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
您当前位置:

三进利山看变化

发布日期:2018-11-09 10:46:22     文章来源:莲都 访问次数:

  2018年夏季,我与莲都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黄建兵等人一起来到了大港头镇利山村,接待我们的是前任支部书记徐连发。连发的家就在村口大樟树旁,门前便是五十余亩的莲花园,环境十分优雅别致。在连发家宽畅的“大洋房”里,通过回顾我三次进利山村的亲历、亲见,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莲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一进利山是为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 

  我第一次进利山村是1982年秋季,那时我的身份是雅溪区公所副区长,那次去利山的目的是分给农民“自留山”、“责任山”。 

  1982年秋天,中共丽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在大港头镇搞“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全县五个区分别由一名分管林业生产的副区长带队,并抽调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负责一个村的林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全镇十几个村,除了每个区公所负责一个村外,其余的村全由本镇负责派出工作组来完成试点工作。我们雅溪区公所负责利山村,城郊区公所由副区长兰宝兴带队负责栋村村,碧湖区公所由副区长张一心带队进驻石侯村,全镇所有村都有工作队进驻负责完成这项任务试点。我们到了利山村后,组织安排住在村民徐根发家楼上。徐根发本人是糠醛厂职工,爱人是利山村村民,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也比较清洁和宽敞。吃饭安排在雷石生家搭伙,雷石生家只有两口人,比较清闲,所以安排我们工作队四人在他家搭伙。那时搭伙得交钱与粮票,镇里没有任何补贴,我们每天交1.2斤粮票与三角钱人民币。生活十分清苦,吃的是地瓜丝饭与地瓜丝稀饭,清一色农家土菜,基本上见不到什么油味,就连支部书记徐宝成同志请我们喝一次酒,下酒菜就是单一的炒黑芝麻。为此,在一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还集体造了一次谣,说是去大港头开会,以开会为借口去大港头镇小吃店吃了次猪头肉。那时的农村生产十分落后,群众说是“一大、二公、三空”。生产队出工时是“一条龙”,收工时是“一窝蜂”。村民们听说我们工作组进村了,每人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自留山”和数量比较多些的“责任山”,当然是件十分高兴的事。因此工作也十分支持与配合。什么地点、什么林种拿来分“自留山”由村民们自行讨论决定,利山村最后决定每人分些毛竹山作为“自留山”,以四口人为一家计算,约可分得一亩毛竹山为“自留山”。村民们说,毛竹一是可以挖笋吃,二是可以砍竹自己用,三是还可挖笋与砍竹卖些小钱用。所以定为分毛竹山为“自留山”。分了“自留山”的第二天便有人去管理起自家刚刚分来的“自留山”了……。由此可见,当初群众对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积极性之高了。当初群众说,生产责任制是早落实早见效,迟落实迟见效。一个多月的林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群众是欢迎的,时间是过得快的,但生活是十分清苦与难忘的。那时的利山村是破旧与脏、乱、差并存,跳蚤臭虫也十分普遍,一进利山村给我的印象是生产非常落后与农民生活非常困难,纯粹是一个破旧落后的穷村庄。 

  二进利山是为催收“皇粮”。 

  我第二次进利山村大约是过了7年左右的时间,是1989年前后。那时,我因工作需要调任丽云区公所区长职务。当时,由于农村全面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生产情况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那个年代还需向农民收取皇粮国税,同时计划生育还是抓得相当紧。村民们说,我们区、乡镇干部到村里去一是要粮,二是要钱,三是要“命”的“三要”干部。那时,少数村民对交公粮,为了国家的建设交税收还存在着一定的想法。有了想法,思想不通,上级政府不去催,农民便当然不会自觉地来交公粮,交税收。特别是交公粮,千家万户都得交,多少年来公粮都是由农民送到国家粮库上交。在那个年代,少数村庄、少数农民,政府不去催,农民就不来交,催收“皇粮”在那几年时间里,便是我们区、乡、镇干部的一项主要任务了。“要命”,当然就是计划生育。那个年代计划生育也是区、乡、镇干部一块非常难啃但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了。那时候我们抓一胎放环,二胎结扎。刚好那几年刚刚改革开放,有不少人外出经商开店办企业,所以工作起来难度特别大。因为我在利山村有过分自留山责任山的工作经历,也认识一些农民群众,有些群众基础,因此,那年我接收了去利山村催收“皇粮”与开展计划生育的双重任务。去了利山村,催收“皇粮”工作开展还算顺利,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有些麻烦,但也能开展下去,当然那个年代农民还很穷。由于落实了责任制,村民们饭是吃饱了,也不用吃地瓜丝等杂粮了,但整个农村农民生活还是十分清苦的。我二进利山与一进利山总体印象差不多,只是农民生活稍稍地有些变化,能吃饱肚子,但整个村庄还是十分落后,还是一幅“脏、乱、差”的样子。 

  三进利山为旅游。 

  七、八年前,我省开始抓美丽乡村建设,利山村幸运地作为畲族小山村第一批列入了计划,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小洋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致富、先修路。国家拨款修通并加宽了石侯村至利山村的公路。今年1月开始,每天还开通了七班公共交通汽车,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去利山村欣赏荷花的团队与散客不断增加,去那里开现场会的也不断增加,利山村村民生活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任支部书记徐连发跟我们说,今天他们的生活来之不易。回想起工作之初,首先他们得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拆旧房,建新房,按照村里统一规划,外墙全村统一形式与色调,政府按比例补助部分款项,内墙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大多数村民无钱怎么办,银行统一按各家各户具体情况给予贷款,因此每家每户都欠上三至五万元债。村民们说,未见猪仔先造猪栏,搞旅游,不知道哪个朝代有客人来……七八年过去了,现在群众体会到了,当初贷款的3~5万元债还清了,不负债了,假如今天再去造房子的话,一是那点钱不够了,二是时间担搁了,哪有象今天一样集中精力去招待客人。其次是做土地流转承包工作,七八年前,他们村里决定拿出五六十亩土地流转,统一承包种荷花。一是改变村庄面貌,二是搞旅游,欣赏荷花。村民们担心没有客人来怎么办?可事实证明:利山这个小盆点,四周山边统一的房子,中间大片五六十亩的美丽荷花,真正实现“平日客不断,节假日客多多,家家忙”的好现象。如今一是每年每亩800元的承包款及时兑现。二是村里有条件的近三分之一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农产品就地销售,剩余劳动力周边打工。办农家乐的农户一般年收入4~5万元左右,最好的每年有十五、六万元。目前利山村几乎没有一户有债务,多数人家还有存款,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村一级设施,如文化礼堂、会议室、接待室等齐全。利山村作为中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下二万元。当我们问及利山村下步有什么打算时,老支书徐连发笑着说,这要看新任支部书记兰剑青同志了,兰剑青同志年轻,有文化,思想开拓。我相信,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利山的明天肯定会更加美好!村民的生活肯定会更加安康! 

  (2018年8月3日) 

  作者简介: 

  叶松青,原丽水市(县级)、莲都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莲都区政协文史征集编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