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绿色小康工程试点纪实

发布日期:2019-01-07 14:54:11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1991年8月27日,原丽水地委、行署在龙泉召开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地委书记斯大孝提出“温饱靠田、小康靠山”的山区发展理念。当晚,原丽水市委书记张福新、市政府市长朱大鹏、副市长朱仁君把我叫到房间,指示我近期要做好绿色小康工程试点村的筛选和基本情况收集工作,及早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会后,我结合万亩“部优椪柑”、万亩“部优西瓜”基地建设规划,收集了65个可开展绿色小康工程试点的行政村,其中重点推荐了原水阁乡俞庄前、水东乡塔下、苏港乡底金弄三个行政村和试点內容。不久,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做好三个村试点的基础上,两年内在100个行政村推行绿色小康工程建设。 

打破筐框摸索出来的俞庄前做法 

  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后,我和从农业、林业、水利、土管等部门抽调的8位同志组成的万亩“部优椪柑”基地规划组,正在水阁乡做详细规划。朱仁君副市长就指示我结合规划先落实俞庄前村的试点工作。1988年,我在市政府副食品办公室工作时,俞庄前村是二线蔬菜基地,要经常到村到户到田片落实蔬菜生产计划、掌握蔬菜产销情况,与村干部和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向时任水阁乡乡长傅旭平汇报了市委、市政府在俞庄前村试点的基本要求后,当即我们两人骑着自行车到村,与村党支部书记陈华龙、村民主任何世祖商议相关事宜,两位村主要领导表示一定能做好试点工作。我们规划组用了三天时间,爬遍了俞庄前村每座山头,掌握每个山片的林相、坡度、土壤结构,按照“山顶戴帽(水土保持林),山腰果园,山脚穿鞋(水土涵养林)”的绿色生态要求,编制了俞庄前村开发山地、建设千亩“部优”椪柑基地的详细规划。200多村民利用秋闲上山开挖水平带。9月29日,朱大鹏、朱仁君到村,在原俞庄前村小学操场召开了村民动员大会。10月5日,地委、行署又在俞庄前村召开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开发山地资源、发展“部优椪柑”的积极性。 

  俞庄前村距城区7公里,属城郊型农业村。当时,村民就业主要分成两块,中老年村民主要在村从事蔬菜、水果生产,年轻村民主要在城里、到企业从事工商业。由于劳动力的关系,一些村民愿意将多余的可开发山地租赁给其他村民,村干部逐户登记共有2300多亩。为了保证连片开发,陈华龙带头双委干部逐一做转租工作,但效果不尽人意。 

  9月18日,我跟随朱大鹏市长到丽新乡上塘畈村了解农业生产,现场考察了上塘畈小学椪柑园。1987年,上塘畈小学利用村里的山地,开发种植椪柑14亩,1990年收获椪柑14吨,1991年预计产量35吨,学校用椪柑收入免收了200多名学生学杂费,同时,改善了老师的福利待遇。在返城的路上,朱大鹏市长对我们说:“上塘畈小学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要打破框框,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发动全社会参与开发农业。”朱市长要求我三天内做好三件事,一是从马克思、毛泽东那里找理论依据;二是起草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开发农业的扶持政策;三是俞庄前村要侧重开展“以开放促开发”的试点。 

  9月21日下午,朱大鹏、朱仁君召集有关部门小范围讨论完善了全社会参与开发农业的扶持政策。事后,提交市五大班子讨论通过,最后以市委〔1991〕52号文件《关于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开发农业的暂行规定》印发。文件明确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租赁、承包、联合的方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规定达到规模的每亩给予200元的低息贷款,并对基地的水、电、路配套给予相应的补助。允许实行单位内部股份制,收入按股分配,单位集体收入可用于改善福利。 

  政策一出台,就掀起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时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徐飞楠带领工作组进驻俞庄前村,帮助村双委做好相关工作。我们规划组也改为技术服务组,协助参与单位和个人落实具体技术业务。到9月底,就落实了丽水家用电器厂、市经济委员会、市土地管理局等15家单位在俞庄前村租赁山地开发种植水果项目,收到了“以开放促开发”的初步成效。 

  国庆节后,市农经委出台了期限、租金等的指导意见,印制了统一的租赁、承包、合作合同文本。根据农村山林、土地、水面租赁、承包、入股的政策法规,统一了土地经营权集中、转让和项目中止后地面设施处理的程序,更加坚定了农户、村委、参与者的信心。5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到乡村选择合作对象和山场。原丽水家用电器厂为第一家企业在俞庄前村租赁开发水果基地,原丽水市林业局为第一家机关单位在水阁乡张村租赁开发椪柑基地,市民吴耕民为第一个个人在水阁乡桐岭村租赁开发水果基地。省人民广播电台驻丽水地区记者站记者陈宇春采写了丽水市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开发农业的新闻报道,省电台用内参形式报送省委、省政府。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行贯作了“不反对,不宣传,让丽水市去探索” 的批示,这明显是对丽水市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带动广大农民的开发热情。1991年冬至1992年春,全市共开发山地发展水果生产1.98万亩,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开发1546亩。到1996年底止,3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8位市民个人,参与开发水干果、用材林、笋竹林基地8700多亩,其中丽水市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投资150多万元,租赁开发椪柑、板栗、雷竹、杉木、菇用林基地4085亩。 

茶籽堆上坐出来的底金弄经验 

  底金弄村的致富带头人庄根林是我的舅舅,我对村里的情况也很熟悉。1992年6月前是苏港乡的一个行政村,之后为联城镇的一个行政村,现为联城街道莲景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底金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村,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立地条件很好,平均土层厚度在90~120厘米,富含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适应多种作物优质高产。在原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蒋有条老师直接指导下,是江南唯一“部优”西瓜“浙蜜2号”的发源地,远近闻名的西瓜专业村。家家户户在温州市区和永嘉桥头有至亲,在亲戚的帮助下,成为一些居民小区的西瓜、柑桔直销生产基地。以庄根林为代表的“60前” 村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以庄瑞荣、周和乐为代表的“60后” 村民在外开店经商,一直是比较富裕的村。 

  1991年11月1日,我向朱仁君副市长详细汇报了底金弄村绿色小康工程规划编制和试点落实情况。第二天10点,朱仁君副市长带着我来到底金弄村,苏港乡党委书记林文金、乡长梁银树,联系部门丽水市物资局局长张承武,村指导员任根龙已在村里。大部分村民在晒谷场拣油茶籽。村党支部书记周西华、村民主任庄新贤搬来一张吃饭桌、四张条凳,很快就成为具有乡村气息的会场,100多村民坐在茶籽堆上边拣茶籽、边听会。 

  周西华介绍了朱仁君副市长一行到村的目的,并请朱仁君副市长讲话。朱仁君擅长用顺口溜的方式与百姓沟通,用身边的平常事例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这次朱副市长采用对比的方法着重讲了“当官不如摆摊,摆摊不如开山”的典型,抓住底金弄村去冬开发的326亩山地今年套种西瓜获得高收入的事例,点燃了底金弄村人开发热潮。村民周聪囡夫妻俩当场就说:“小打小闹,我们不想做。要干就要大规模干,政府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资金、品种、苗木问题。”朱仁君指着我说:“我把底金弄人的外甥带来,就是给你们派了联络员,开发农业遇上困难就找外甥。” 

  借着周聪囡夫妻俩的话题,朱仁君进一步阐述底金弄村搞规模开发、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农商结合的自然条件和市场优势。朱仁君副市长顺和、实在的讲话,让底金弄人深感亲切,开发的热情立刻燃起。我介绍了底金弄村千亩“部优”椪柑基地规划内容,讲解家庭农场的经营特点、规模要求,强调了开挖水平带的质量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今冬明春完成水平带开挖,明年3月完成苗木定植,全年套种一茬西瓜、一茬大豆。 

  会后,村双委就根据农户的意愿协助做好山场调换工作,使每户的开发山场更加连片集中。对3户山地资源多、无能力开发经营、又在基地核心区的农户,在确保承包权益的基础上,落实了经营权有偿转让。农户自行安排上山开发,有27户还到松阳县板桥乡、武义县明山乡雇来山农开发。由于山场土层厚松,坡度平缓,开发进度很快。为了确保开发质量,我和周西华、庄新贤砍来小竹子,制作两米长丈量杆,送给每家毎户,确保水平带宽在2.5米以上。我每周带规划组同志现场抽查一次。 

  1992年春节后,市委抽调部门干部组成农村社教工作队进驻各乡镇,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开展政策宣传。苏港乡工作队由时任丽水市水利局局长周友真担任队长,我担任副队长,市水利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柏彬和丽水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郑爱琴为队员,直接进驻底金弄村。我们吃住在村整30天,途中没回过家。周友真等具体负责基地各片的蓄水灌溉设施和出村交通设施建设的相关工作,我具体负责基地开发质量、开发进度。全体队员白天爬山头、走现场,晚上访农户、议对策。到3月底止,经丽水市农业开发总公司实地测量规划范围内已开发标准椪柑基地1212亩。到1992年底全村累计开发1780亩,其中椪柑1268亩、胡柚360亩、板栗150亩。全村有45户人均椪柑面积在5亩以上,占全村总户数59.2%。当年全村新开果园套种西瓜总产量达3000多吨。 

  在后面的两个月里,市直各部门主动到底金弄村落实服务措施。市电力公司做好增容为基地配套电力设施,市供销社设立销售点方便农资供应,市科协兴办农函大底金弄教学点普及农业知识。5月5日,市委、市政府在底金弄村召开了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 

  1996年12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丽水召开了全省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工作会议,与会的700多人,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行贯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底金弄村农业开发。 

  从1996年开始,底金弄村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桔村,选送参加浙江省农业博览会的椪柑、胡柚多次荣获金奖。户产椪柑在250吨以上有3户,户产椪柑在200吨以上有9户,户产椪柑在150吨以上有12户,户产椪柑在100吨以上有15户,户产椪柑在50吨以上有19户,规模开发、家庭农场经营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益。 

脚步量出来的塔下工商专业村 

  塔下村因建于明代古塔厦河塔的山脚而得名,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属水东公社湾岙行政村,后划属芦埠行政村。1986年,单独建立水东乡塔下行政村。现属莲都区紫金街道。330国道穿村而过,是丽水市区的东大门。 

  1991年9月上旬的一天,时任塔下村党支部书记的胡宝田到朱仁君副市长办公室,说村里有几户到外地办厂效益很好。胡宝田还说塔下种桔多年,可种的地都种上了,规模上不去,桔树又老化,该是到转产的时候了。胡宝田走后,朱副市长叫我近期到塔下村了解一下情况。 

  第二天中午,我骑车到了塔下村,向胡宝田等村干部了解了详细情况,走访了一些农户。塔下村从1966年开始种植柑桔,前开滩、后开山,到1991年底共有柑桔等水果471亩,人均纯收入1700元。1990年,村里有4户用通过开发农业积累的资金办了铸钢厂,铸件送到温州加工,再销往上海,年销售收入有1000多万元。全村从事非农行业的已有27户,占总户数的32.9%。村干部和群众都想用330国道西边的老桔园建房屋,发展二、三产业。 

  回来后,我立即向朱副市长详细汇报了塔下的情况和干部群众的想法。朱副市长很高兴地说:“我们搞农业开发就是加速完成农业原始积累。农民有积累了,就要引导和支持他们提升农业产业,或者转向二、三产业。”朱副市长认为淘汰老桔园、建造工商业用房是塔下村发挥区位优势的最好平台。但是,涉及公路留地、瓯江防洪水位,更主要的是能否保证留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后,家家户户都有建房地基。朱仁君还对我说:“这件事暂时保密,也不要惊动村里,你想办法把老桔园面积弄准确。”我想了想只要把沿公路的长度量准就解决问题。 

  9月9日早上6点,我就骑车到了塔下村,沿公路骑行到了村南头发现有一幢新建的砖混楼房,我选定村北塔下隧道口为起点,用脚步进行估量,既是遇上熟人,也可骗他们是锻炼身体。我一连走了两个来回,确认有880多步,总长肯定在1000米以上。我向朱副市长汇报后,他当即就说:“一户一间,够用了。” 

  那段时间很忙,朱仁君副市长带着我,先后到丽水市计划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局、水利局、土地局商讨相关事宜,拟定变通解决的方法。 

  1992年1月24日下午,朱仁君副市长召集计委、建委、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土管局、乡镇企业局、城郊区公所、水东乡政府,在塔下村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会议一开始就切入具体事宜的落实。最后确定抓紧做好4项工作,一是编制详细规划,整个区块由北而南分为综合区、集体经济发展区、个体工商区,在个体工商区内沿路安排79户,每户一间,每4户留一条消防通道。二是按国道线标准留地,现公路边沟外的预留地可作为工商临时用地。三是每户一间占地面积为72平方米,公路留地负担80平方米。公路留地按临时用地审批后归农户使用。建房用地实行有偿出让,出让收入归村集体所有。四是乡镇企业局协助做好工商项目的引进。 

  1992年10月7日,是塔下人最高兴的一天,标志着塔下村将由柑桔专业村走向工商专业村。丽水市土地管理局局长俞子根带领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到塔下村现场办理农户建房用地审批。正在丽水调研的省长助理龙安定在市委书记张福新、市长朱大鹏、副市长朱仁君陪同下到塔下村考察水果生产、观看现场审批工作。 

  到1994年底,塔下村已兴办了一家停车场、一家餐饮企业,引进一家化工企业,家家户户创办仓贮物流、汽配修理、商业零售等个私企业,常年外来从业人员达400多人。村民收入结构由单一农业收入转向以工商业收入和资产经营性收入为主、水果收入为补充。 

  作者简介: 

  史珍平,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曾任原县级丽水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雅溪镇党委书记、区科协主席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