫“根福”。在节目中有男女播音员两个,男的为“顾根福”,女的是农民小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丽水本地话以一问一答谈话的形式,就某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向农民听众作详细介绍,让农民能从广播里学到种田、养兔、养猪、养鱼、种桔、种菜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年来为广播站《顾根福谈生产》节目提供稿件的是丽水地区和丽水市(县级)的农业技术专家,如钱金明、郑祥松、王仲明、董祖淦、华树兴等人,他们是广播站的特约通讯员,也是真正的农业顾问“顾根福”。 

“顾根福”是农业生产的布谷鸟 

  丽水市(县级)人民广播站《农业顾问》节目每星期一、五晚上首播,星期二、六早上、中午重播。《顾根福谈生产》栏目安排在星期五首播。农业顾问“顾根福”根据丽水本地农时季节,在每个生产环节的前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的时间,与农民小叶在节目中运用对话形式向农民听众介绍有关农业生产知识。如:“谈谈大小麦的冬季管理”“抓紧落实早稻布局”“讲讲怎样安排早稻品种的搭配”“说说春季果园管理”“讲一讲怎样施好杂交晚稻的穗肥”等等。播出内容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能直接指导农民种田,解决许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被称为“深山区的一对广播迷”的联合乡中岙村农民曾炳火夫妇,就是以广播指导农业生产而尝到甜头的。曾炳火白天在田头劳动,听不到广播,他叫在家从事家庭副业的爱人支品莲记录广播内容,他回来以后再看。有一年早稻播种时,广播里“老顾”介绍每亩田播种量不要超过250斤。曾炳火自己这样做还向群众作了宣传,可他岳父不相信,结果培育出的秧苗瘦黄细弱,插下以后扎根返青慢。而曾炳火的秧苗很快变青。这件事对全村人教育很大。 

“顾根福”帮助农民解疑难 

  《顾根福谈生产》节目创办以来,“顾根福”这个农业生产万事通的广播形象,在农民心目中有了很大的影响,“顾根福”成了农民的好朋友。于是许多农民在生产中碰到了什么疑难问题,都喜欢写信给“顾根福”,有的还拿着作物病株标本,翻山越岭到广播站找“老顾”,要求“老顾”帮助解决。记得1982年5月19日,水东乡卜泉大队农民项达火来信说他承包的二亩责任田,土肥条件都和别人田块的相同,但插下的秧苗就是不转青。收信后,编辑部马上请教了县农业局农艺师朱仁君(后任县级丽水市副市长)。朱仁君根据项达火信中说的情况,分析了稻苗为何不转青的四个原因,以“顾根福”的名义写了答复信,当天晚上在广播《农民信箱》节目里进行答复。项达火听了广播根据“老顾”讲的四条办法,采取了措施,结果五天后秧苗返青了。他十分高兴地又给广播站来信,赞扬“顾根福”开的方真灵,救了他的秧苗。另外还有如“稻田里长了蜈蚣萍怎么办?”“农用薄膜怎么保暖?”“乌里硬壳虫会不会危害稻苗?”等等问题,“顾根福”都在广播里进行了答复。如果碰到有些问题比较重要,又比较难懂,“顾根福”就在广播里用记录速度讲,便于听和记。1986年连作晚稻播种的时候,北埠乡杨山村一位青年农民给“老顾”写了一封信,问汕优64和汕优63播种时间是不是一样,“老顾”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虽然这两个品种单独介绍过,但农户还是分不清,汕优64和汕优63只一字之差,可生育期要相差20天左右。如果同一时间播种,要么汕优64超秧龄,要么汕优63翘稻头,都会遭受损失。于是“老顾”又在广播节目里再次讲清楚这两个品种的特性和差异以及不能同一个时间播种的道理。有一次,高溪乡龙潭村农民张鲜儿来信要求“顾根福”讲讲山塘水库养鱼的问题。有关山塘水库养鱼的事,“老顾”在这个节目里已经讲过,“老顾”就写了一封回信并给张鲜儿寄去一份有关养鱼的资料。 

“顾根福”是农民种田的好参谋 

  “顾根福”及时传播新的科学种田技术,介绍新的先进技术经验,成为农民的一个好参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老顾”经常在《顾根福谈生产》节目中向农民传播新的科学种田技术,介绍新的先进生产经验。如“介绍晚稻小苗两段育秧的新技术”“说说早稻新品种浙幅756”“介绍早稻育平菇技术”“介绍复合肥料磷酸二氢钾”“讲讲山地柑桔的栽培和管理”“介绍食用菌生产新技术”和“化肥、农药新品种介绍及使用方法”“推广早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早育秧、直播稻免耕栽培技术”等等。通过新技术、新经验的介绍,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顾根福”为丽水广大的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提供服务,“顾根福”这个名字在丽水农村家喻户晓,他是丽水农民心目中的农业科学技术权威,人又和蔼可亲。有一年选举人大代表,水东乡许多农民以为“顾根福”真有其人,提议要推选广播站农业顾问“顾根福”为人民代表,因为他给丽水农民带来了财富。 

  为了增强节目的可听性,《顾根福谈生产》有时也注意发挥 “音响”这一广播的优势。比如有一天农民小叶骑着自行车(自行车铃声)到城里找“老顾”……这当中的铃声运用。又比如“老顾”下乡在田头(收割早稻)被农民小叶看见了……这当中的打稻机声的运用等等,节目播出产生了现场感和真实感,丰富了气氛,达到了喜闻乐听的效果。 

  丽水市(县级)人民广播站《农业顾问》节目《顾根福谈生产》栏目,通过丽水方言对话形式向农民听众传授农业科学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为一档名牌专题节目,多年来一直深受丽水农民喜爱。《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曾于1987年作过介绍。 

 

  作者简介: 

  刘进千,从事新闻工作38年,曾任丽水市(县级)广播电视局编辑部主任、广播站站长,莲都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任,200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