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区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信息 >“十二五”(已归档) >专项规划
首页
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2650306/2012-19247      发布机构: 区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12-12-13 00:00:00

文号:

索引号 002650306/2012-1924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发布机构 区农业局 成文日期 2012-12-13 00:00:00

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食用菌产业是我省的第四大农业产业,2006年被省政府列入农业十大产业。我市是浙江省的食用菌重点产区,“十一五”期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超过全省的一半。在本规划期间,我市食用菌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加快升级、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以产品结构调整、循环生产、效益提高为主要特征的食用菌集约化、标准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同时,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消费结构需求升级。为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加快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根据《丽水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深入实施“两创战略”的总体要求,特编制《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食用菌产业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上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地把食用菌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效益产业,产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资金原始积累作用,并为本规划期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食用菌从山区农民的脱贫产业成为致富产业。
   上一个五年规划期间,食用菌产业规模稳定,继续保持丽水市最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根据业务统计,各类袋栽食用菌年均生产规模6.90亿袋,总产量258.36万吨,年均51.67万吨,同比增长46.40%。到“十一五”末,袋栽食用菌生产规模7.40亿袋,产量52.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48%和39.72%;食用菌总产值26.54亿袋,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7.37%。根据统计部门数据,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食用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特色明显。上一个五年规划期间,食用菌产品仍然以香菇为主打品种,香菇生产规模总体呈平稳发展状态。全市除青田县外,其他八个县(市、区)香菇生产面积都在3000万袋以上,其中龙泉市和庆元县生产面积已超亿袋。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定香菇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黑木耳、灵芝、灰树花以及秀珍菇、杏鲍菇等珍稀菇类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使香菇占产业总量比例从92%,下降到72.4%,黑木耳占总量的比例达到18.9%,其他菇类占8.7%。从产品区域上,已经形成以龙、庆、景香菇传统生产区核心的优质花厚菇生产区域,以莲都、云和、缙云、松阳和遂昌低海拔地区的内销鲜香菇生产区域,和以龙泉、景宁、云和为核心的黑木耳产区。同时形成了龙泉椴木灵芝、庆元县灰树花等特色区块。
   产业发展方式开始逐步转型,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和成熟。全市已拥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工户650余家,其中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公司企业140余家,1000万元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25家,这些企业为提高产业的现代化和经营水平作出了贡献,也为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成熟起到重要作用。食用菌产品内销增长明显,在巩固日本、韩国等传统的外销市场的同时,美国、欧洲、南美等香菇新兴市场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食用菌相关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的食用菌原材料和设备生产、销售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香菇、木耳菌种产销地。食用菌产品加工、菌种制造、机械及材料制造已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已建70余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工厂化生产基地,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初步兴起,产品质量安全性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年加工食用菌产品45万吨,全行业产值约70亿元,五年间增长50.0%。食用菌产品出口贸易额(包括通过市外出口)约1.5亿美元。
   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食用菌科技得到较快发展。香菇周年化栽培、黑木耳袋栽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为食用菌产业规模稳定发展,效益提高,质量提升产生了巨大作用;新建的省级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库等,为科技手段的提升和功能的扩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开发成功的灵芝、灰树花、香菇、蛹虫草等十余种食用菌多糖、嘌呤类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拓展了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欧洲、南美等市场。
  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发展与稳定的政策环境有了改善。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市政府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目标。对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安全、集约化与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技术推广、精深加工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扶持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先后新建、改建高标准食用菌生产基地百余个,其中56个无公害基地和标准化菌种生产基地得到政策扶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过去一个时期,我市食用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和产业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扰产业全面发展的问题。
   1、食用菌安全事故频发。由菌种和培养料质量问题引发的生产安全问题表现突出,食用菌生产事故每年均有多起发生,五年间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亿元,给6500余户受损菇农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也对农村社会稳定和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形成隐患。
   2、集约化程度低和深加工能力弱。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千家万户生产模式和低水平的专业化分工,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导致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层面上,利益得不到保障,以菌物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3、机械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整个生产过程除装袋实现半机械操作外,其它环节仍基本采用手工操作,人力搬运,生产效率低。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资金投入,生产基地公共基本设施薄弱。绝大多数基地没有建设统一的水、电、路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大多菇棚仍是竹木搭架、茅草覆盖,制棒发菌场所人、畜、菌混居。基础设施的薄弱,使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事故风险加大,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4、管理、服务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食用菌生产形势和管理状况的变化,食用菌生产管理的工作量和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增加。而管理机构越来越小、人员越来越少的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导致了在产业引导、生产管理、技术服务方面等存在缺位的现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稳规模、提效率、增效益”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食用菌产业,进一步促进食用菌产业向优质高效、生态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食用菌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发展,强化食用菌市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信息体系建设,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食用菌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开展资源的多级利用和重复利用,大力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快食用菌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构建适应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稳定发展香菇、黑木耳生产规模,扶持和培育香菇、黑木耳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各个菌类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珍稀菇。积极促进生物医药、保健产品以及罐头食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探索标准化、集约化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产业资源,切实改善生产条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深化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政府对产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各层次、各工种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健全政策保护和诱导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拓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走外延拓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
   (二)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本规划期间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效生态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结构和产品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和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产业功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技术高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质量安全化、产业发展持续化。
   1、在稳定香菇、黑木耳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根据市场与资源发展趋势,本规划期香菇年均生产规模稳定在5.0亿袋,黑木耳年均栽培量2.0亿袋。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秀珍菇、杏鲍菇、金福菇等草腐型珍稀菇,特别是利用香菇、黑木耳生产和工厂化生产废料进行金福菇、鸡腿菇和滑菇的生产,加快开发牛肝菌类为主的菌根型菌类。到规划期末各类袋栽食用菌生产规模8.5亿袋,总产量突破6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4.86%和13.85%。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香菇中花厚菇与普通菇的生产比例,积极扩大反季节高温菇生产规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农民从产业获得的收入持续增加,到规划期末食用菌生产总产值达35亿元,同比增长32.88%,年均增幅超过6%。
   2、积极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努力加大对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完善生产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食用菌基地,新建上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菌示范基地50个。加大食用菌精品园区建设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工厂化和半工厂化的生产,新建工厂化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精品园5个。通过相关标准的整合和重新编制,形成一整套科学、严密、完整和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全面推行香菇系列标准。生产基地建设达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全行业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同时,加大对食用菌科技的投入,提高食用菌重点实验室、创新服务中心的物质装备,显著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水平,菌种质量鉴别能力显著提高。加大良种应用与菌种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3—5个香菇、黑木耳菌种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培育食药用菌良种5-10个。在食用菌的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新开发生物医药保健产品5个。
   3、积极培育加工、销售和物流企业,发展食用菌材料、机械制造业。在庆元、龙泉和市本级建设食用菌加工工业园区或以食用菌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培育年加工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龙头企业25家以上。积极培育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支持销售大户和专业物流企业的成长,在食用菌原材料和产品主要集散地培育有较强实力的食用菌物流企业。同时,以香菇、黑木耳生产适用的材料和生产加工机械设备为基础,开展新产品研发、推广,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力争有5个产品列入国家或省级农机补贴目录。加大食用菌机械的推广力度,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我市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化产业种类结构调整,培育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根据我市的食用菌产业种类结构现状、各种类的效益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为主要出发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1、香菇区域布局:在龙、庆、景香菇传统生产区,稳定香菇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安全性,建设高品质出口香菇基地,形成以龙、庆、景为核心,覆盖遂昌、松阳五县(市)的优质花厚菇生产优势区域;以百山祖—凤阳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以及遂昌县、松阳县和云和县的高海拔地区,建立高海拔夏季香菇基地,在缙云、遂昌、松阳建立中低海拔地区建立夏季香菇基地,形成香菇周年生产供应的优势产品区域;在莲都区、云和县、缙云县、松阳县和遂昌县低海拔地区形成内销鲜香菇基地;以莲都区为中心,进一步引导和扶持香菇异地排场和异地开发的生产经营模式。
   2、黑木耳区域布局:在龙泉市、景宁县、云和县及其周边的莲都区和松阳县形成黑木耳产业区,发展粮食——黑木耳轮作的黑木耳露地栽培。
   3、特色珍稀菇区域布局:以龙泉市的岩樟——城北——道太以及景宁县城周边为核心形成椴木灵芝特色区块;以庆元县黄田为核心形成灰树花特色区块;以缙云县的舒洪——双溪口为核心形成秀珍菇、杏鲍菇等平菇类珍稀菇特色区块;在缙云县、莲都区、云和县、松阳县和遂昌县低海拔地区建立鲜品食用菌产业区,以其和长三角城市群连接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生产和供应食用菌鲜品。
   4、菌种生产区域布局:扶持龙泉市安仁镇、云和县云和镇二个黑木耳菌种生产基地,稳定和提高生产规模;提高景宁县、莲都区、庆元县香菇菌种生产能力和对外供种能力,逐步形成香菇菌种产业化发展。
   5、产品加工区域布局:以莲都区、庆元县、龙泉市为重点,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逐步建立食用菌加工工业园区。
 

  四、建设重点
   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的物质和技术装备水平,是巩固和加强产业地位、维持产业在全国和世界领先地位的有效措施,是支持和保护产业的主要手段。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以转变产业效益增长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调整产业资金结构,突出建设重点,巩固和强化农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主要实施五大重点建设工程:
   1、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根据实施“两创”战略精神,以生态高效、质量安全和结构调整为原则,继续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期内重点建设50个50万袋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基地。其中香菇35个,黑木耳10个,珍稀菇5个。根据提升产业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原则,规划期内建设5个年生产量500吨的工厂化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精品园。对已建基地进行改造升级,着重对生产基地用水水源和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建立基地污染源入侵防御系统,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
   同时,加快原料基地建设步伐,采取造、改、封相结合的营林措施,按不同的地类、立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建设原料林基地。力争在规划期间,建设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0.5万公顷,定向封山育林面积5万公顷, 天然阔叶次生林改造培育面积5万公顷,增加菇木林生物量50万吨。
   2、生态农业与原材料循环利用工程
   以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加强产业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利用型产业,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结构调整,多元化开发,实现食用菌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实施一批“废菌糠再利用”、“果枝、桑枝、豆杆、果壳、谷壳等农林企业废弃资源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等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食用菌资源综合利用和多级利用的研究、推广和示范基地项目。开展食用菌栽培与种、养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规划期末至少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零排放试点示范基地。
   3、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菌种产业化工程
   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做好香菇当家栽培品种的提纯复壮,珍稀食用菌品种的选育、驯化、引进、开发以及野生菌类的驯化工作,不断推出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当家品种或菌株,为我市食用菌产业高效发展提供良种保证,使菌种优良率达到95%以上。重点建设3—4个品种选育基地,10个标准化菌种繁育基地。其中,建设香菇菌种繁育基地4个,黑木耳菌种繁育基地3个。加强菌种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建立菌种质量测试机构1—2个,重视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保护,重点建设和完善种质资源库2—3 个。
   4、精深加工产品与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开发工程
   加强产业对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机械设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企业从事食用菌的加工、贮藏业务,积极开发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效果的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千万元产值的精深加工企业15家,实施一批生物医药保健产品研发项目,实现精深加产品出口创汇1.5亿美元以上。食用菌产业的加工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增强,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组织现有食用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开展菌用材料、设备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在生产机械、培养料、管理器具、易耗材料、棚架材料等领域,鼓励有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研发符合生产需求,并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新设备。对已有的材料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熟化、技术改造,使之更加完善,使一批重点机型列入国家或省级农机补贴目录。
   5、产品市场与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产业的流通服务业,增强产品的销售能力。根据产业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以及产业物流的发展状况,建设和改造提升几个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设施和功能,培育现代物流中心。重点规划龙、庆、景三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技术和硬件设施改造,使市场具备较完善的交易、仓储等基本物流功能,并为非直接进场交易的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平台,入住客商在硬件设施方面能够符合QS认证要求。对乡村鲜菇市场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改善交易条件,规范交易程序,加强管理监督。强化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工作,对专业产品营销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香菇终端销售业务。积极鼓励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各类产品营销,提高经营主体开拓市场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联结农民和市场、引导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6、食用菌文化保护和品牌提升工程
   利用我市民间丰富的食用菌文化优势,使之成为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动力。对民间的食用菌文化材料进行抢救性收集与挖掘,着重对一批香菇文化遗址、遗存进行修缮保护,组织编写发行食用菌文化出版物,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文化品位。通过开发丰富的香菇文化景点,实现文化与产业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庆元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修订地理标志产品“庆元香菇”标识使用管理办法,鼓励有关企业积极使用,充分发挥“庆元香菇”对产业带动作用。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充分认识食用菌的产业地位,确保丽水香菇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丽水市食用菌产业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香菇是丽水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名片。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丽水农业发展实际。巩固和发展食用菌产业与食用菌经济,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丽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食用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食用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立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维护丽水香菇产业的农业第一产业地位和其在国内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加强丽水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体现。
  (二)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食用菌产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保证财政资金对食用菌产业总投入的增长。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继续巩固和完善标准化基地补助等政策,加强对产业基础和科研装备的建设、产业科研及技术推广、良种繁育、产业标准化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及销售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专业生产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确保公益性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产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投入体系,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产业政策保障
   围绕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市场主体、产业投入品安全监管、种质资源保护、农民权益保护等,加强我市涉菌政策的调研与修订工作,健全涉菌产业的政策体系,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四)切实加强产业公共管理和服务
   改进工作方式,狠抓服务管理,切实将农业部门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食用菌产业环境、要素供给、市场流通、科技支撑以及产业政策等宏观问题的调查研究,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生产标准化体系、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营销等体系的建设,重点抓好产业发展八项建设工程,构筑农业支持和政策保护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的支持、保障和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兴菌战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产业人才体系,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质量。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统筹兼顾,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全面开创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局面。
   (五)秉承行业自治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我市食用菌行业有着优良行业自治传统,三百年前广大菇民商议菇事机构——“菇帮”,是已知建立最早、行规最严的 “农业行业协会”。在新的时期,市级第一家农业行业协会也是食用菌协会。各级食用菌协会以生产、加工、流通、出口企业、基层专业经济组织和农业科研部门为主体,团结依靠广大会员,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企业组建、市场运作、政府支持、部门主管”原则开展更有效的运作。以服务为宗旨,开拓多元化的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信息、科技、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服务。注重指导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协调本行业产销关系,促进行业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政府和协会的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支持和帮助协会开展工作,在发展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和科研项目上给予一定倾斜支持。认真倾听协会建议,发挥协会决策咨询作用,实现丽水食用菌产业朝更加健康、有序、持续方向发展。

附件:
附件: